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前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的病因差异.方法选择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28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9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1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43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5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急性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发与多发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行肝切除术的490例CRLM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14例,女性176例,年龄范围21~83岁,中位年龄58岁。根据肝转移病灶数分为单发组(n=200)和多发组(n=290)。随访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发组1、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5%、58.6%、51.0%、38.8%,优于多发组的90.7%、53.2%、41.1%、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优于多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术前糖类抗原19-9≥50 U/ml、RAS基因突变型是单发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病灶N1-2分期、肝转移病灶最大直径≥5 cm、RAS基因突变型是多发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CRLM术后生存3个危险因素各赋1分,总分0、1、2、3分分别为50例、145例、84例、11例。总分0分、1分的多发CRLM患者累积生存率分别与单发CRLM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分2分、3分的多发CRLM患者累积生存率均低于单发CRL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发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优于多发CRLM患者。合并生存危险因素较少的多发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与单发CRLM患者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双肺多发空洞影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临床特点,分析其中区别。 方法:将 2019 年 1月至 2019年 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我院影像科资料库中调选符合双肺多发空洞影的 41例肺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肿瘤病情状况,将其分为原发组( n=20)和转移组( n=21)。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征和影像学空洞类型进行分析,探究组间差异。 结果:原发组中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咳痰为主,占比17( 85.00%),转移组患者以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表现,占比 19( 90.48%),其中 1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咯血。而影像学空洞类型主要以不规则厚壁空洞、小环形空洞和囊腔样空洞为主,少部分患者可见周围伴玻璃影以及实变影。无论是肺部原发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腺癌均为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但空洞伴周围磨玻璃影或大片实变影仅发生于肺腺癌患者中。结论:表现为双肺多发空洞影的恶性肿瘤中,腺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发病后不会出现明显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在影像学特征中,患者的空洞形态表现多样化,并且很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所以在诊断时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确认患者为原发还是转移性恶性肿瘤,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瘤(MIA)与单发颅内动脉瘤(SI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2例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医院的神经外科确诊并收治,根据动脉瘤的数量将患者分为MIA组[118例(共269个动脉瘤)]和SIA组(964例)。观察两组动脉瘤的一般特征,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短期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短期预后不良。将单因素分析中P<0.5的自变量以及临床上较为关注的自变量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对MIA组和SIA组的临床资料进行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住院天数及短期预后。结果M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1±3.5)mm(0.2~25.0 mm),S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7±3.8)mm(0.9~35.0 mm)。两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级别、CT 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A组相比,MIA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4±11.7)岁、(58.8±11.6)岁,P=0.002]。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的级别、入院CT Fisher分级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IA组年龄更大,但SIA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精确匹配0对,模糊匹配118对,共计匹配成功118对。匹配后的两组患者住院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A组比较,MIA组短期预后较好(P=0.008);两组治疗方式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中MIA组血管内治疗更多。结论与MIA患者比较,SIA患者更易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级,但MIA患者的年龄更大,且更倾向于采用血管内治疗,短期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瘤(MIA)与单发颅内动脉瘤(SI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2例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医院的神经外科确诊并收治,根据动脉瘤的数量将患者分为MIA组[118例(共269个动脉瘤)]和SIA组(964例)。观察两组动脉瘤的一般特征,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短期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短期预后不良。将单因素分析中P<0.5的自变量以及临床上较为关注的自变量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对MIA组和SIA组的临床资料进行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住院天数及短期预后。结果M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1±3.5)mm(0.2~25.0 mm),S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7±3.8)mm(0.9~35.0 mm)。