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2月-2022年2月,以区组随机化法从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选取68例,并根据患者病例编号末位奇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以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以虹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中,虹膜切除术效果显著优于小梁切除术,且治疗安全性更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眼科确诊为PAACG急性大发作期102例(106眼),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TDCP组50例(52眼)和小梁切除组52例(54眼)。所有患者接受全身和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持续升高。随访时间≥2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末次随访时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情况等。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TDCP组的BCVA分别为2.44±1.05、1.72±1.23、1.76±1.26;小梁切除组分别为2.09±1.23、1.34±1.06、1.33±1.06。两组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0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CVA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TDCP组的眼压分别为(50.78±10.42)mmHg、(14.15±6.76)mmHg、(16.37±6.70)mmHg;小梁切除组分别为(48.14±10.09)mmHg、(15.02±5.65)mmHg、(18.06±6.84)mmHg (1 mmHg=0.133 kPa)。两组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均较术前下降(均P<0.00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TDCP组需用降眼压药物者占38.5%(20/52),小梁切除术组为25.9%(14/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P=0.167)。随访期间TDCP组未出现持续性低眼压、眼球萎缩及巩膜变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再次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比例,TDCP组(28.8%,15/52)明显高于小梁切除组(5.6%,3/54)(χ2=10.19,P=0.001)。结论TDCP治疗PAACG持续性高眼压远期随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PAACG的紧急处理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前房穿刺术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8例,常规组44例采用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试验组44例选用前房穿刺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在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和两组对病情治疗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视力指标比对,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眼压、视力指标改善程度方面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选择前房穿刺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n=30)采用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手术治疗,研究组(n=30)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视力、眼压、前房角度、前房深度、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1个月视力较参照组更高,且眼压更低,前房角度、前房深度更高,且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前房纤维素样渗出、虹膜根部撕裂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视力与眼压,恢复前房角度与深度,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形或切开,解决Schlemm管和小梁网功能障碍,重新开放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既往多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然而,基于PACG的发病机制及其与POAG有共同的病理机制,Schlemm管手术是否可用于PACG的治疗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既往已有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单臂研究表明,各类Schlemm管手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和房角分离术在PACG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关高质量、高循证等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望为PACG的治疗方式带来革新。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高眼压状态下虹膜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2017.01-2020.12),按照抽签分组法,分成甲(小梁切除术)、乙(虹膜切除术)组,各4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甲、乙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P>0.05),无明显差异;并且乙组视力高于甲组,并发症率低于甲组(P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激光与传统药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价值。方法:对比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2018.07~2021.09期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68例为样本,区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4(传统降眼压药物治疗),实验组/34(激光联合传统药物治疗),对比患者(1)眼压水平;(2)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数据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眼压水平相较对照组,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运用激光与传统药物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眼压,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治疗效果佳,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眼压管理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术后眼压管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手术治疗PACG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19例、女29例,年龄(58.95±7.54)岁;研究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59.40±7.82)岁。对照组实施常规眼压管理;研究组在非药物控制眼压策略基础上实施分级眼压管理,设定眼压管理目标为与出院前基线值比较上升幅度<20.0%或眼压绝对值<18 mmHg(1 mmHg=0.133 kPa),且未出现视野缺损进展;通过随访确定其眼压变化及视野缺损进展,经药物实现分级眼压管理目标。对比两组患者基线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视力及视野缺损程度,分析眼压、视力及视野缺损程度是否受到管理方式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研究组术后6个月眼压、视野缺损程度分别为(15.04±2.97)mmHg、(-4.32±0.66)dB,均低于对照组的(16.48±3.39)mmHg、(-4.69±0.72)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4、2.625,P=0.029、0.010)。研究组术后6个月视力为(0.59±0.14),高于对照组的(0.5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7,P=0.011)。结论分级眼压管理可有效降低PACG患者术后眼压水平,减轻视力下降与视野缺损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护理干预下的睡眠质量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于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PSQI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国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二次研究。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0至2022年基于中国人群PACG患病率的中、英文流行病学研究论文。2名研究者遵循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完成文献检索、纳入、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产生的歧义与第3名研究者协商解决。计算I2值评估异质性,使用相应效应模型进行效应合并和荟萃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性别、年龄、调查时间、居住区域、诊断标准、气温带)、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纳入23篇文献,其中8篇为高质量,15篇为中质量。过去近20年中国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PACG的总患病率为1.35%(95%置信区间:1.08%~1.61%);女性PACG患病率(1.40%)明显高于男性(0.96%,P<0.01);年龄与患病率呈正相关(P<0.01);城市(1.3%)与农村(1.2%)的患病率相似(P=0.61);诊断标准中必备视野或视神经损伤的文献合并得到的患病率(1.1%)低于非必备文献(1.7%,P<0.01);在年积温较低的中温带,PACG患病率更高(1.7%,P=0.02)。结论近20年中国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PACG患病率约为1.35%,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存在差异,女性、高龄、寒冷地区人群的患病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在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另50例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说,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各项数据更加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底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的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底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血原因,并针对性进行视网膜营养支持与血管扩张治疗,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与视力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PT、TT、FIB、APTT等四项凝血指标均显著降低,前后差异显著(P<0.05);同时共有视网膜渗血36例,治疗后视力全部恢复,占比90.00%,以及共有黄斑渗血4例,治疗后视力全部未恢复,占比10.00%。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易发生眼底出血现象,原因在于术前高眼压与高血压,而通过针对性视网膜营养支持与血管扩张治疗,患者的视力转归情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