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ICU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8例ICU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气切,并给予机械通气时间已超过48h,按其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4例。研究组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参照组行非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于ICU内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VAP发生率、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为ICU患者行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患者VAP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的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简介:摘要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 tissue,ETT)是一种甲状腺器官先天发育异常疾病,发病率低,临床以舌根ETT较为多见。本文报道一例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正常甲状腺峡部缺如同时存在喉声门下气管内及疑是舌根部ETT病例。该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恢复良好,随访4个月未见明显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声门下气管狭窄患者行Montgomery T管植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并分析20例因"声门下气管狭窄"行Montgomery T管植入术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麻醉方法、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等资料。结果狭窄原因:气管插管12例,颈部气管外伤4例,气管内外肿瘤等3例。狭窄程度:Myer-Cotton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7例;9例患者术前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塌陷。所有病例术前行气管切开,术中经硬镜操作,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过程平稳,麻醉通气方式转换顺利。术后出现咳嗽(80%)、咽痛(45%)、发热(45%)、排痰困难(40%)、呼吸困难(25%)、感染(10%)、气道梗阻(5%)和误吸(5%)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均可改善。结论声门下气道狭窄行Montgomery T管植入术时,全凭静脉麻醉能够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和循环;根据手术步骤转换气管切开管、T管、喉罩控制通气或高频通气可保证氧气供应;围术期密切沟通、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我科进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选奇偶数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棉纱寸带固定法,观察组采用橡胶输液用压脉带固定方法。对比两组患者重新固定导管次数,更换导管时间,调整松紧度的频次,调整导管系带松紧度的时间,气切护理过程中接触系带后执行手卫生的次数,固定系带下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经过数据分析显示,在改良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方法中采用输液管加橡胶输液压脉带固定气管导管的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纱布带或者棉纱寸带缺点,达到随时灵活调整系带松紧度,避免系带过紧造成压力性皮肤损伤,因此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技术的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方法:选择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下共有60名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人数相等,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气管套管吸引技术,实验组患者应用气管套管持续声门下吸引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一次性堵管成功几率较高,相关肺炎的发生几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相关数据均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应用气管套管声门下吸引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当前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减少一线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工作量,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进一步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引流的护理观察。方法:将92例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19.57%,χ2=5.059)低于对照组(P<0.05),ICU监护时间[(11.43±2.34)d<(14.26±3.05)d,t=4.993]、拔管时间[(15.57±3.61)d<(18.63±2.95)d,t=4.452]以及住院时间[(21.32±5.04)d<(29.83±4.76)d,t=8.326]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实施声门下持续低负压引流期间,给予患者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患者的快速、良好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声门下囊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确诊的5例声门下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2例为早产儿,3例为足月儿,均有气管插管史。1例一直无症状,其余4例有喉鸣,其中2例伴声嘶、呼吸困难,曾被误诊为喉软化症、喉炎等。支气管镜检查见声门下灰白色囊肿样病变,增强CT检查为低密度区,无强化。均给予激光及钳夹治疗,术后随访支气管镜5~12周,均无复发及声门下狭窄。结论有气管插管史的患儿出现喉鸣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有无声门下囊肿,经支气管镜激光治疗是声门下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灌洗联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棉球摩擦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冲洗法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口腔异味、口腔炎、口腔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口腔护理时间。结果:口腔护理后第3天和第7天,实验组口腔细菌感染、口腔炎和异味的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9.23%,18.46%和12.31%,10.78%和7.69%。口腔护理后第3天和第7天,对照组口腔细菌感染、口腔炎和异味的发生率分别为35.38%和15.38%,20.00%和23.08%。实验组口腔细菌感染、口腔炎和异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声门下持续吸引与患者发生VAP的几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ICU和EICU中实施气管切开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机械通气患者为实验数据来源,在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患者命名为对照组(63例),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在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的患者命名为干预组(71例),行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声门下持续吸引。结果:对照组VAP发生例数为17例,占比为26.98%;干预组VAP发生例数为8例,占比为11.27%,患者VAP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声门下持续吸引对患者胃内定植菌上行及口腔分泌物下行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可以降低患者VAP发生率。
简介:儿童声门下狭窄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与成人声门下狭窄不同的是,外伤性狭窄少见,最常见的是医源性声门下狭窄。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在早产儿抢救中广泛使用气管内插管,且插管时间较长所致。由于婴幼儿声门下区相关解剖学的特殊性,如喉体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