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11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特征。方法:2012年12月到2021年10月,选取111例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完全性(CKD)患者55例,不完全性(IKD)患者56例,汇总患者的各项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KD患儿的性别、年龄与IKD患儿比较无差异(P>0.05)。CKD患儿的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结膜充血、草莓舌、四肢变化、唇充血皲裂发生率较IKD患儿更大(P<0.05)。CKD患儿的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较IKD患儿更高(P<0.05),CKD患儿的白蛋白(ALB)水平较IKD患儿更低(P<0.05),CKD患儿的住院治疗时间IKD患儿更短(P<0.05)。CKD患儿的CRP>30mg/L百分比较IKD患儿更大(P<0.05)。CKD患儿的冠状动脉分级百分比与IKD患儿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CKD、IKD患儿的症状表现、CRP、ALT、ALB水平存在差异,临床需充分认识这一点,积极明确两种疾病的差异涉及范围,积极辅助患者完成可明确差异的检查,辅助临床早期鉴别疾病,才能尽快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完全性川崎病 不完全性川崎病 症状表现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谷丙转氨酶
  • 简介:摘要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新生儿期发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不完全,病程中出现皮疹、手足肿胀蜕皮、冠状动脉扩张,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 标签: 婴儿,新生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2019-2020年2年内46例病患儿发病特点,以提高对的认识,推广经验。[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2年期间46例住延边医院儿科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 2年间延边医院住院患儿中,发病年龄分布为1个月18天~8岁,其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 比例为1:1(男23例,女23例),其民族比例为:汉族65%(30例),朝鲜族35%(16例)。在临床表现中,以发热为主,其发病率为100%;皮疹(21例)、淋巴结肿大(21例)、口唇改变(25例)、球结膜充血(27例)、手足症状(17例)均有出现,发病率大致相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中,C-反应蛋白(CRP)发生率最高,平均值为63.0mg/l,升高的占93.4%(43例),其次发生率为白细胞(WBC)升高,平均值为16.2X109/l,升高的占86.9%(40例),其他化验指标血沉(ESR)增快、心肌酶异常、血红蛋白减低、肝功能异常、分别为73.9%(34例)、71.7%(33例)、60.8%(28例)、34.8%(16例)。CRP与WBC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RP发生率与其它化验指标相比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标签: []  川崎病 发病特点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本文聚焦诊断和治疗面临的挑战,包括不完全性和重症的诊断以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应答的高危因素、IVIG使用剂量选择和应用指征等问题及其注意要点和研究方向,以期提高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水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选取2021年4月- 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患儿1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对儿童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病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做好健康宣教,关爱病人,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其身体抵抗能力,同时辅以并发症护理,避免感染,提高病人舒适度。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均得到康复,予以出院。

  • 标签: 儿童川崎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D)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KD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腹部平片和腹部CT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转归。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6例KD并发急腹症患儿中男7例,女9例;就诊年龄为4岁8个月(7月龄~8岁)。KD并发胆囊炎9例,肠梗阻5例,急性阑尾炎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急性腹膜炎2例,急性胰腺炎1例(其中3例患儿合并2种及2种以上急腹症疾病)。16例均有腹痛症状,7例有呕吐,4例明显腹胀,1例有血便。16例患儿均行腹部B超检查:8例表现为胆囊增大及胆囊壁水肿、增厚,2例见阑尾炎声像,2例见肠梗阻,1例见胰腺肿大;8例行腹部平片检查: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改变,2例肠梗阻表现;3例行腹部CT检查:1例胆囊壁水肿,1例腹膜炎表现,2例肠梗阻,1例胰腺肿大。16例患儿均予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2 g/kg)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有8例IVIG无反应,均再次予IVIG 2 g/kg治疗,其中4例患儿仍发热,予甲泼尼龙(MP)静脉治疗后热退。有2例分别行小肠造瘘术及腹腔穿刺引流术。16例患儿均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在疾病急性期或随访期间共有4例(25%)合并冠状动脉瘤(CAA)。结论KD并发急腹症以胆囊炎、肠梗阻较多见,除KD典型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腹痛及呕吐,腹部B超、平片和CT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外,KD并发急腹症患儿IVIG无反应及CAA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冠状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4名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病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为32例。其中参照组病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研究组病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后,研究组病患儿的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参照组病患儿(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够改善小儿病患儿的临床症状,避免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护理 体会分析
