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血透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以便为我院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预防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3月476例血液透析的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患者以及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在我院住院的46例血透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76例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46例,发生率9.6%;共分离培养50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球菌33株,占比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革兰氏阴性杆菌17株,占比34%,以大肠埃希菌多见;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留置时间,插管部位,基础疾病明显相关(P<0.05),经验性予以万古霉素封管及全身抗感染治疗89.1%的导管得以保留。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缩短留置导管时间,尽可能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可有效降低感染率,采用万古霉素封管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可有效保留导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起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ICU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423例。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各种检测报告(尤其是血常规、各类培养结果)等内容,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CRBSI)感染率13.5%;主要的病原菌为真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与CRBSI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加强手卫生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防止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为临床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黏膜活检以及14C呼气试验进行检查,观察患者慢性胃炎与Hp的关系。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液反流性胃炎三种不同类型的胃炎Hp的检出阳性率不同,其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Hp阳性率最高达92.45%。慢性胃炎的活动组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患者。另外随着Hp感染的密度的增加,患者慢性胃炎也越来越严重。所有研究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简介:目的建立生殖支原体TaqmanMGB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检测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情况,以期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女性黏液脓性宫颈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建立TaqmanMGB荧光PCR检测技术;采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有黏液脓性宫颈炎的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74例、体检中心对照组标本63例,应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生殖支原体。结果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24.3%,对照组未检测出生殖支原体;除不孕以外其他几项调查内容包括尿道炎症状、非婚性接触史、复发性宫颈炎以及治疗史均与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联(P〈0.001),其阳性率分别为17.6%、52.9%、42.5%、100%。结论TaqmanMGB荧光PCR法是目前较为适用的生殖支原体检测方法。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是黏液脓性宫颈炎的致病因素;生殖支原体的检测在指导复发性宫颈炎的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p感染率,分析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Hp感染率为44%(22/50),低于对照组的66%(3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高,Hp阳性率越低。结论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呈负相关关系,Hp感染严重时,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会减轻,所以Hp对于反流性食管炎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方法特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与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室护理管理方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消毒隔离卫生检查和卫生监督等指标的对比上,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手术室护理管理方式应用于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中,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提高卫生监督和消毒隔离卫生检查工作的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和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恭城瑶族自治县78个脑卒中的瑶族老人当做观察组,并且将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5名汉族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都在清晨空腹状态收集静脉血,检测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并且对幽门螺旋杆菌感然同血脂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53名患者的Hp-IgG是阳性,占比67.9%,对照组内有9名患者Hp-IgG是阳性,占比是25.7%,两者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p-IgG是阳性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三酰甘油都要比阴性者要高,高密度脂蛋白要比阴性者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得知,观察组的Hp-IgG和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间为正相关联系,同高密度脂蛋白是负相关联系。结论经分析研究得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可以经过脂质代谢途径的影响产生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冠心病住院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病毒感染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冠心病合并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统计发现,感染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为病毒感染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两者异常会促进病毒感染患者冠心病的发生,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5月就诊的150例学龄儿童以因慢性腹痛和(或)缺铁性贫血而行13C呼气试验及电子胃镜检查的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阴性慢性胃炎组及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3组各50例.所有病例均检测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蛋白(SF)指标,比较3组之间的IDA指标和IDA伴发率.将其中65例Hp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给予单纯的铁剂治疗,观察组33例给予铁剂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3组病例IDA指标两两比较显示,Hp阴性慢性胃炎组分别和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的IDA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Hp阳性慢性胃炎组与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慢性胃炎的IDA伴发率均明显低于Hp阳性慢性胃炎组和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P〈0.05),Hp阳性慢性胃炎组与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之间的IDA伴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分别为71.9%和93.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GB、MCV、SI、S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小儿缺铁性贫血关系密切,通过对儿童的13C呼气试验及电子胃镜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Hp感染,有助于提高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索分析感染监控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SRBSL)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ICU病房收治的静脉留置导管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安排感染控制护士实施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不同模式护理后的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相关导管感染知识知晓率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结论:积极安排感染控制护士实施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对于保障患者正常接受治疗、促进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与贲门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为贲门癌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150例经上消化道内镜诊断为贲门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组,同时纳入150例同期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多点位取可疑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pylori总体感染阳性率为74.00%,其中,萎缩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65.38%、79.17%、80.00%、57.14%;对照组中,H.pylori总体感染阳性率为30.67%,其中,萎缩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28.85%、53.85%、19.05%、15.79%;研究组患者总体感染率及各级别病变患者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贲门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及常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本院怀疑为宫颈病变的患者137例参与研究,根据检查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炎症组、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比较三组患者HPV感染率,总结宫颈病变和HP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常见的HPV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慢性炎症组HPV感染率明显低于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感染率差异不明显;慢性炎症组HPV感染低危型率高于其他两组,高危型率低于其他两组,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感染率高危型和低危型结果差异不明显;感染HPV的危险因素为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首次性生活年龄低于20岁以及流产次数在3次及以上。结论宫颈病变的致病原因之一是HPV感染,不过其不影响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宫颈癌发生与皮内瘤变存在相关性,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首次性生活年龄小、教育文化程度低、流产次数多。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可行性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 ICU 283例 CVC置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与发生 CRBSI相关的因素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入组患者 CRBSI的发生率为 5.29%,其中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糖尿病等均为引发 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糖尿病等均为引发 CRBSI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学习,积极处置,以降低 CRBSI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