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27例27指。男19例,女8例;右手15例,左手12例;指别: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5例;年龄40~63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绞伤17例,碾压伤10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3 cm×1.5 cm~4.2 cm×2.3 cm。采用指背局部转移皮瓣修复背侧缺损,面积为1.6 cm×1.0 cm~2.6 cm×2.1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掌侧缺损及局部转移皮瓣供区创面,面积为2.2 cm×1.7 cm~3.5 cm×2.5 cm,其携带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内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创面取全厚游离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结合微信视频的方式,观察皮瓣成活、外观、感觉恢复及伤指功能情况。结果所有54块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处理皮瓣顺利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4个月。手指末节外形良好,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供区无明显凹陷及色素沉着。末次随访时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静态TPD为5~10 mm。伤指活动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8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6.3%。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20例患者对手指整体外观非常满意,7例表示满意。结论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恒定,疗效满意,供区副损伤小,是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便于基层医院急诊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不接受足趾游离移植的中老年患者。
简介:目的观察胸脐皮瓣早期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笔者应用胸脐皮瓣(分别采用带蒂转移、岛状转移、游离移植以及与多种皮瓣联合转移的方式)修复39例深度烧伤患者创面,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色泽、弹性,有无瘢痕挛缩导致的功能障碍及供瓣区愈合情况。结果创面彻底清创后未发生明显感染。胸脐皮瓣面积最大为55cm×27cm,最远达到同侧腋中线,且皮瓣可跨越腹中线,最远达对侧10cm,皮瓣全部成活。33例患者随访1~46个月,皮瓣色泽及弹性良好,无瘢痕挛缩导致的功能障碍,供瓣区部位隐蔽,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胸脐皮瓣根据创面大小及部位采用不同的转移方式,是早期修复深度烧伤创面较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治疗的16例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男孩7例,女孩9例;年龄8~14岁,平均11.3岁。其中重物砸压伤6例,车轮碾挫伤6例,热压伤3例,机器绞伤1例。术中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6.0 cm×9.0 cm~38.0 cm× 15.0 cm。伤后3~10 h,急诊行皮瓣修复4例;入院后0~11 d,待创面稳定后手术12例。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和形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并切取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18.0 cm×11.0 cm~40.0 cm×16.0 cm。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的外观、质地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成活,其中12例创面Ⅰ期愈合,3例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坏死,经多次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6年,平均20.7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较柔软,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根据Puno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2例,良4例。结论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设计合理,血供丰富,修复面积大,是一种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总结分别应用游离甲瓣与瓦合中、环指相邻侧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适应证。方法2009年5月至2021年5月,宝鸡第三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拇指末节脱套伤共24例24指,根据患者的意愿、职业等选择两种方式进行修复,其中13例采用游离甲瓣移植修复(甲瓣组),11例采用带同一掌侧指总动脉血管蒂的中指尺侧和环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岛状皮瓣瓦合修复(瓦合皮瓣组)。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分别于1、3、6、12、18个月等时间段随访,主要随访皮瓣的外形、色泽、质地和TPD,以及拇指屈、伸、对掌及抓捏功能,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4例皮瓣均成活,并均获得随访。甲瓣组和瓦合皮瓣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2~60(18.5±0.5)个月和6~18(6.8±0.3)个月。末次随访指体外形及功能:甲瓣组均恢复了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感觉,TPD为5~8 mm;拇指屈、伸、对掌及抓捏功能良好;瓦合皮瓣组除无指甲、指腹螺纹外,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也恢复了保护性感觉;TPD为6~11 mm;患指也恢复了屈、伸、对掌及抓捏等基本功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甲瓣组优7例,良5例,可1例;瓦合皮瓣组优3例,良5例,可3例。从皮瓣外形(如指甲、指腹螺纹)、精细感觉恢复及抓捏功能的准确度、稳定性等方面观察, 甲瓣组明显优于瓦合皮瓣组。供区均无功能影响。结论两种皮瓣均为移植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的经典术式。对指体恢复要求高特别是爱美或职业需求的群体,采用游离甲瓣修复,可恢复其完美外形及功能;对不愿牺牲足趾或对指体外形要求不高的中老年群体采用瓦合皮瓣修复恢复指体功能,可达到满足个体需求、提高疗效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穿支皮瓣再造一侧乳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6例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7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3例,右侧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对6例乳腺癌患者行一期或二期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一期再造3例,乳腺肿块直径2.5~4.0 cm;二期再造3例。术后对皮瓣和供区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瓣长(24.4±0.5) cm、宽(8.3±0.5) cm、厚(3.4±0.5) cm,血管蒂长度为(8.9±0.4) cm,动脉管径为(1.5±0.4) mm,静脉管径为(1.9±0.3) mm。皮瓣平均质量为235 g(165~345 g)。1例皮瓣供区术后1周出现淋巴漏,经持续负压吸引于2周后自行愈合。6例获5~8个月随访,平均5.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下肢功能影响。6例效果均较满意,未发现乳腺癌复发。结论应用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皮瓣移植再造一侧乳房效果较好,方法可行,可作为特殊情况下乳房再造的备选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趾腓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腓侧皮瓣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腓侧皮瓣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瓣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瓣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瓣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皮瓣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皮瓣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小面积趾腓侧皮瓣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