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囊减压、坏死骨刮除和植骨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4例股骨头坏死患儿予以回顾性分析,本组均行关节囊减压、坏死骨刮除和植骨治疗,观察并分析本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儿远期优良率高达75.00%;其中4例(4髋)患儿术后表现出排斥反应,间断发热且髋关节疼痛21d,2例(2髋)患儿术后股骨头坏死并进一步发展,8例(16髋)术后4mX线片可见股骨头的内囊性变均消失,无患儿合并神经血管损伤。4例疼痛症状相对术前减轻,10例(20髋)术后半年复查软骨下骨修复,4例(4髋)股骨下的植骨缓慢生长。结论儿童股骨头坏死行关节囊减压、坏死骨刮除及植骨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可作为该病患儿治疗首选方案。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填充儿童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表现。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对29例良性骨肿瘤患儿采用病灶刮除,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22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骨缺损大小0.12-47.58cm^3。采用临床和影像学结合的方式评估人工骨降解、骨愈合等情况。结果随访1-4年,除1例单纯骨囊肿复发,避免肢体持重外,其余患儿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均在3个月内恢复日常生活及娱乐活动。术后1年X片可见材料降解及松质骨化,随时间延长呈向心性模式,松质骨化速度滞后于降解。11例在4年内完全降解。10例可见骨皮质增厚现象。结论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可安全、有效填充青少年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采用"O"型臂导航下磨钻刮除治疗的骨样骨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8.4±10.9)岁(范围2~44岁);病程1周~3年,平均14.2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4例,胫骨远端1例,腓骨近端2例,肱骨远近端各1例。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确定病灶部位,通过1~4 cm小切口剥离肌肉软组织至骨面,放置通道拉钩,将磨钻注册为导航识别设备,逐步磨除瘤巢表面骨质,以刮匙刮除瘤巢送病理学检查;根据导航图像用磨钻扩大磨除病灶,结束前再次"O"型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磨除范围。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手术前后行CT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病灶是否有残留或复发。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18例手术时间40~175 min,平均89.3 min,其中建立导航图像所需时间为(18.0±4.1)min(范围13~22 min)。手术切口长为(2.7±1.1)cm(范围1~4 cm)。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完全刮除,术后病理全部证实为骨样骨瘤。全部病例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24 h患者均自主下地活动,术后第3至7天疼痛性质和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疼痛基本消失。18例术前VAS为(5.33±1.24)分,术后第3天为(2.79±1.32)分,术后第7天为(1.86±1.21)分,术后1个月为(0.86±0.93)分,术后3个月为(0.33±0.48)分,术后6个月为(0.09±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0,P<0.001)。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症状缓解无复发,影像学病灶无残余无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为100%。结论"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而高效的技术手段,术中精确定位及磨除范围大于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设计一种压带轮上烟垢刮除装置的刮刀,清洁压带轮表面、克服现有的出烟平皮带压带轮上烟垢集聚的现状、实现了烟垢能够较好的刮除、保持压带轮上的清洁、使平皮带能够较好的顺利运行、延长平皮带的使用寿命、同时该刮除装置结构简单、保养方便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病段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病段切除21例,其中病段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病段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病段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病段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病段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病段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交界性、行为不确定的肿瘤,多见于青壮年,常伴有溶骨性破坏。临床上常以手术刮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Denosumab是一种独特作用机制的骨吸收抑制剂,可用于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本文基于手术刮除术联合denosumab治疗后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探讨denosumab在治疗骨巨细胞瘤中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术联合术后地舒单抗治疗股骨头颈部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4月—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收治的6例股骨头颈部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2~40(28±6)岁。Campanacci分级、影像学分级均为Ⅱ级。依据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股骨近端GCT分区方法:H1区1例、H1+H2区5例。6例患者均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均接受规律性地舒单抗注射治疗。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股骨头坏死等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监测地舒单抗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植骨成活情况,骨质破坏、吸收情况,瘤腔边缘成骨情况,内固定移位、断裂情况,以及GCT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STS)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估标准评定患者下肢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215 min,平均179 min;术中出血193~1 400 mL,平均687 mL。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短期并发症。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0~96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术后4~6周可拄双拐部分负重活动,8~12周可拄单拐负重,术后3~13个月弃拐完全负重。6例患者地舒单抗皮下注射次数6~18次,平均12次;停药后继续随访6~81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复查X线片,瘤壁骨化满意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实验室检查未见血钙、血磷指标异常,无用药相关不良事件。随访期间患者无骨质破坏、感染、骨折及内固定移位、断裂等相关并发症方式,未见GCT复发。术后6个月MSTS评分26~30分,平均27分,6例患者疗效评定均为优。结论病灶刮除术联合术后地舒单抗治疗股骨头颈部GCT,可促进术后瘤腔边缘骨化,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瘤体刮除术和瘤大块切除术用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82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刮除组(40例)和切除组(42例),刮除组患者采取瘤体刮除术进行治疗,切除组患者采取瘤大块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Enneking评分。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复发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切除组比较,刮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术后Enneking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应对依照患者的损坏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瘤体刮除术能够在不影响骨支撑情况下有效的将肿瘤切除,是首选手术方式。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Gy和28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骨的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骨后将头状骨斜形截骨,髂骨植骨修复头状骨继发骨缺损,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重建月骨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骨的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是一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