两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级别、CT 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A组相比,MIA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4±11.7)岁、(58.8±11.6)岁,P=0.002]。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的级别、入院CT Fisher分级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IA组年龄更大,但SIA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精确匹配0对,模糊匹配118对,共计匹配成功118对。匹配后的两组患者住院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A组比较,MIA组短期预后较好(P=0.008);两组治疗方式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中MIA组血管内治疗更多。结论与MIA患者比较,SIA患者更易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级,但MIA患者的年龄更大,且更倾向于采用血管内治疗,短期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规则性或非规则性肝癌切除术在治疗单发小肝癌方面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以单发小肝癌患者为对象,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有62例,研究时段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将入选患者随机划分至两个独立的小组单元,对照组患者数量:观察组患者数量=31:31,予对照组规则性肝癌切除术方案,予观察组非规则性肝癌切除术方案。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前者均较优(P<0.05)。结论 与规则性肝癌切除术相比,非规则性肝癌切除术可以有效缓解单发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肝功能水平,术后并发症较少,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期,疗效显著。
简介:意拳所讲的拳法,不是注重招式招法之法,而是学法的原理原则之法、其实拳家不肯揭示于人的正是该拳种的原则原理及训练方法。所谓“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实事上不存在所谓“偷拳之说”,口传心授,勤学苦练,尚不易得之于身,“偷拳”只能学到些表面的招式而已,看不到的东西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拳术原理原则之精华。一、单发拳意拳的实战肩架就是技击桩。在技击对抗中所采用的基本肩架,一般来讲比练功时更自然一些,应保持全身的灵活协调。首先应该注意两脚站立的姿势,应采取“丁八步”,重量为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以前脚不借助身体其他部分的力量能提起,同时支撑腿能将提起的前脚催动向前或向后拉回为标准。两脚前后、左右都应保持适当距离,以舒适得力为原则。然后手拿起呈浑元桩肩架,两手虚握,不可用力,两手相距两三拳,手离身体一尺开外。松肩、肘,前手略高于房.后手与肩相平,设想两手之间有弹簧相连、两手腕部有弹簧与脖子相连,胯后靠膝盖前指上提,两腿内侧似有外分内合之意。肩撑肘横,两臂环抱,始终保持横撑竖裹,蓄力圆满。前手拳向前伸出时不超过前脚尖,后手低于前手一拳左右,要保护咽喉、颌和前胸。两眼注视对方头部,颈下若容一球,不可用力,头虚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的单侧单发肾癌患者总肾、患肾及健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0例单侧单发肾癌患者(肾癌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65 (54.2±9.7 )岁]的术前临床资料,并以中国肾癌高发年龄段(47~68岁)的6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36名、女性24名,年龄(56.1±8.6 )岁]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肾癌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均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总肾及单肾GFR。肾癌组总肾GFR与对照组总肾GFR,肾癌组患肾、健肾GFR与对照组单肾GFR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肾癌组患者中非对称肾功能的发生情况和健肾代偿情况,比较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和尿酸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021,t=0.656~1.980,均P>0.05 )。肾癌组患者总肾GFR[(103.9±15.9)mL/min]与对照组[(103.2±10.6)mL/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 ,P=0.908 )。与对照组单肾GFR[(51.2±5.9)mL/min]相比,肾癌组患肾GFR[(47.4±13.0)mL/min]明显降低,健肾GFR [(56.1±10.9)mL/min]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8、2.837,均P <0.05)。50例肾癌患者中,21例患者患肾与健肾GFR占总肾GFR的百分比之差的绝对值>10%;16例患者健肾GFR高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单肾GFR参考值范围的上限。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分别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1±26.1)mL/(min·1.73 m2)vs. (108.7±13.4)mL/(min·1.73 m2),t=3.765 ,P<0.05]且二者具有相关性(r=0.54,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可获得患肾和健肾GFR变化的准确信息,为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单发细小结节的CT表现,对早期甲状腺癌、甲状腺瘤和小囊肿的CT诊断价值作出分析。方法对61例CT平扫和增强发现直径在2cm内的单发结节并有病理结果证实的病变进行CT诊断回顾性分析。其中小甲状腺癌(thyroidcarcinoma,TCA)19例,小甲状腺瘤(thyrophyma,TPH)29例,小甲状腺囊肿(thyroidcyst,TCY)13例。结果(1)边界光滑、包膜完整TCA4例,TPH29例,TCH13例。(2)密度TPH平扫CT值38~55HU之间,平均48.7HU,增强CT值85~140HU之间,平均108.4HU;TCA平扫CT值35~50HU之间,平均46.2HU,增强CT值80~128HU之间,平均100.3HU;TCY13例平扫CT值11~35HU之间,平均14.7HU,增强CT值无变化。(3)钙化19例TCA病灶发生钙化12例,其中砂粒状钙化8例,4例为点状和小片状钙化。TPH发生钙化3例,均为小条片状钙化,且均位于结节边缘。TCY未见钙化。(4)颈部淋巴结肿大仅TCA出现,共11例,其中单个淋巴结肿大5例,多个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甲状腺单发小结节CT具重要诊断价值。认真分析CT表现对早期TCA、TPH和小TCY能作出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发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间于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35例单发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复发75例,其中早期复发4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400 ng/ml(OR=3.510,95% CI:1.528~8.064;P=0.003)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阳性(OR=2.769,95% CI:1.143~6.706;P=0.024)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者无复发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23.038,P<0.001;MVI阳性,χ2=10.554,P=0.001)和总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14.336,P<0.001;MVI阳性,χ2=10.481,P=0.001)均下降。结论甲胎蛋白≥400 ng/ml和MVI阳性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