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刚先生对我国历史学、民俗学学科创立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即: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相互促进.

  • 标签: 中国史学 民俗学 奠基者 顾颉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02
  • 简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刚…… 是国际承认的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

  • 标签: 顾颉刚 奠基者顾颉 纪念顾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3-13
  • 简介:*      *     *  刚在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 国古史研究民俗学

  • 标签: 顾颉刚 奠基者顾颉 纪念顾颉
  • 简介:在我们北京人艺,只要一提起老舍先生的名字,都会感到无比的崇敬和自豪。我们崇敬先生,是因为他的文采和人格的魅力,我们感到自豪,是因为先生是我院艺术风格的奠基人之一。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整个世界都在纪念他,而我们的纪念却有别一样的心境。先生属于世界的、属...

  • 标签: 北京人艺 老舍先生 《茶馆》 现实主义 《骆驼祥子》 中国话剧
  • 简介:夏目漱石的文作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多蹇命运;蕴含着内涵丰富的道德意识,冷峻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本文拟通过对他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创作发展过程中主题的转换轨迹,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并对漱石文学别具一格的特色和艺术成就作简要的评述。

  • 标签: 夏目漱石 明治社会 道德意识 社会批判
  • 简介:<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酝酿与初步形成于“五四”时期,它的奠基人就是李大钊(守常)。李大钊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尽管没有为我们留下美学、文艺学方面系统的理论专著,然而,从散见于他的论文、杂感、散文、诗歌和通信里的一些文艺见解,已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一些根本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步形成。这是李大钊对我国文艺理论的一大贡献。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李大钊 文艺思想 新文学 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荀子,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再对他作品深入研讨中,还会发现,他在语言学理论的阐述上又是一位开拓奠基人.我们应该在语言学理论发展史上给他一定的地位.

  • 标签: 荀子 语言学 民族性 稳定性 发展
  • 简介:永远记得1993年4月9日上午10点前后那一刻:我坐在从武汉回长沙的火车上,车经岳阳附近时,突然感到全身不适,焦躁无比,坐立不安。同行一老师关切地问我,我也不明所以,因为我从未有过晕车现象。中午回到长沙家后,突然接到武大历史系一研究生电话,说吴于廑先生上午开会时突然去世。我的第一反应是恶作剧,不敢接受。后来回想火车上那个时间,心想这恐怕就是师生间的第六感应吧,不禁潸然泪下。时光如梭,先师仙逝已25年了。从我受教于先师那天算起,更有36年多了。诸多往事浮现在脑海。一、吴于廑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贡献吴于廑先生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书。先生1913年出生于皖南休宁,那是一个人文学者辈出之地。其先辈移居苏北宝应县,小本生意,家境一般,故先生时而辍学,后因获奖学金而在上海光华中学就读,1931年又获奖学金而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历史。1935年大学毕业后在东吴附中任教。抗战时兵荒马乱,1939年先生从海路辗转来到昆明,经人介绍而拜访了南开大学陈序经教授。一席谈话,陈先生感觉这位青年才思敏捷,建议他可不须考试而直接进入南开经济研究所读研究生。1941年,吴于廑完成硕士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同年秋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194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1947年,在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国际法专家周鲠生的延揽下,吴于廑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任历史系教授,后历任历史系主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兼任湖北省和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等职。

  • 标签: 世界史学科 奠基者 中国史学会 武汉大学 全国人大代表 人文学者
  • 简介:<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地的开拓。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学术界影响很大的“史学大家”之一。他在我国最早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撰写出版的《史学要论》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概论。他探讨过西方史学发展史,编了《史学思想史》讲义,提出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史观”的指导下,“把旧历史一一改作”的革命主张。

  • 标签: 李大钊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者 研究历史
  • 简介:<正>李霖灿先生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因其在纳西文化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享有“么些先生”之美誉。笔者赴美研修期间,有幸得蒙先生多方指教,已届高龄的先生还亲自执笔为文,详细答复了有关他的生平事业,尤其是关于纳西文化研究方面的三十个问题。为使世人对先生的学识及纳西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特草就此文,以资参考。

