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青光眼发病与脸型、眶距、瞳距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收住确诊的20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用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眶距,用米尺测量瞳距和脸长。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男45例,平均年龄57.31岁,平均脸长202.4mm,眶距97.94mm,瞳距61.71mm。女56例,平均年龄58.71岁,平均脸长187mm,眶距94.95mm,瞳距59.76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男28例,平均年龄57.29岁,平均脸长199.8mm,眶距97.59mm,瞳距61.65mm。女21例,平均年龄55.29岁,平均脸长185.4mm,眶距93.64mm,瞳距60.29mm。开角型青光眼,男31例,平均年龄42.61岁,平均脸长197.39mm,眶距100.52mm,瞳距62.48mm。女19例,平均年龄37.71岁,平均脸长183.12mm,眶距94.35mm,瞳距60.12mm。原发性青光眼脸长、眶距、瞳距男性大于女性,其脸长度男女均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开角型最小。眶距男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女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结论脸型长度、眶距和瞳距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有因果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lasertrabeculoplasty,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4例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例1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rgonlasertrabeculoplasty,ALT)失败患者,采用倍频Q-开关532nmNdYAG激光治疗。所有患者上方或下方房角180度范围内进行治疗,能量0.50~1.50mJ,点数80~100点。测量术后1h眼压,术后1d;1周;1月、3月、6月;1年随访,对比术前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及杯盘比变化。结果患者术前眼压(24.35±6.12)mmHg,术后1h为(18.12±5.23)mmHg,1d为(15.62±3.61)mmHg,1周为(18.14±2.05)mmHg,1月为(16.58±3.22)mmHg,3月为(18.26±2.52)mmHg,6月为(17.02±2.31)mmHg,1年为(18.03±3.41)mmHg;术前患者杯盘比为0.58±0.20,术后1年为0.57±0.30;术前视力0.81±0.30,术后1年视力为0.83±0.41;视野术前术后无变化。结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氩激光小梁成形术失败患者的眼内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预防以及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因眼部不适来我院就诊的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25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在12-65岁,平均年龄为30.5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13例,初中文化6例,小学文化3例,文盲3例,其中家族遗传5例,近视、远视、老花眼者19例,25例患者分别进行检查确诊,进行治疗。结果25例患者均确诊为青光眼,其中10例局部点氧氟沙星眼液,抗感染并进行降眼压,同时给患者补充营养,胆碱、泛酸、芸香素、维生素等,15例进行眼部手术治疗,经过治疗以及2个月的跟踪回访,20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恢复较好,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致盲。结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治疗很重要,可减少致盲率,尤其一些高危人群应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青光眼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均在球后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EBN组)和常规护理组(C组)各25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质量(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变化。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和PSQI各因子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EBN组的SAS、SDS和SRSS评分为(4168±507)、(4252±525)和(1912±232)分,明显低于C组的(4508±449)、(4560±474)和(2032±175)分,(P<005)。结论循证护理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