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其颅底的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一中心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单侧受累的HFM患儿头颅螺旋CT三维数据资料,根据Pruzansky-Kaban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及Ⅲ型共4组,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其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颅底线性测量指标包括:鞍结节至视神经管(OT)、圆孔(FrT)、卵圆孔(FT)、内耳道(IT)、舌下神经管(HT)的距离及前床突至蝶骨小翼(ClS)、颞骨岩脊(ClP)的距离;颅底角度测量指标包括:前颅角、中颅角、后颅角及岩脊角。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HFM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5岁;每组10例。颅底的角度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中颅角明显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中颅角及岩脊角明显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型HFM健侧及患侧颅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的线性距离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FrT、HT大于患侧,Ⅱa型HFM健侧FrT、IT、HT、ClP均大于患侧,Ⅱb型HFM健侧IT、HT及ClP均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HT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HFM颅底FrT及ClP的测量值比率(患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的患侧与健侧颅底形态具有差异,颅底角度方面差异主要集中于中颅角,Ⅰ型及Ⅲ型具有相似性,患侧中颅角明显小于健侧;线性测量方面差异主要位于舌下神经管,各型HFM患侧舌下神经管至鞍结节距离均明显短于健侧,表明患侧颅底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颅底 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颏部不对称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8月到2015年9月,对14例半侧颜面短小患者进行术前影像学测量和术前设计,采用颏部水平截骨的方法,对偏斜的颏部予以矫正。结果患者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唇麻木,1~6个月内均自行恢复。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精确的手术设计,可有效改善半侧颜面短小导致的颏部不对称畸形

  • 标签: 半侧颜面短小 颏整形术 不对称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在下颌牵引成骨术后出现的髁突吸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下颌牵引成骨术治疗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数字化软件ProPlan CMF 3.0对术前及取出延长器前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的高度与体积,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术前、后髁突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可计算髁突高度吸收率和体积吸收率。Ⅱa型与Ⅱb型,佩戴与未佩戴口腔颌板,以及童年期与青春期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间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及患侧髁突高度吸收率与牵引距离、术前髁突高度、患者手术年龄、延长器置入时间各指标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47例Ⅱa型HFM患者,其中男36例,女11例,初诊年龄为(8.49±2.60)岁(5~20岁),童年期(5~<10岁)36例,青春期(10~20岁)11例;46例Ⅱb型HFM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初诊年龄为(8.93±3.43)岁(5~20岁),童年期(5~<10岁)36例,青春期(10~20岁)10例。Ⅱa型及Ⅱb型HFM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9.22±2.21)个月、(9.79±2.59)个月,面部不对称情况得到有效改善,CT示骨断端成骨良好,张闭口活动、语音、进食等均正常。Ⅱa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为34.8%(19.1%,54.3%),其与牵引距离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46, P=0.001),与术前髁突高度(r=-0.12, P=0.421)、患者年龄(r=-0.06, P=0.691)及延长器置入时间(r=-0.10, P=0.517)无相关性。Ⅱb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为61.0%(11.2%,95.0%),与术前髁突高度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性(r=-0.45, P=0.002),与牵引距离相关性较弱(r=0.29, P=0.049),与患者年龄(r=0.06, P=0.705)及延长器置入时间(r=0.21, P=0.157)无相关性,Ⅱa型与Ⅱb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 P=0.058),下颌牵引成骨术后佩戴口腔颌板与否并不影响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Ⅱa型z=-1.17, P=0.242;Ⅱb型z=-0.17,P=0.869),童年期与青春期的HFM患者其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a型z=-0.18,P=0.860;Ⅱb型z=-1.50,P=0.134)。结论HFM患者在下颌牵引成骨术后会出现患侧髁突吸收,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与牵引距离及术前髁突高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 标签: 下颌骨 骨生成,牵张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骨吸收 半侧颜面短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导板及终末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间隔尺度法调查患者术后第7天及6个月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结果共纳入9例HFM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8±3.8)岁。其中患侧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3例。所有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导板就位良好,上、下颌骨含牙骨块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准确移动并固定,术中未发生颌骨意外骨折等情况。术后5 d拍摄的面部标准照和CT显示,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颌骨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误差最大,为(0.92±0.34) mm。患者术后第7天满意度评分为(83.2±2.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3.8±2.5)分。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能够精确指导手术,有效矫正HFM患者咬合平面、牙列中线及颏中线偏斜等畸形,患者术后初期满意度较高,但6个月后有所下降。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正颌外科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三维打印 手术误差
  • 简介:摘要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颅颌面畸形,主要采用以颌骨牵引成骨和外耳再造为主的综合治疗,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半侧颜面短小患者的治疗更趋个性化、精准化,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尤其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颌骨、耳软骨的精准再生修复。

