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7,15和30d在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通过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在移植的34眼中出现新生血管的29眼(85%)。新生血管最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为扭曲粗大的血管,末端呈树枝状分支。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4,7,15和30d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5mm^2,18.5±4.0mm^2,14.4±4.3mm^2和6.0±1.8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7±1.9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分别为30.8%±8.7%,65.3%±12.8%.59.4%±14.5%和36.2%±10.9%,总体为48.7%±6.4%。结论: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在第4d时出现,7d时面积达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30d时约降至7d时面积的1/2。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体肝片大网膜移植后,肝片生长情况,为肝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5只大鼠均左外肝叶切除自体肝片大网膜移植,分别于术后3、7、14、21d分批处死动物。肉眼观察移植物颜色、大小及粘连情况,HE法染色,常规光镜观察移植肝片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学特点。结果自体肝片移植术后3d即有血管从移植肝片周围大网膜向肝片内伸展,伴肝细胞凝固性坏死,随时间推移肝片进一步坏死至消失。结论自体肝片大网膜内移植是简便的肝移植方法,但其存活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的构建方法,评估套管法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01月至2019年7月,使用近交系Fisher344大鼠40只(雄性,体重180~220 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供体,近交系Lewis大鼠35只作为受体,构建慢性排斥排组、对照组肾移植模型共35例。同时与本课题组既往传统手术方式(肾动静脉端端吻合)构建的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进行比较。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及肾动静脉吻合时间,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比较改良组与对照组各段手术时间,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及肾动静脉吻合时间,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本研究共采用套管法行改良大鼠肾移植35例,模型成功率88.57%(31/35),平均手术时间为(108±19) min,传统手术组动脉吻合时间(18±5) min,改良手术组肾动脉吻合时间减少为(1.0±0.5) min(t=20.043,P<0.01),肾静脉吻合时间为(2.0±0.5) min,肾静脉吻合时间减少为(2.0±0.5) min(t= 23.29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受体手术时间、血管吻合时间,冷热缺血时间与本组传统方法比较大幅缩短。结论大鼠肾移植模型中应用套管法的难度低、简便,动静脉吻合时间短,输尿管支架法吻合简单可靠。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腹腔内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方法BrownNorway到Lewis大鼠心脏移植90例,其中预实验50例,正式实验40例。采用肺动脉和左房吻合、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工作型心脏移植,统计手术存活率和死亡原因,分析确保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术者通过练习,手术成功率稳定77.5%,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4±5)min,整个手术时间为(71±11)min。HE染色显示移植后发生了免疫反应,移植模型可靠。结论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合格的实验动物、供体心脏的保护、快速有效的血管缝合和术后动物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减体积移植肝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10~250 g的健康雄性清洁级Lewis大鼠和Brown Norway (BN)大鼠各4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建立大鼠50%减体积肝移植免疫排斥模型。模型大鼠分为干细胞组(n=20)和生理盐水组(n=20)。以体重80~100 g的健康雄性BN大鼠制备BMMSCs,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到肝移植受体。于术后即刻、第1天、第3天、第7天分别取5只大鼠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移植排斥反应评分,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电泳检测移植肝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自噬调控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肝移植受体大鼠术后第1、3、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评分分别为(2.33±0.58)分、(4.00±0.00)分、(6.33±0.58)分,干细胞组分别为(2.10±0.58)分、(3.73±0.58)分、(5.67±1.15)分,两组比较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在术后第1、3、7天干细胞组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移植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自噬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造成大鼠脑损伤的基础上探讨制作有固定偏瘫症状大鼠模型的方法,为干细胞脑移植实验提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方法使用清洁级重200~250g的成年Wistar大鼠,每组5只,对其脑运动区本别采取针刺毁损、骚刮毁损和挖除毁损的方法,逐渐加重大鼠脑运动区皮层损伤程度,观察大鼠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表现与程度。结果针刺毁损和骚刮毁损大鼠脑运动区的大鼠麻醉返浅后,脑损伤的对侧肢体有轻度运动障碍,麻醉完全清醒24小时后,运动障碍症状完全消失;挖除法毁损脑运动区大鼠麻醉返浅后,可有一过性脑损伤的对侧肢体偏瘫,但48小时之后4只毁损皮层对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绕圈”行为消失,另外1只的运动障碍在5天后消失;术后15天处死大鼠,大鼠脑运动区部分缺损清晰可见。结论大鼠脑损伤模型容易得到,但要制作有固定偏瘫症状的大鼠模型十分困难,这样的结果可能与大鼠对侧皮层的代偿能力、较强的小脑平衡能力及视觉代偿行为能力有关,因此要得到理想的脑损伤后有固定偏瘫症状的大鼠模型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与评估大鼠慢性移植肾病中自身免疫反应的致病强度。方法使用F344、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建立经典慢性移植肾肾病模型(CAN组)。改良CAN模型保留受体一侧自体健肾建立自体肾损害观测模型(AI组)。使用正常Lewis大鼠建立肾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IR组)。以Lewis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并同系CAN大鼠脾细胞过继模型为AR组。以Lewis大鼠自体肾移植作为对照(Syn组)。动态监测各组模型生存曲线、蛋白尿水平动态变化。40周检测自体肾肾小球硬化指数(GSI)。