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文化的起源到发展,在东西方文化思想变革的推动下,治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表层是一种制度发展范型,而深层则是文化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文化、公民文化、法治文化发出的一种时代诉求。在大学治理的话语体系中,研究取向体现为工具理性重于价值理性,重视治理结构的完善而无视治理文化的形成。大学治理体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体间、价值认同、信任互助,以追求并实现“共识、合作、互动、共赢”的情态为目的。大学治理文化的内核包括价值认同、主体互信和愿景共生。培育大学治理文化,不仅需要将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从而赋予治理主体显著的公民身份,而且需要善用法治思维,以程序正义保障治理主体的权益,并促进制度体系与精神文化的共契。

  • 标签: 大学治理 治理文化 治理主体 治理路径 治理效能
  • 简介:“工程”范畴在逐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都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工程的应用范围也由自然领域渐渐拓展到社会领域。站在工程哲学的高度,对工程进行社会属性层面的解读,能够对“社会工程”范式作出明确的一般建构阐释,从而可以确立起工程哲学关照社会工程的必要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工程范畴 社会工程范式 工程哲学
  • 简介:【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法律的合法性问题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而且也暴露出主导的法实证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面对现实压力与理论困境,德沃金从求解法律的合法难题开始,借助于康德先验的道德哲学,重申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关系,以哲学诠释学为表达工具,建立起以权利为基本结构单元的阐释路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阐释理论。该理论同时解答了法律的合法与确定性的双重难题,并且重又回到了探寻人之生存意义的法理学思考视角。

  • 标签: 沃金法律 法律阐释 路径建构
  • 简介:有关文学“公共性”的言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引起普遍关注则是在2008年之后;秉承国内外学者的系列论述,大体按照“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等几个时段予以考察,初步勾勒出当代文学“公共性”传统之形成的曲折历程;藉此呼唤作家在介入公众生活、坚持批判立场、直面重大问题的同时,尽量彰显自己的个人性风格,为开创文学“公共性”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 标签: 当代文学 公共性 个人性 传统 文学历史化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提出的关键时期。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中的理论阐述主要贡献是:首提“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标志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进入自觉升华的阶段;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论述毛泽东的思想方法,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他的理论阐述及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拓探索,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张如心 毛泽东思想 理论阐述
  • 简介:20世纪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出场引发了史学领域里的一场地震。它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历史认知方式和写作范式,在传统历史和现代历史写作之间划出了一道明显的裂隙。传统历史写作被视作由“根基”和“高峰”构成的时刻,由帝王将相书写的成功者的传世史诗。史学叙述和史传叙事受制于“真实”或“仿真”的叙述惯例制约,史传叙事向来以“补正史之缺”自命。新历史主义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阐释性 史学领域 历史写作 写作范式 认知方式
  • 简介: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人民主体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开展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新时代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以人为本”为理论基础,在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利益以及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方面实现了全新的探索与创新,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重大举措。

  • 标签: 马克思 人民主体 新时代 社会主义
  • 简介:2018年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公共阐释与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以及《创作与评论》《求索》《学习与探索》等刊物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话语体系 当代文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阐释
  • 简介: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基本上是从情感之爱的层面理解仁.北宋诸儒借鉴佛、道二教超越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仁与爱、仁与道德关系的探讨,把仁提升为宇宙、人生的本体,同时又继承儒学传统的一贯之道,强调仁之体与爱之用的统一,并且从体用两个层面肯定仁的差异一体特征,建构起体用一源的仁学本体论,从而与佛、道二教的空无本体论划清了界限.

