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风心病慢性房颤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29例风心病伴或不伴慢性房颤的病人在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采用心外膜技术测定左、右心房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AERP)及右房内和房间的传导时间.结果:风心病慢性房颤组左、右心房AERP比窦性心律明显缩短(P<0.05),左、右心房各部分的AERP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即存在明显离散性;慢性房颤组的右房和房间传导时间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缩短刺激右房高位间期时均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风心病慢性房颤心房各部位AERP的差异反映了其AERP的离散性,而AERP的离散性在房颤的诱发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房颤 心房有效不应期 风心病 心外膜标测 对比研究 AERP
  • 简介:<正>前期工作表明,记录家兔心内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ActionPotential.MAP)时引起有显著意义的血压降低(Bpd)和中心静脉压升高。本工作的目的在于探讨记录MAP时Bpd的机理。实验用健康两性、体重2.1±0.3kg的家兔12只。同一动物经下列步骤进行实验:1.

  • 标签: 单相动作电位 家兔 心外膜 前期工作 记录 血压降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χ2=115.01,P<0.001);②V5~V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χ2=89.88,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χ2=95.79,P<0.001);④若以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5~V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心大静脉
  • 简介:摘要脂肪组织包括内脏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其中内脏脂肪组织异常沉积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心外膜脂肪组织归类为内脏脂肪组织,尽管重量仅占全身脂肪组织的0.02%,但因解剖位置和生物学功能特殊,其在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心肌损伤、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就心外膜脂肪的解剖与生物学功能、影像学评估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脂肪组织 心外膜
  • 简介: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位于心肌和脏层心包之间,具有代谢、产热、独特的转录、分泌谱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与多种心血管相关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其可能是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近年来得到大量的研究。影像学是检测和评估EAT最主要的手段,其中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成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无辐射、良好组织对比度等有点,目前被认为是EAT定量评估主要方法。本文就EAT的CMR成像原理、成像序列、测量软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脏磁共振成像 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CT值及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Syntax)评分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临沂市兰陵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69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比较心外膜脂肪厚度及CT值。分析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计算Syntax评分,比较不同水平Syntax评分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及CT值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甘油三酯[(1.62±0.68)mmol/L]、总胆固醇[(5.12±1.83)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53)mmol/L,(4.90±1.20)mmol/L](t=4.60,3.82;均P<0.05);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9±0.43)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5±0.63)mmol/L]水平与对照组[(1.50±0.55)mmol/L,(2.50±0.55)mmol/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34;均P>0.05)。研究组心外膜脂肪厚度[(12.30±2.66)mm]高于对照组[(9.50±1.85)mm](t=8.60,P<0.01);研究组心外膜脂肪CT值[(-98.60±15.66)HU]高于对照组[(-70.55±9.82)HU](t=19.36,P<0.01);低积分组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11.30 ± 2.20)mm]、心外膜脂肪CT值[(-90.60±9.55)HU]、平均Syntax评分[(-17.32±8.42)分]低于高积分组冠心病患者[(14.50±2.76)mm、(-115.30±13.36)HU、(-30.44±9.1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9.58,21.15;均P<0.01)。结论心外膜脂肪厚度、CT值可能影响冠心病患者Syntax评分结果,可作为患者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包 脂肪类 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评分
  • 简介: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 CVD)风险评价和防治研究的热点。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主要调节非颤抖性产热,白色脂肪组织主要作用是贮存能量。维生素 D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可调节脂肪组织分化。

  • 标签: 维生素 D 心外膜 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预测价值,寻找CAD的无创诊断手段。方法纳入134例疑诊为CAD病人,二维超声测量EAT厚度,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AD病人(CAD组)和非CAD病人(Non-CAD组)和的暴露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校正混杂因素的干扰,绘制EAT厚度预测CAD的ROC曲线。结果(1)134例病人的EAT厚度为(5.55±1.72)mm,CAD组(n=56)与Non-CAD组(n=78)分别是(6.45±1.71)mm和(4.89±1.41)mm,t=5.781,P=0.000。(2)Non-CAD组和CAD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CAD家族史、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T厚度是CAD的独立关联因素,可作为大样本和高危人群筛查CAD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超声检查 试验性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胸心外科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先心病、瓣膜置换患者70例,其中有25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并配以临床护理措施,了解护理效果。结果25例患者均临床起搏成功,起搏器应用时间(6.21±2.63)天,心率(110.22±5.23)次/min,SpO2范围96~100%,MAP范围8~10.8kPa不等,尿量正常。25例患者术后顺利停用起搏器。结论做好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工作,可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改善预后。

