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致盲率较高且常见的眼病,它已被公认为是一双眼性疾病。本文统计大多是两眼先后发病,两眼同时发病者极少。一眼先发病者,即使治疗效果差,但有机会对未发病眼进行预防性治疗,很少双眼失明。若两眼同时发病,虽然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检查了解房角状态,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降低青光眼致盲率有效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小梁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视力及眼压指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及眼压改善情况均好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整体效果较好,可作为优选手术方案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意义的早期筛查指标,指导早期临床预防性治疗。方法收集60例PACG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视力、眼压、眼睑、晶状体、眼底、前房深度、房角镜、视野等基本眼科检查及年龄、性别、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病,有无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PACG具有较显著联系的有高血压病和前房深度、角膜横径、睫状体晶状体距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前房深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OR为2.687,95%可信区间为1.078~4.000。结论高血压病、浅前房、角膜横径小、睫状体晶状体距离小是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浅前房是PAC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24-226)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小梁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视力及眼压指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及眼压改善情况均好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整体效果较好,可作为优选手术方案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导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患者产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原因,以期为后续的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与建议。方法:选取在 2018年三月至 2019年三月之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的 146例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研究,在进行实验研究前首先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将所有的对象进行分组,选取其中发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的 45例患者组成研究中的研究组,其余的未发生恶性青光眼的 101例患者组成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分析导致患者产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性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较小,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是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原因。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患者的年龄与眼轴长度是引发并发症的重要的原因,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并发症。结论 :年纪较小、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较低的患者在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相对于其他的患者极有可能发生恶性青光眼病症,并且万一患者年纪较轻与眼轴长度较短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
简介:摘要:在进行对后并发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探究中。将已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的患者 64位 ( 共 79眼 )定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两大组, A组为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后产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 (6人 7眼 ); B组为在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 (58人 72眼 ),将两组患者的相关病例及患者资料进行科学细致的对比分析。在进行充分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患者在具备短眼轴、在进行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检查时眼压较高、患者年龄较小或是患者所患青光眼类型为慢性型都可能在进行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高危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导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患者产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原因,以期为后续的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与建议。方法选取在2018年三月至2019年三月之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的146例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研究,在进行实验研究前首先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将所有的对象进行分组,选取其中发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的45例患者组成研究中的研究组,其余的未发生恶性青光眼的101例患者组成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分析导致患者产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性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较小,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是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原因。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患者的年龄与眼轴长度是引发并发症的重要的原因,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并发症。结论年纪较小、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较低的患者在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相对于其他的患者极有可能发生恶性青光眼病症,并且万一患者年纪较轻与眼轴长度较短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出院后经过1—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视力均未下降,前房深度形成良好,眼压均低于2.80kPa,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治疗后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护理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5.00%(P<0.05)。结论给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快速恢复视力,改善预后状况,增加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护理的满意度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临床收治的12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通过与同期收治的100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实现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症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效果的总结分析。结果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对比显示,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年龄、病程普遍较大、较长,并且患者的青光眼损害程度也相对较重;其次,在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中,采用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与外引流手术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全部治愈,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得到控制,但仍存在少数复发情况。结论把握患者的病症治疗时机以及治疗适应症,对于患者病症治疗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效果,采用激光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