结果CAN组蛋白尿水平在肾移植后第6周开始上升,第32周上升至(1.72±0.06)g/mmol。其存活率第57天为85.7%,第94天为42.9%,至260天为0。AI和IR组蛋白尿水平至40周维持正常(<0.05g/mmol)。而AR组在第18周出现蛋白尿水平异常(0.18±0.03)g/mmol,其后持续缓慢上升至40周为(0.23±0.04)g/mmol。该组第97天存活率为80%保持至第280天。第40周检查AR组自体肾GSI为(1.24±0.16)。结论大鼠肾移植继发自身免疫40周致肾功能轻度异常,但肾小球硬化面积已达25%。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构建DA大鼠到LEW大鼠的肝移植模型,采用腹腔内细菌注射的方法建立感染模型,通过对大鼠肝功、血气、血细胞计数等各项指标的检测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肝移植术后5d注射细菌,大鼠死亡率高,不利后续研究;术后3d注射细菌,并选定5×10^5cfu/mL为最终注射浓度,感染后大鼠的7d存活率累计可达到37.5%左右,随之感染的加重,大鼠状态逐渐变差,直肠温度不断升高,WBC计数也随之增加,pH下降,大鼠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肝实质的损害重于胆道的损伤,大约在感染5d左右相继死亡,多器官病理分析表明,大鼠死亡原因为肝损害,不并发肺脏、肾脏损害。结论采用的腹腔内大肠埃希菌注射建立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的模型是比较成功的,可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根据改良的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脑栓塞模型,随机分为两组HSCs治疗组、对照组。模型制作成功后7d,HSCs治疗组定向植入Brdu标记的1×106个HSCs;对照组植入等量的PBS液。在移植前及移植后1、2、3、4周进行NSS评分;移植后1、4周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梗死侧半球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VEGF、vWF的分布情况;第4周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变化。结果HSCs组梗死侧半球有大量的Brdu/CD34、Brdu/Nestin、Br2du/Nse、Brdu/vWF双染阳性细胞;较对照组VEGF表达增强、vWF密度增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梗死体积缩小。结论外源性HSCs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内能够存活,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神经功能,缩小梗死体积。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方法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CSA)10mg·kg-1·d-1皮下注射.术后第6天将动物随机分为继续CSA治疗(A组)和生理盐水10mg·kg-1·d-1皮下注射(B组).在术后第13天将动物进一步随机给予0.2ml,1×109cfu/ml铜绿假单胞菌气管内接种(C组)或0.2ml生理盐水气管内接种(D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4天处死动物,切取移植心脏和肺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全部存活;A组动物未见明显排斥反应;B组动物移植心脏发生ISHLT3R级(重度)排斥反应;C组动物发生中-重度肺部炎症反应;D组动物肺部病理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急性排斥和细菌气管内接种这两种干预因素处理,成功建立了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效果差别,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提供依据。方法用四氯化碳液体橄榄油混合液皮下注射和酒精喂养的方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肝硬化未移植组、门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构建对比实验,观察并评估。结果三种不同的途径移植MSCS肝硬化模型到小鼠体内,四周后移植组较未移植组肝功能明显改善,转氨酶明显降低,纤维化程度均明显改变,三种移植方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肝细胞大鼠后,门静脉,肝动脉组,尾静脉组移植MSCS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对肝硬化的质量均有效,而且三种治疗效果类似。
简介: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动脉重建组(A组)和非动脉重建组(B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A组1周生存率66.7%,B组1周生存率50.0%(P〉0.05)。ALT和TB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B组和A组各时间点相比较,TB第2、7天高于A组,ALT第4、7天高于A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A组术后第1天的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B组,而术后第7天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减轻术后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对veno-lined支架技术进行改良,探究一种更加快速简便且并发症少的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方法。方法利用改良的veno-lined支架技术对30对Wistar大鼠进行OLT。将制作好的veno-lined支架预先从供肝胸段的肝上下腔静脉(SHVC)切口处插入,到达膈肌下的SHVC后打结固定;在受体手术的无肝期,将带有供肝的veno-lined支架从受体肝脏左外侧叶根部切口处插入,到达膈肌以下后进行SHVC的吻合固定。记录各阶段的手术时长、手术成功率、7 d存活率和探讨术后SHVC有关的并发症。结果SHVC吻合时长:(3.9±0.7)min;无肝期时长:(7.0±0.8)min;受体手术时长:(44.2±2.8)min;手术成功率:100%;7 d存活率:90%。SHVC出血、扭折、以及支架脱落等并发症并未出现;在veno-lined支架制作时和SHVC吻合固定时,通过规范打结线的固定位置,能够避免SHVC血栓形成。结论改良后的veno-lined支架技术,能将无肝期时长控制在7 min以内,是一种快速简便且并发症少的大鼠OLT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曲匹地尔对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大鼠自体颈外静脉-颈动脉移植为研究模型,SD大鼠120只,根据静脉移植后给药情况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曲匹地尔低剂量组,C组为曲匹地尔高剂量组。每组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测血清中TxB2及6-K-PGF1含量;并分别于术后2.4.6.8周取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术后2.4.6.8周PD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表达情况。结果C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A组(P<0.05)及B组(P<0.05)。C组血清中TxB2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及B组(P<0.05),而6-K-PGF1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及B组(P<0.05),TxB2/6-K-PGF1比值明显低于A组(P<0.05)及B组(P<0.05)。C组术后第2.4.6.8周PDGF-A的表达明显低于A组(P<0.05)及曲B组(P<0.05)。结论曲匹地尔可降低移植静脉内膜的增厚程度,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徙和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是曲匹地尔阻抑TxA2的合成和活性、促进PGI2的生成,并可以高度选择性抑制PDGF,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减少细胞间黏附,降低相关炎症因子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