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电图的辅助下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需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此给予体表定位法及X线定位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给给予心房电图引导定位及X线定位确认,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定位操作时间为(15.62±0.3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74±0.41)min(P<0.05);研究组PICC置管到位率为94.83%,对照组为93.10%(P>0.05);研究组置管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6%和15.52%(P<0.05)。结论采用心房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可对其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到位率高,其操作所需时间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置管,观察组则采取心房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精确概率;导管堵塞概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精确概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概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房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PICC置管效果好。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定位技术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尖端位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19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1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4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可采用心房电图定位技术,准确判断中心静脉尖端位置,提升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定位过程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心房电图引导技术联合运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拟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依据PICC定位方法的不同实施分组,其中使用塞丁格技术引导定位的纳入对照组,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与心房电图引导联合技术的纳入研究组,对比PICC定位成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定位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定位过程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心房电图引导技术的联合运用,有效提升了一次定位率及一次穿刺率,提高了PICC置管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改良塞丁格技术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 PICC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心电监护下的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1—2015年入院后出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30例有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电监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设定胸外按压目标值1.胸外按压出现规则接近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波形,最好有血氧饱和度值显示(最好在94%以上);2.有创动脉平均动脉压尽量控制在65mmHg以上。在血氧饱和度波形不显示时,以动脉血压为主,参考心电波形。复苏人员胸外按压时同时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波形及有创动脉血压。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根据监护结果进行调整,尽量达到目标值。结果30例患者有18例心肺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60%,最终成活出院5例,出院成活率16.7%。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相关。30例患者中有18例需120-14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目标值,最终复苏成功13例;9例需150-20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到目标值,最终成功3例;而2例只需90-100次/分按压频率就能达到目标值,最终两例均复苏成功。结论心电监护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的胸外按压能够给复苏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按压效果信息,为复苏者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心肺复苏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及深度有关,如果能以较慢和较浅的胸外按压达到目标值,复苏成功率较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和深度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心电监护 呼吸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性,80岁。因气急、胸闷2月,加重1周就诊。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查体:BP160/8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可闻及Ⅲ级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深。心脏彩超示:左心房轻度扩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左室顺应性降低。临床诊断:心律失常。

  • 标签: 心房内传导障碍 异常改变 P波 病理性杂音 X线胸片示 左室顺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集束化教育策略在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心房定位操作患者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教育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导管观察、导管管理、带管日常活动的管理能力评估,总分为100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插管插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日常导管观察、导管管理、带管日常活动的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6.67%),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健康宣教在心电图引导PICC心房定位操作中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集束化健康宣教 PICC 心电图 心房定位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纤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确诊以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疑似心房纤颤患者73例进行心电图检查,首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全天候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平躺,检查设备为12导联心电图机(美国GE公司),记录ST段、T波、Q波、V1和V5导联电压、心律、心率、电轴、传导阻滞类型、有无左室肥厚的详细情况,选取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3例患者使用心电图检查,确诊心房纤颤73例,准确率为100%。73例患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和R-R间期绝对不相称。结论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纤颤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电图心房纤颤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及临床类型。方法分析46例心房颤动心电图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范围及QRS形态。结果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评估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本质、抑是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室率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所提供的各种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PICC尖端心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房颤动(AF)及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检测分析,来评价12导动态心电图对房颤及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5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①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检出房颤386例,占总数16.41%,其中阵发性房颤86例,占总数3.66%,占AF病例数22.28%;②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房颤检出率16.41%,阵发性房颤检出率3.66%,均明显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0.68%。③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多发生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较多(AF163例,占42.23%;PAF36例,占41.86%;),年龄>70岁患者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较高(AF217例,占25.47%;PAF57例,占26.27%);女性患者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高于男性(女性AF224例,占17.69%;PAF55例,占40.34%;男性AF162例,占14.91%;PAF31例,占2.85%;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发现并明确诊断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颤及阵发性房颤的诊断率。

  • 标签: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房颤 阵发性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纤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心房纤颤的8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患者心房纤颤类型、不同类型心房纤颤左房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P波、QRS波、F波和心室率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合并疾病,并发症情况,心房纤颤多种诱因等指标。结果P波、QRS波、F波显示,P波首先消失,接着出现F波不同频率波动,QRS波与窦性者类似,心动周期出现绝对不等状况。患者心房纤颤类型主要包括永久性、阵发性、持续性,其中永久性心房纤颤左房内径最厚,而持续性左室射血分数最高,并且三种类型心房纤颤左房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60岁以上的心房纤颤占比高于60岁及以下的,并且两组之间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心房纤颤诱因中,休息欠佳为主要诱因。心脏衰竭为主要的并发症。结论心电图检查是进行心房纤颤诊断的有效工具,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电图检查 心房纤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的107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行导管消融治疗)和正常节律药物组(使用转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并比较术后3周时间对心电图的影响情况。结果行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比使用正常节律药物严重,在窦性心动过缓、T波低平、ST段下降3方面,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且变化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射频消融术和使用正常节律药物都会引起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且射频消融对心电图的影响更大,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增长,行射频消融患者心电图逐渐趋向正常。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0例心房颤动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a范围及QRS形态。结果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转复的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或是室性心率过速,根据心室律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动准确率高,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的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Af)发生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电图、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17例心血管病人(Af111例,非Af106例)左房内径、心率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f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非Af组(P<0.01)。不同病因的Af患者,其左房内径大小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Af时心室率快慢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无显著性(P>0.05)。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房内径 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