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Miccoli微创甲状腺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48例甲状腺多发肿瘤配合术中超声行Miccoli微创手术的资料。结果48例平均切口长度2.5cm。1例术中冰冻切片病理为乳头状癌,中转行改良甲状腺癌手术。3例因术中冰冻切片无法确认良恶性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44例均采用剜出或连带少量组织的肿瘤切除术或腺叶部分切除。结节和腺瘤的最大直径为0.4cm~5.Ocm,平均约1.6cm。1例出现低血钙症状。随访6—18个月,1例甲状腺癌需服150μg优甲乐行抑制治疗。术后2例桥本甲状腺炎需服小剂量甲状腺素;其余术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正常,无需用药。结论术中超声在Miccoli微创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使手术更准确,避免了术中损伤,防止了肿瘤漏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前行最大限度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对膀胱多发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行RC的膀胱多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男7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6±11.7)(20~84)岁,<60岁50例,≥60岁40例;男性中位年龄68岁,女性中位年龄69岁。肿瘤直径≥3 cm 52例,<3 cm 38例。肿瘤病灶为2处53例,>2处37例。根据TURBT切除范围将患者分为最大限度组和诊断性电切组。最大限度组55例(61.1%),男4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12.0)岁;肿瘤直径≥3 cm 29例,<3 cm 26例。诊断性电切组35例(38.9%),男30例,女5例;平均年龄(59.8±13.4)岁;肿瘤直径≥3 cm 23例,<3 cm 12例。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限度组于电切镜下完整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并从基底部和周围黏膜取组织单独送病理检查。诊断性电切组:术中发现膀胱内多发肿物,表面粗糙,并且两侧输尿管口未见,在肿瘤较多处、输尿管口及周围黏膜组织取标本送活检,膀胱内肿瘤未全切除。两组患者术后均行RC。分析两种术式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膀胱多发肿瘤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并采用log-rank法分析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rank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90例RC均顺利完成,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0(15~46)个月,失访1例。RC术后尿道复发6例(6.7%),盆腔复发9例(10.0%)。死亡15例(16.7%),其中8例因术后盆腔复发死亡,3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因骨转移死亡,2例因肺转移死亡。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最大限度组RC术后1、3、5年OS分别为96.67%、86.05%、80.86%,1、3、5年RFS分别为89.97%、76.93%、71.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P=0.018)、尿道复发(P<0.01)、盆腔复发(P<0.01)、最大限度TURBT(P<0.01)为OS和RFS的影响因素。盆腔复发患者死亡风险高于无盆腔复发患者(HR=41.850,95%CI 12.597~139.036,P<0.01);尿道复发患者死亡风险高于无尿道复发患者(HR=8.128,95%CI 1.551~42.606,P<0.01);最大限度组RC术后死亡风险低于诊断性电切组(HR=0.164,95%CI 0.036~0.746,P<0.01)。最大限度组RC术后仅2例(3.9%)盆腔复发,无尿道复发;诊断性电切组RC术后盆腔复发7例(6.1%),尿道复发6例(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道复发(HR=8.128,95%CI 1.551~42.606,P=0.013)、盆腔复发(HR=41.850,95%CI 12.597~139.036,P<0.01)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道复发(HR=18.637,95%CI 5.443~63.817,P<0.01)和盆腔复发(HR=22.94,95%CI 8.635~60.973,P<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大限度TURBT是OS(HR=0.164,95%CI 0.036~0.746,P=0.019)和RFS(HR=0.153,95%CI 0.048~0.493,P<0.01)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于膀胱多发肿瘤患者,RC术前行最大限度TURBT可减少RC术后尿道和盆腔复发,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最大限度TURBT是OS和RFS的独立保护因素。尿道复发、盆腔复发是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多发肿瘤患者采取微创旋切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抽取自我院收治的8646例乳腺多发肿瘤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参比组、试验组各243例,选取时间段为20220年410月至2023年10月。予以参比组微创旋切术,予以试验组微创旋切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对两组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参比组、试验组切口数与肿瘤数比值分别为(0.43±0.14)、(0.33±0.12)。试验组切口数与肿瘤数比值相比参比组更少(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相比参比组更长,术中出血量相比参比组更多,切口数与肿瘤数比值相比参比组更少(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相比仅采取微创旋切术,行微创旋切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多发肿瘤效果可更有效切除肿瘤,且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应用价值更高,可于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蝶窦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水平。方法收集并回顾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病理确诊的5例蝶窦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结果5例患者中,1例以头痛首诊于神经内科,2例以眶周胀痛首诊于眼科,2例以嗅觉下降、鼻塞、涕中带血、咽异物感等鼻部症状首诊于耳鼻喉科。