  • 标签: 北宋 儒家 本体论
  • 简介:在关于语文属性的讨论中,出现了“工具”和“人文”、“语言”的争论。语文是一种以话语为教学对象的教育媒介。它通过一些话语形态的范例,在展示话语的最基本的构成规律和存在方式的同时,显现出最基本的文化价值规范。其功能和目的在于,使受教者在掌握基本的话语能力的同时,获得人之为人的最初领悟

  • 标签: 语言 话语性 属性 人文性 语言性
  • 简介:阐释循环说"是以"阐释循环"为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种观点。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初,在"钱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阐释循环说"在钱钟书具体诗学方法的探讨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源自西方诗学的"阐释循环"概念的理论有效,同时也有脱离钱钟书著作本身的潜在倾向,以致夸大西方诗学术语的阐释建构功能,埋下了理论放大与失效的危险。

  • 标签: 阐释循环 钱钟书 诗学 方法论
  • 简介:表面看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似乎与阐释人类学的主张直接相悖,然而,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所反对的并不是阐释本身,而是单一的规则的某种阐释。近来人类学学科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阐释人类学与阐释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强调深度描绘来阐释内部的意义。它所强调的阐释并非桑塔格反对的那种单一化的阐释,事实上人类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直都在尝试多种阐释形式以求达到恰当真实的反映文化的目的。总之,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主张其实与当代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研究议程是有一定的相关,对反对阐释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阐释人类学具有相当的参照意义。

  • 标签: 反对阐释 阐释人类学 阐释学 桑塔格 格尔茨
  • 简介:《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一书不是对“文化诗学”的一般概说和介绍,也不是对目前中西方文化诗学研究的评介,而是对文化诗学理论层面的一种可行建构。全书以“审美”“语境化”“双向建构”“整体现”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提纲挈领,紧肾围绕在文化语境下文学审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展开研讨、论述,不但时文化诗学理论的可能进行了较有建树的阐述,也为文化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 标签: 《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 理论意义 实践路径
  • 简介:国际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政治学中的一个时髦术语,但其内涵的界定却尚未厘清。本文从国际秩序建构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作为集体行动的三关国际关系,指出复合动机博弃关系是秩序建构的基础;其次,剖析了国际秩序建构的难题在于复合动机博弃关系中产生的社会困境;最后,从社会困境的解析中提出一个国际治理的分析概念。

  • 标签: 集体行动 社会困境 国际秩序 国际治理
  • 简介:二战之后兴起的伽达默尔诠释学对德沃金的法学思想影响巨大,其法律阐释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法律阐释学的关注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行为。依据德沃金的法律阐释学,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既要做到与以往案件的一致,同时也要照顾到法官所处社区的公共道德,以便使法律的发展趋向良性。这就要求把法官的先见引入法律,但这种先见并非不受限制、任意发挥。为避免先见变成偏见,德沃金设置了一系列障碍。这也为其依据这种法律思维所判案件是案件的正确答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哲学诠释学 法律阐释学 法律整体性 正确答案
  • 简介:<正>Halliday指出,人们"通过对语篇逐句地进行主位结构的分析,便可洞悉其内部的结构,并理解作者是如何清楚地向我们表达其内容实质。"主位结构的模式展示了语篇的组织形式和逻辑结构,尤其是在法律语篇、论述语篇以及说明文这一类结构较为严谨的阐释语篇中,主位模式显示出来的主、述位的推进程序更是清楚地描述了该语篇的信息结构。掌握不同类型

  • 标签: 语篇内容 位模式 主位结构 阐释性 述位 信息结构
  • 简介:一千个读者并非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并不是都是有效的。对作品意义的有效解读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边界之内,不能对作品意义进行无限阐释,这样就需要对作品意义进行有效阐释。有效阐释作品意义需要遵从连贯标准、需要锚定作品主要意图,对作品意义的有效阐释不意味着读者之死,也需要实现读者与作品、读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

  • 标签: 作品意义 阐释 有效性
  • 简介:如今大学已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因素等的不断浸入,大学的社会化、功利化倾向加剧,大学精神衰落甚至迷失,大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需要重新审视建构大学精神。纽曼作为最早对大学的本质和基本理论进行深刻思考并做系统阐述的教育家,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改革和大学精神的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纽曼 自由教育 大学精神
  • 简介:德国哲学家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说:“没有事物,只有阐释。”我们说:没有舞蹈表演,只有对舞蹈作品文本中身体语言的审美阐释。“文本”、“传统”、“语言”成为我们对表演形态的舞蹈进行行为判断的三个支点。

  • 标签: 舞蹈表演 文本阐释 美学 伽达默尔 审美阐释 身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