  • 标签: 体外循环术 心外膜临时起搏器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模拟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室电极在左心室心外膜不同部位起搏情况,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采用6只犬开胸,在其左心室前侧壁心外膜缝上1块含有144(12×12)个单极电极(电极间距2mm)的电极板。选取位于电极板对角处的2个起搏部位(左上角靠近心底部,右下角靠近心尖部),采用连续起搏方法.记录起搏周期为300ms时整个电极板上每个单极电极上的激动恢复间期.通过其标准差及变异系数评估不应期离散度。结果:近心底部与近心尖部起搏时起搏阈值及心室激动恢复间期无显著差异[起搏阈值(0.34±0.22)mA比(O.26±0.05)mA;激动恢复间期(144.3±12.4)ms比(147.7±14.8)ms,均P〉0.05]。但是,近心底部位起博的不应期离散度较近心尖部起搏的不应期离散度显著减小[标准差(4.3±0.8)ms比(5.8±0.7)ms,P〈0.01;变异系数(0.030±0.006)比(0.039±0.005),P〈0.01]。结论:在心脏再同步治疗左室电极植入过程中,选择恰当的左室电极植入部位有利于降低不应期离散度。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激动恢复间期 不应期 电生理
  • 简介:目的运用多普勒显像仪观察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EAT),并探讨EAT和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的冠脉造影评分(Gensini)分高评分组(≥40,n=80)和低评分组(〈40,n=100)。分折两组EAT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糖,血脂等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高积分组的EAT厚度高于低积分组,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在两组中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EAT的厚度与冠脉病变Gnisini积分呈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 高血压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房室旁路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快速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动过速发作越来越频繁,同时伴有头晕、出汗、低血压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往只能用药物控制心动过速的发生,往往效果不好,副作用大,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的开展,对于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起到了彻底根治的效果.我院从1999年8月开展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旁路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共96例(均为左侧旁路),现将治疗结果和消融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房室旁路 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系统(Rhythmia系统)对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超高密度激动及消融。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有临床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所有患者在ECMO的支持下,Rhythmia系统心内膜和/或心外膜),确定并消融室速的关键峡部/最早起源部位,术中无室速诱发则进行基质改良。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62±6)岁,14例患者共测出持续性室速种类为17种。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无诱发或室速不完全,在窦性心律下和/或心室起搏下行基质。术后ECMO置入部位伤口局部感染1例,给予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8)个月,16例患者无室速发作,1例患者随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程控时发现低频室速(70次/min)。结论在ECMO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能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器质性室速进行准确地标及消融,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超高密度标测 体外膜肺氧合 结构性心脏病
  • 作者: 吴小马 袁志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09-1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1期
  • 机构:浙江湖州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 313000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部位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室肌复极化相关指标(QT、Tp-e间期及Tp-e/QT比值)的关系,探讨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室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排除冠心病且无室性早搏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测量并计算患者心室周心外膜脂肪总体积,左、右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径(LAD);通过心电图测量QT间期、Tp-e间期及计算Tp-e/QT。比较二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同部位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结果观察组心室周心外膜总脂肪体积及左、右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室性早搏明显相关,对预测室性早搏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螺旋CT 测量 心外膜 室性早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EE)在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单纯mVSD的患儿8例。所有患儿均在IEE引导下完成经胸mVSD镶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TTE、心电图、尿常规,观察封堵器有无移位、脱落,有无心律失常及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果8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及溶血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结论IEE引导镶嵌治疗mVSD具有清晰显示mVSD全貌、准确引导镶嵌治疗过程、受操作位置和角度限制较小、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创伤相对较小(避免体外循环)等优势,在mVSD镶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外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将前馈控制护理用于心外科术后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62例,均是心外科收治,并于心外科行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同时,将6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1例,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前馈控制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临时起搏器使用时间、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临时起搏器使用时间分别为(6.87±1.86)d、(9.32±2.06)d,观察组临时起搏器使用时间较短(P<0.05),并且观察组心率、SpO2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外科术后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患者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可提高疗效、缩短临时起搏器使用时间,并稳定生命体征,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外科 心外膜临时起搏器 前馈控制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ntraoperative epicardial echocardiography, I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mV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IEE引导经胸镶嵌封堵治疗单纯mVS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43±0.98)岁;体重(14.38±1.73)kg;mVSD直径(6.89±1.32)mm。全部患儿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并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心电图、尿常规。结果9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2 mm。封堵器型号为(7.98±1.53)mm,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结论I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小儿mVSD,避免了体外循环,同时无X线损伤,无须使用造影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 标签: 儿童 心外膜超声 肌部室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 简介:摘要报道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三尖瓣行机械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3例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行心脏起搏器治疗,予经冠状静脉行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单腔起搏器,术中测试感知、阻抗、阈值及膈肌刺激,术后记录心电图,并定期随访复查。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心功能良好。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三尖瓣置换 冠状静脉 心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