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保留棘突行椎管减压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66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评分法将患者划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保留棘突椎管减压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腰腿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腰腿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显著,P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保留棘突 椎管减压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术中优化护理的相关内容。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对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的术中护理进行优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的健康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椎弓钉 固定术 优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术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58)个月(范围:12~24个月)。斜外侧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1.21±0.55)分,后路组(1.7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28);后路组ODI指数由术前的48.6±6.1恢复至末次随访10.2±2.2,斜外侧组由术前49.0±5.7恢复至9.3±1.8,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P<0.05;t=9.211,P<0.05)。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组内手术前后的椎间孔面积有统计学差异(t=10.753,P<0.05;t=11.631,P<0.05);椎管面积亦有统计学差异(t=9.152,P<0.05;t=9.344,P<0.05);两组术后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高度:斜外侧组与后路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P<0.05;t=8.44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t=5.291,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横向移位。后路组融合率为97.1%,斜外侧组融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斜外侧组发生率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与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包括出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可作为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计76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开始于2017年9月,结束于2020年9月,所有的患者中有35例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另外41例不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还愿意接受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意义,将35例患者分到手术组,41例患者分到手术联合中药组。两组采用不同方法后,对其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手术前后颈椎NDI评分、手术前后督脉淤阻症候积分、手术前后 日本骨科协会 (JOA)17分法神经功能评分等数据,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无论是颈椎NDI评分,还是督脉淤阻症候积分相比,均无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以后,相关数据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手术联合中药组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相比之下存在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一周JO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后1月至末次随访,手术联合中药组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过程中使用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临床中可广泛应用。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减压 中药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患者,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 1年间收治的 40例确诊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而实验组则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 1个月及 6个月在 JOA评分上两组均是较术前时刻提高,而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评分( P< 0.05);实验组术后 6、 12个月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55.00%、 95.00%,对照组分别为 20.00%、 65.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患者,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效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颈椎管狭窄 颈椎损伤 颈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状患者通过采用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治疗的 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两个研究组,对比组( n=21)采用常规手术法,观察组( n=21)采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要优于对比组( p<0.05)。结论: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能够有效提高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椎间隙高度。

  • 标签: 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前后减压治疗方式,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7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在本院治疗的 50 例患者为对象,对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则为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对比应用成效。 结果: 从术后效果上看,对照组 患者伤椎高度、触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为( 3.1±0.8 ) cm 、( 53.6±23.3 )分、( 62.2±15.1 )分,观察组为( 5.2±0.6 ) cm 、( 72.4±25.1 )分、( 75.6±16.3 )分,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为 92% ,高于对照组的 76%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治疗方式 能够提高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前后路减压治疗 胸腰段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结论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 标签: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颈椎后路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因其术式简单、操作方便、脊髓减压效果显著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TLIP)阻滞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全麻下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30):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组(B组)。A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20 min后以温度觉测定阻滞范围、满意度评分。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止痛泵(PCIA),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静注帕瑞昔布40 mg补救并记录。记录患者术后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与B组比较,A组操作时间[(10.3±2.3) min比(16.7±3.2) min]更短、穿刺次数[(2.4±0.6)次比(3.5±1.0)次]更少、满意度评分[(3.4±0.5)分比(2.8±0.7)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4、-6.086、3.850,P<0.05),A组和B组阻滞面积[(282.9±61.1) cm2比(279.5±62.8) 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8, P>0.05)。A组和B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5.55±1.27)次比(5.17±2.09)次]、PCIA药物用量[(59.10±2.54) μg比(58.34±4.18) μg]、帕瑞昔布补救量比[(52.4±35.6) mg比(51.0±42.6) 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0.737、0.118,P>0.05)。A组和B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1.052、0.983,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操作更加便捷快速,患者满意度更高;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和TLIP阻滞的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用于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

  • 标签: 超声引导 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阻滞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平均64.8岁)。术前测量患者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T1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SVA),以及中立侧位、过伸位X线片的C2~C7 Cobb角。随访12~24个月,术后再次测量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C2~C7 Cobb角。术前颈椎过伸功能测量值为术前过伸位X线片C2~C7 Cobb角度减去术前中立侧位X线片C2~C7 Cobb角。前凸角度丢失量为术前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减去末次随访时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依据58例患者术前颈椎过伸功能均值(8.7°)分为两组,≥8.7°为A组,<8.7°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及临床资料,同时对5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25例患者年龄54~83岁,B组33例患者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A组颈椎过伸功能(14.09°±4.75°)大于B组(4.62°±2.54°),A组T1倾斜角(17.00°±3.40°)小于B组(29.68°±6.34°),颈椎前凸角度丢失[1.10(-0.85,4.00)]小于B组[8.60 (7.7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负相关(r=-0.965, P<0.01),T1倾斜角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正相关(r=0.954, P<0.01),颈椎过伸功能与T1倾斜角呈负相关(r=-0.900, P<0.01);SVA与T1倾斜角、颈椎过伸功能、术后前凸角度丢失均无相关性(r=-0.065、0.216、-0.202, 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过伸角度变化、SVA及T1倾斜角均无相关性(r=0.201、-0.034、-0.213, P值均>0.05)。A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9%±23%,B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2%±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 P>0.05)。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88.0%(22/25),B组优良率为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03, P<0.05)。结论对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前过伸功能越低,术后越易发生前凸角度丢失,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参数之一。