  • 简介:摘要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风湿学组、免疫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的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出生第13天出现发热伴皮疹,首次冠状动脉超声无异常;逐渐出现口唇皲裂、手足硬肿、四肢指(趾)端膜状脱皮,病原学检测阴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复查超声左侧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新生儿完全性,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后体温正常,皮疹消退,随访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活动不受限,冠状动脉正常。新生儿少见,极易被误诊、漏诊和延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低蛋白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病患儿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分为正常白蛋白组(ALB ≥ 35 g/L)(54例)和低白蛋白血症组(ALB < 35 g/L)(51例),比较两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冠状动脉B超检查等。结果各年龄段低蛋白血症发生率相似。两组冠状动脉扩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P < 0.05);两组手足硬肿、尿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0、0.39,均P > 0.05);低ALB组的 WBC(15.2×109/L)、ESR[(82.1±26.1)mm/h]、CRP(94.7 mg/L]均高于正常ALB组[11.5×109/L、(54.5±26.2)mm/h、43.65 mg/L](Z=-2.94、t=5.40、Z=-6.01,均P < 0.01),两组ALT、AST、TBA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与年龄无相关性,与炎性反应有关;低蛋白血症是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具有显著科学性。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低蛋白血症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小儿病患儿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给予观察组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和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病患儿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能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恢复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 小儿川崎病 临床症状消失和住院时间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在小儿病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到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44例小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用药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患儿因消化道出血病史、胃溃疡、阿司匹林过敏史、家长不同意应用等未应用阿司匹林而单独应用丙种球蛋白对患者展开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展开治疗。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患儿皮疹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在小儿病中的联合治疗相比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有效率,促使患者症状更快消退。

  • 标签: 临床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 小儿川崎病(英语建议适当调整,谢谢)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在2021年1-12月收治的76例小儿病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8例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方法,护理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21.05%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 小儿病患儿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可缩短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临床路径护理干预 小儿川崎病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68例有IFX应用史的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IFX应用指征、应用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IFX敏感率、药物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CAA)的转归。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68例病患儿中男52例(76%)、女16例(24%),发病年龄2.1(0.5,3.8)岁。IFX应用指征为:35例(51%)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激素等治疗无应答患儿,其中28例(80%)在IFX应用前已并发CAA;32例(47%)CAA持续进展患儿;1例持续关节炎患儿。IFX均用于挽救治疗[发病至IFX应用时间为21(15,30)d],二线、三线、四线及以上治疗分别占29%(20/68)、29%(20/68)、41%(28/68)。IFX治疗后C反应蛋白[8(4,15)比16(8,43)mg/L,Z=-3.38,P=0.001]、血清淀粉样蛋白A[17(10,42)比88(11,327)mg/L,Z=-2.36,P=0.018]及中性粒细胞比例(0.39±0.20比0.49±0.21,t=2.63,P=0.010)均明显下降。14例(21%)对IFX不敏感,另外的挽救治疗主要为激素及环磷酰胺。IFX不敏感组与敏感组相比,在性别、IFX应用年龄、发病至IFX应用时间、IFX应用前冠状动脉最大Z值、是否合并体动脉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FX治疗后11例(16%)出现感染,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和口腔感染,1例在IFX应用2个月后发生卡介苗不良反应,均顺利治愈。68例患儿中1例因CAA破裂死亡,6例失访,余61例患儿随访6(4,15)个月,7例在IFX应用前后均未并发CAA。54例IFX应用前已并发CAA,末次随访时23例(43%)出现CAA回缩,其中10例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结论IFX对IVIG或激素治疗无应答及CAA持续进展的病患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