  • 标签: 纳西文化 纳西象形文 象形文字 文化研究 海内外 纳西语
  • 简介:张我军,原名清荣,后改名我军,字一郎,笔名有忆、小生、大胜、四光、以斋、迷生、野马、云逸、剑华、废兵、老童生、张四光、张以斋、M.S.等,书斋名野马书屋。民国前十年阴历九月初六(公元一九○二年十月七日)生于台湾省台北省板桥镇,祖籍为福建南靖。新高银行小工友张我军出身贫穷之家,祖父早逝,父亲名阿昌,原先在板桥

  • 标签: 台湾新文学运动 台湾民报 乱都之恋 九月初 国文系 新文学史
  • 简介: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 标签: 顾颉刚 胡适 科学的方法 研究者 眼光 材料
  • 简介:<正>刚先生,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生。今年正逢他的一百年诞辰,我们重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治学的一生,不胜怀念之情。刚先生是苏州人。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来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上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文讯》。解

  • 标签: 北京大学 通俗读物 边疆地理 燕京大学 齐鲁大学 禹贡半月刊
  • 简介:先生嗜书如命,广泛搜求,既出于私愿,也源自公心。他在《中国史料的范围和已有的整理成绩》中说:"我从有知识起,处于一起巨变之中,就想搜集资料,保存这一个伟大时代的史实。民国初年,我在大学读书。每天散课后,走

  • 标签: 顾颉刚 反动会道门 维新运动 胡厚宣 毛氏传 军阀混战
  • 简介:刚虽擅写文章,却天妒英才,有点口吃,且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一般学生不易听懂。他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上课时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对这种情形,钱穆曾回忆:"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辞。

  • 标签: 顾颉刚 上课 学生
  • 简介:刚喜爱戏曲,包括梆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看过很多梆子演出,表现出很高的鉴赏水平.刚认为二黄趋于神韵,梆子趋于格调,著名演员小香水能够将二黄的神韵与梆子的格调结合起来,特别善于描摹哀情,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刚认为就生角而言,梆子不能与二黄相比,而梆子之正旦自有超过二黄之处.刚充分肯定了二黄须生、梆子正旦的艺术表现力,指出这正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刚对于梆子、二黄两个剧种艺术特性的分析,为这两个剧种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提供了依据,直到今天仍然有其价值.

  • 标签: 顾颉刚 梆子 二黄 艺术表现力 艺术特性 戏曲
  • 简介:一、关于周诒春周诒春,号寄梅,安徽休宁人,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一(阳历应在1884年1月)生于其父周聿修设于汉口的茶叶商铺。在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后,1895年,父亲毅然将他送到上海圣约翰学院学习。1904年毕业后,周诒春自费赴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1907年再入耶鲁大学学习,1909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回其母校圣约翰学院和中国公学任教。曾应清廷留学生考试,中试后被点为翰林;还曾参与其老师、著名外交家颜惠庆主编的《英汉大辞典》编写工作。辛亥革命后,周诒春曾担任孙中山英文秘书。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独自主持校务的唐国安鉴于周诒春的学历和经历,于1912年4月聘请周诒春为校务长。经过唐的争取,1912年5月,外务部批准撤销游美学务处,10月,外务部批准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为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1913年初,唐国安心脏病发作,题,但加上一点后(“戌”)好像也不像,所以干脆不加了。他笑着说,身边没有《新华字典》吗?我顿觉羞愧:极简单的事,自己竟如此愚钝。吴先生大手笔,文字既严谨,又流畅,点缀以几个成语,或来几句古典句式,特别典雅。我们学生自然想模仿。先生说,想让文笔漂亮点,来点长短句不是不可以,但对学术论文来说,观点有“新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和表达准确是第一位的。他要我读梁启超和刘大年的文章,后来,我逐句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深感受益。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已被人斥为暮气沉沉、老大腐朽,而梁先生则论证中国正是“少年”,生机勃勃,前途无量。读此文,使人血脉贲张,精神振奋!从那以后,我始终牢记以吴先生的教诲为尺子,严格地衡量每篇论文和每部著作的写作。(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责任编辑:鲍家树且日益严重。

  • 标签: 清华学校 欧美同学会 《少年中国说》 奠基者 《英汉大辞典》 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