  • 标签: 颈椎病 颈椎序列 过伸功能 后路手术 前凸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82 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41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后路镜下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 )、 Oswe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 VAS 、 ODI 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4.8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4.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较少,手术时间较短,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

  • 标签: 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8年5月至2020年9月152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导入,各76例,观察组给予选择性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 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神经根型颈椎病换 42 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 在 C形臂 X线机引导下行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 。比较本组患者 治疗前后椎间高度、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学 (JO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 颈椎曲度测量值及 JOA评分均显著提高 , 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手术前后患者 病变椎间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以 有效的 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 上肢运动功能及感觉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 标签: 经后路 脊柱内镜 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腕踝针结合甘露醇在椎管狭窄患者行神经根松解术后双下肢神经性疼痛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阶段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患者34例为对照组,将我院2019年月9至2020年6月期间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患者34例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单纯滴注甘露醇进行神经根脱水,减轻双下肢神经性疼痛。实验组采取术后进行腕踝针针刺及静脉滴注甘露醇缓解神经根水肿引起的双下肢酸麻胀痛症状。于术后3小时、24小时、术后3天及术后一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 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一周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评估阶段疼痛评分

  • 标签: 腕踝针 甘露醇 神经根水肿性双下肢疼痛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减压深拔是炼油厂设备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重油平衡、挖潜增效等方面的意义非凡。一般情况下,拔出深度主要受减压炉出口温度、减压塔进料段压力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减压炉出口温度越高拔出度就会越高。同时,减压塔进料段温度没提高 10℃,总体拔出率就会提升几个百分点。本文对常减压装置减压深拔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常减压装置 减压深拔 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对椎管内巨大肿瘤并重建椎管采用全椎板入路切除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 201 7 年 4 月~ 201 9 年 5 月在我 院治疗的 例 42 例椎管内巨大肿瘤 患者, 所有患者均给予全椎板入路切除并重建椎管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在这 42 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神经鞘瘤有 21 例、神经纤维瘤 11 例、脂肪瘤和脊膜瘤各 4 例、支气管性囊肿 2 例,术后切口均为 Ⅰ 期愈合;术后随访 1-2 年,最后一次随访根据 JOA17 分法评定, 2 例 0-5 分; 19 例 6-11 分; 21 例 12-17 分,和术前相比, P < 0.05 。 结论:全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巨大肿瘤且重建椎管是一种简单、易行又安全的手术方式,可维持脊柱稳定的同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全椎板入路 椎管内巨大肿瘤 重建椎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技术在开颅减压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要开颅减压手术按照两个类别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术中行控制性减压技术,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每一组又分为外伤1和自发性脑出血2两个类别。术后随访6个月,GOS预后评分4~5分预后良好,1~3分预后不良。结果治疗1组与对照1组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0%(28/50)比36.00%(18/50)](P<0.05)。治疗1组(GCS评分3~5分)与对照1组(GCS评分3~5分)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8(6/19)比12.50%(2/16)](P>0.05)。治疗1组(GCS评分6~9分)与对照1组(GCS评分6~9分)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97%(22/31)比47.06%(16/34)](P>0.05)。治疗2组与对照2组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00%(22/50)比40.00%(20/50)](P>0.05)。结论控制性减压技术可以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以延长脑死亡、植物生存、重残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价值有限。

  • 标签: 颅脑外伤 控制性减压 外科手术 自发性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入路(LPA)与Wiltse肌间隙入路显微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BDU)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测量及形态学解剖证明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入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共124例[男75例/女49例,年龄(55±14)岁]因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接受单节段MBDU病例。根据椎管形态分为A组LPA入路48例,B组Wiltse肌间隙入路76例。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入路侧、对侧下肢疼痛及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通过X线、CT评估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稳定存在,套筒置放最大倾斜角度LPA入路为65°,Wiltse入路为40°。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0个月的随访。A组手术时间(120±27) min、出血量(104±31) ml、引流量(50±15) ml,B组则分别为(115±32) min、(110±41) ml、(47±18) 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6、-1.917、1.730,均P>0.05)。术中硬膜撕裂各1例和3例;术后脑脊液漏各2例和3例。两组末次随访时入路侧、对侧下肢疼痛、腰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9.6%(43/48),B组为86.8%(66/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8,P>0.05)。结论经LPA行MBDU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对于三叶草形椎管的对侧神经根管减压有优势。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 单侧入路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