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本院肠套叠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患儿结肠组织钾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HERG1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阳性率、Kv3.4钾离子通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5.0%(34/40)、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0%、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钾离子通道蛋白呈高表达特征,可能为先天性巨结肠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2月-2016年7月共20例经X线诊断并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腹部平片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管状积气。钡剂灌肠检查中10例表现为直肠远端狭窄;6例表现为乙状结肠远端、直肠狭窄,均无明显扩张段及移行段;3例无明显可见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仅1例表现有明显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20例患儿24~48h随访均可见不同程度钡剂潴留。结论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X线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先天性巨结肠小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例,8.70%)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34.78%),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控制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地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目的评估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以及巨结肠根治术后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功能性便秘婴幼儿(为便秘治疗组)和6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1个月的患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组)运用本院专利扩肛器分别行扩肛治疗,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结肠钡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扩肛前后肛肠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便秘治疗组60例经过扩肛治疗后,50例便秘消失(每日均排大便);8例便秘好转(偶有停止排便2—3d,干预后恢复);2例无效;复查结肠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1)。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组60例于术后1个月行扩肛治疗,随访6个月后,42(70%)例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1—2次,复查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尸〈0.05)。结论扩肛治疗对于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而言,可以建立反射,刺激便意;促进蠕动,缓解肛压;阻断肠神经元病变的继续发展。对于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而言,可以扩开瘢痕,使排便通过无阻力;促进新建直肠顺应性恢复;促进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建立;促进蠕动,缓解肛压,减少肠炎发生,最终使肛管直肠排控便机制达到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Soave术与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42例,其中22例行腹腔镜辅助Soave术,作为腹腔镜组;另外20例行经肛门改良Soave术,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患儿的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采用腹腔镜辅助Soave术以及经肛门改良Soave术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情况,故而在临床应用中,应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