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应用介入治疗的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房间隔缺损ASD13例。结果26例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封堵成功25例,成功率为(96.15%)。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术后随访2月-4年,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应用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大部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的首选根治疗法。目前临床使用的封堵器大多为镍钛合金金属封堵器,被植入人体后将永久存在,并有机体慢性炎症、心脏穿孔及高度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风险。可降解封堵器植入体内后可逐渐被自身组织替代。研究者不断探索使用不同可降解材料研制可降解封堵器,其中由张智伟教授团队主持研制的Absnow™完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系统已于2018年获得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GDMP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为全球首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完全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装置。人体预试验结果显示,该封堵器应用于人体具有初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尚需多中心临床试验进行评估验证。选择合适的可降解材料研制新型可降解封堵器以及封堵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仍然是目前可降解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研究的焦点和发展趋势。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和手术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胸科手术的相关操作趋于微创,这使得支气管镜等诊断性操作在临床中也获得广泛的开展。尤其是单肺通气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使得手术视野更加理想,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但是传统单肺通气主要采用双腔气管导管,存在一定的手术难度,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支气管封堵器具有对患者呼吸道损伤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能提供良好的肺萎陷、术中移位易调整等优点,在胸科手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本研究在综合相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对封堵器在胸科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双腔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封堵器在单肺通气中对老年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于我院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分为A、B组,两组分别使用DLT和支气管封堵器进行单肺通气,记录并分析两组的呼吸力学参数、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后,两组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气道峰压和吸气平台压均上升明显,肺动态顺应性显著下降(P<0.05);单肺通气时B组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气道峰压和吸气平台压均较A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麻醉后,两组的PaO2、PvO2和Qs/Qt较麻醉前均显著上升(P<0.05);双肺和单肺通气时相比,两组的PaO2和Qs/Qt变化显著(P<0.05);在单肺通气时B组的Qs/Qt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支气管封堵器的使用对老年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较DLT更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100例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1d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现象。尿常规检查无血尿、无溶血现象。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发生,术后患儿肺动脉压正常,右房不同程度缩小,患儿左房不同程度增大。心电图复查,无一例异位心律失常者。T波降低有10例患儿,无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房间隔缺损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患者查体胸骨左缘第3-4助间隙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2~13(平均4.9)㎜,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4(平均3)㎜,12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例为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根据室缺形态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或改良猪尾巴导管和Terumo超滑导丝,通过室缺口建立轨道,23例均采用国产膜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3例介入治疗成功,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半年后复查心脏彩超,残余分流自行消失,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23例患者心脏彩超证实左房左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适合我国国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介入治疗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组)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30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并与同期行外科治疗的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外科组)的临床资料相比较。结果PDA介入组在全麻、住院时间和动脉导管直径等方面明显优于外科组,但其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介入组在全麻、CPB、输血、住院时间和缺损直径等方面明显优于外科组,但其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SD介入组在全麻、CPB、输血、住院时间和缺损直径等方面明显优于外科组,其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与外科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用全麻的比例小、无需输血和体外循环、恢复快等特点,但其费用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80例患者,年龄为12~56岁(平均年龄33.3±9.9)。术前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5~12mm(平均直径6.4±1.5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6mm(平均距离3.7±1.2mm)。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适合封堵后行膜部VSD封堵术。结果80例患者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其中76例即可无分流,3例有微量残余分流,3个月后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比较明显的分流,观察15分钟后分流量有所减少,但术后1天出现溶血现象,行急诊心脏外科VSD手术修补术及封堵器取出。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出现,随访6~18个月。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护理人员在严密观察围手术期的风险及并发症的同时,膜部VSD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封堵器与钬激光联合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及观察组43例,观察组实施输尿管封堵器与钬激光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气压弹道碎石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尿时间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为34.88%,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采取输尿管封堵器与钬激光联合治疗,可有效减少手术损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