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头颈部手术外伤史,均行鼻窦CT和增强MRI检查,怀疑恶性者行ECT检查,明确无远处转移病灶和手术禁忌,全身麻醉下鼻内窥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其中3例辅助影像导航系统。术后病理回报1例脊索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浆细胞瘤,1例低分化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局灶恶变。脊索瘤、腺样囊性癌、低分化癌及内翻性乳头状瘤局灶恶变术后转入肿瘤科行放化疗,浆细胞瘤单纯手术,因个人原因未进一步治疗,术后随访16~50个月,随访截止于2018年10月1日,低分化癌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肝转移死亡,其余4例均生活良好,继续随访中。结论蝶窦原发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就诊时很多已属晚期。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制定有重要作用,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多发肿块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甲状腺癌,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多发肿块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对肿块检出率100%,超声诊断符合率75%(27,36),细粒样钙化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特异性较高55.6%(20/36),多发肿块间性状不均一达44.5%(16/36)。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块彩色血流检出率42%,彩色血流丰富程度、收缩期流速增高,阻力指数减低,但均缺乏特异性。结论声像图中的钙化和多发肿块间性质的不均一是诊断甲状腺多发肿块中有甲状腺癌的重要影像学特征,而彩色血流丰富程度及多普勒中的各项指标,尚缺乏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数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部原发肿瘤病变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及CT表现,探讨盆部原发肿瘤解剖学基础。方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盆部原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灶性质、边缘、密度以及解剖部位同周围组织关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及手术证实,21例盆部原发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5例。15例瘤体位于盆部,6例累计腹部和盆腔。CT增强表现囊实性9例,实质性12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受侵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10例。7例病灶内有钙化现象。结论盆部原发性肿瘤恶性占比较高,病变类型较复杂,通过CT增强扫描可准确确定肿瘤部位及解刨结构,对判断肿瘤性质,做出准确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发肿瘤与15个STR位点的关联。方法早发肿瘤组为早发肝癌、胃癌和肺癌住院患者,共29例,男15例,女14例。其中,肝癌组9例,男5例,女4例;胃癌组10例,男女各5例;肺癌组10例,男女各5例。STR对照组是100位无关健康个体,男女各50例。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结果STR中D6S1043-17位点的频数为0.103,对照组频数为0.030,该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位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R中D6S1043-17位点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发肿瘤的共同易感基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观察。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甲乳外科治疗的25例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彩超证实有甲状腺及乳腺占位,经穿刺病理活检确诊;25例患者中,以甲状腺癌首发的8例(32%),之后1年内出现乳腺癌3例(37.5%),以乳腺癌首发的15例(60%),之后1年内出现甲状腺癌7例(46.67%),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同时发现2例(8%);病理类型分类,甲状腺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导管内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1例;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雌激素受体(ER)共同阳性12例、ER共同阴性7例,ER在甲状腺癌和乳腺癌表达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彩超在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临床对于原发甲状腺癌及乳腺癌应同时检查乳腺及甲状腺,尤其对ER阳性者应重视对另一腺体的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原发肿瘤切除后皮肤黏膜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确诊并接受原发肿瘤切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皮肤黏膜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4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5例(56.8%),女19例(43.2%),年龄(33.8 ± 15.4)岁。术后21例(47.73%)发生皮肤黏膜感染;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M(Q1,Q3)为38(25,60) d,显著长于无皮肤黏膜感染的患者[21(12,23) d,Z = -4.08,P < 0.001]。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34.09%)]。患者单位体重糖皮质激素剂量(OR = 1.21,95% CI:1.00 ~ 1.46,P = 0.047)、接受辅助通气治疗(OR = 9.20,95% CI:2.01 ~ 42.13,P = 0.004)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出院时37例(84.1%)恢复良好。结论皮肤黏膜感染是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体多为耐药菌,且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需关注术后皮肤护理;术后糖皮质激素单位体重剂量高及接受呼吸机支持可能与患者术后的皮肤黏膜感染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