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以本院 8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患者为研究目标,以抓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护理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其护理后临床效果、护理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后,较对照组相比,护理组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均较高,住院时间、恢复时间均较短, P<0.05。结论:青光眼对患者影响较大,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后其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显著促进其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护理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complicated with ciliary ring block glaucoma. Methods: 80 cases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rawing lots. The nursing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nursing effect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covery time were shorter, P < 0.05. Conclusion: glaucoma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pati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nursing, its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while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length of stay, significantly promote its recovery,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简介:摘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系一类复杂的多因素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浅前房、短眼轴、厚晶状体、小角膜、远视等解剖特征是PACG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这些表型相关的基因成为PACG的候选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ase,MMP)基因及MMP调控基因(如HSP70、eNOS、MTHFR)、真性小眼球相关基因(MFRP、PRSS56)、眼轴及屈光度相关基因(HGF、MYOC)、与前房深度相关的基因(ABCC5)等序列变异可能与PACG的易感性有关。但这些基因的详细作用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MMP通过影响巩膜细胞外基质的重建而影响眼球发育进而导致眼轴改变及屈光不正。膜样卷曲相关蛋白(membrane frizzled-related protein,MFRP)在睫状体上皮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中表达,与巩膜生长、分化有关。目前候选基因法发现的这些PACG易感基因位点样本量小,在不同的种族间重复性较差。(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70-175)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7 年 01 月~ 2019 年 01 月收治的 50 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各 25 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 住院及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临床可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 。 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内容、条件相符合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计 70 例,手术治疗时间于 2019 年 1月— 2019年 12月,将
简介:摘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近年来晶状体摘除手术已逐渐成为PACG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晶状体摘除手术在PACG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提出应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看待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在PACG治疗中的作用,注意我国与西方国家医疗体系的差异以及联合房角分离术或滤过性手术的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PACG,达到为青光眼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12)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导眼和非主导眼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确诊为双眼慢性PACG患者44例88眼。采用卡洞法检查双眼的主导眼别,分为主导眼组和非主导眼组;采用眼部A型超声测定双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以分析双眼解剖的对称性;通过视野平均缺损评估慢性PACG中的严重眼,并分析慢性PACG严重眼与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关联性。结果慢性PACG患者主导眼组和非主导眼组视力(LogMAR)分别为0.39±0.24和0.43±0.29,前房深度分别为(2.53±0.26)mm和(2.54±0.29)mm,晶状体厚度分别为(4.96±0.31)mm和(4.92±0.33)mm,眼轴长度分别为(22.58±0.61)mm和(22.73±1.11)m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3、-0.797、1.867、-1.345,均P>0.05)。主导眼组垂直杯盘比为0.55(0.40,0.80),明显小于非主导眼组的0.80(0.63,0.90);主导眼组视野平均缺损为-6.54(-16.70,-3.85)dB,明显小于非主导眼组的-18.77(-28.19,-8.55)dB;主导眼组眼压为21.00(17.00,27.75)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非主导眼组的24.50(19.00,36.25)mmHg,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81、-3.528、-2.126,均P<0.05)。慢性PACG青光眼严重眼在非主导眼上的发生率为84.09%,高于主导眼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9,P<0.001),非主导眼与慢性PACG的严重眼的关联性较强(Pearson列联系数r=0.563)。结论慢性PACG的严重程度与非主导眼的关联性强于主导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手术方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院内 2018年 2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12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眼压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超声乳化吸收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 74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护理研究,研究时间段设置为 2019年 8月 1日 ~2019年 10月 31日。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量均为 37例。围手术期内予以对照组基础护理,予以观察组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及眼压变化差异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前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及眼压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可在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基础上,积极改善患者眼压,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相关因素,并了解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双眼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GPS)中确诊的POAG患者,分析双眼眼部参数,包括眼压、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视野平均偏差(M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盘沿面积、视盘面积、杯盘比、视杯容积。非对称性视野损害定义为双眼视野MD的绝对差值≥5 dB,根据此标准将受检者分为对称组和非对称组,分析2组眼部参数与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关系。非对称组进一步行双眼间眼部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POAG患者142例(284眼),对称组92例(64.8%),男39例(42.4%),年龄(65.3±1.0)岁;非对称组50例(35.2%),男32例(64.0%),年龄(67.6±9.1)岁。男性[OR=4.52,95%可信区间(CI):1.90~10.73,P=0.001]、较差眼的CCT较薄(OR=0.97,95%CI:0.95~0.99,P=0.003)、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OR=1.10,95%CI:1.04~1.15,P<0.001)为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危险因素。非对称组中,视野损害较重眼相比对侧眼,其平均RNFLT较薄(Z=-7.80,P<0.001),盘沿较窄(t=-4.97,P<0.001),视盘面积较大(t=2.38,P=0.02),平均杯盘比(Z=-4.51,P<0.001)和垂直杯盘比(Z=5.16,P<0.001)均较大,视杯容积较大(Z=-3.31,P<0.001),但双眼间眼压、等效球镜度(SE)、AL、CCT、LT和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CCT较薄、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为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其双眼中的较大视盘眼,更容易发生视神经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依据房角分离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A方式治疗,B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B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科相关参数、房角粘连(PAS)、术后并发症与远期随访情况。结果A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PAS低于B组(P<0.05),中央前房深度(ACD)及远期随访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未见PAS,患眼均不同程度开放;B组部分患眼开放不充分,仍存在PAS。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3/60),低于B组的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显著,且A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更佳,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6─11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r=-0.333,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例34眼,研究组:经联合用药48--72h眼压控制不佳,仍波动在37.19--69.27mmHg(18眼);对照组:经联合用药48--72h眼压控制良好,眼压波动在10.3--21.5mmHg(1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各组患者术后3mo视力和两组患者眼压术前术后变化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3mo视力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眼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 。 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 86 例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例,其中行常规护理的 43 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心理护理的 43 例患者为对观察组,起止时间为: 2019.01-2020.02 。 对比两组并发症与护理前后的眼压、 SAS 评分(焦虑自评量表) 。 结果: 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总发生率为 9.30% ,对照组总发生率为 30.23% ,有差异特性( P<0.05 );两组护理前后的眼压、 SAS 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经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小梁切除术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医院收治的4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综合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例),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例),护理满意度为8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优质综合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具有推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