  • 标签: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数字化技术 3D打印 3D生物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耳廓再造二期立耳术中利用废弃的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注射移植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57例单侧小耳畸形合并同侧轻、中度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同期治疗组(32例,女13例, 男19例, 年龄6~33岁, 平均12.5岁)与传统治疗组(25例,女10例, 男15例, 年龄6~21岁,平均11.3岁)。同期治疗组在行改良Nagata法耳廓再造术二期立耳术(颅耳角成形术)的同期以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注射填充治疗患侧颜面短小畸形;传统治疗组仅行改良Nagata法耳廓再造术二期立耳术。术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效果满意率。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282.0±3.4)min]较传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243.0±3.1)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4,P<0.05);同期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4±0.3)d]与传统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5±0.2)d]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05);同期治疗组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2.5%,4/32)与传统治疗组(12.0%,3/25)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同期治疗组术后效果满意率(90.6%,29/32)高于传统治疗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1,P<0.05)。结论耳廓再造术同期利用废弃自体组织移植注射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并没有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虽略有延长,但减少了患者总体手术次数,节约了医疗资源。

  • 标签: 耳畸形,先天性 小耳畸形 半侧颜面短小 外科,整形
  • 简介:摘要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是一种病程缓慢,以单侧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结构萎缩为特征命名的疾病。患者主要有软组织、骨骼、神经系统及眼部改变。本文旨在探讨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的修复方法。

  • 标签: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 修复
  • 简介:半侧颜面肌增生(Hemifacialmyohyperplasia,HMH)是一类仅涉及半侧颜面部肌肉软组织增生畸形的疾病。由于该病稀发,国内外文献并未对其进行详细阐述。本文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半侧颜面肌增生的分类历史、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学检查、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文献综述。

  • 标签: 半侧颜面肌增生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半侧颜面肥大属于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是以一侧颜面软、硬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确诊病例数增加,治疗经验的总结和影像学技术进步,对半侧颜面肥大这一疾病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该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需要有更多证据和实验来解释其发病机制;完善其临床诊疗指南;明确有无孕期筛查的客观证据等。

  • 标签: 半侧颜面肥大 半侧肥大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联合人脱细胞异体真皮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各种原因所致半侧颜面萎缩患者19例,男3例、女16例,年龄16~56(29±10)岁。一期手术根据半侧颜面萎缩范围设计获取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与面部血管显微吻合后填充入凹陷部位。二期手术对皮瓣进行修整并根据面部亚单位凹陷情况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填充。结果19例患者皮瓣存活良好,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亚单位组织萎缩,主要表现在眶下、鼻唇沟、颞部等部位,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填充修复,经1~8年随访填充效果较好,无明显排异反应。19例患者中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皮瓣肥厚,经常规吸脂或皮瓣修薄手术改善。随访1~8年,19例患者恢复较好。结论人脱细胞异体真皮能弥补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矫正半侧颜面萎缩的局限性,二者联合使用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面部单侧萎缩 修复外科手术 血管吻合复合组织移植 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 脱细胞异体真皮
  • 简介:摘要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HA,ICD-10编码:G51.8)又称Parry-Romberg综合征、半侧颜面萎缩症。我国在PHA诊断和治疗策略的临床推广及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PHA诊断和治疗知识普及欠佳,学科间横向合作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关于PHA的诊断和治疗欠缺规范化文件指导,亟需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专家共识。此专家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共邀请了38位整形外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循证医学领域专家,并通过2轮德尔菲调查法,最终形成包括疾病简介与诊断、治疗在内的6个临床问题及相应的推荐意见。可供各等级医院从事PHA相关工作的医师、护理人员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使用。适用于罹患PHA的患儿及成年人。

  • 标签: 外科,整形 半侧颜面萎缩症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胎儿颜面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颜面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行产前筛查的1000例孕妇,选取超声筛查胎儿颜面部异常者作为观察组(13例),选取超声筛查胎儿颜面部正常但有高危因素者作为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染色体结果,分析颜面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①观察组共包括唇腭裂畸形7例,鼻骨缺失4例,小下颌异常2例。其中,超声软指标异常8例,染色体异常7例,合并畸形4例;②观察组颈部透明层厚度(NT)厚度为(2.46±0.43)mm,对照组NT厚度为(1.82±0.34)mm,P<0.05;③观察组染色体异变率53.8%(7/13),对照组染色体异变率4.8%(2/42),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有效诊断胎儿颜面畸形,并借助颜面畸形指标提升染色体异常胎儿检出率。

  • 标签: 超声 颜面部畸形 染色体异常
  • 简介:颜面部不对称是口腔临床常见的一种畸形,它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增加,对颜面部不对称畸形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本文针对颜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发生率、病因、发生部位、分类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颜面部 不对称 畸形
  • 简介:孕妇27岁,孕1产0,妊娠27周+2,宫腔内妊娠.使用GE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专家版),三维容积探头,频率2.2~5MHz.初次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7.9cm(相当于32周),头围29.5cm(相当于32周+5)腹围23.7cm(相当于28周),股骨径长5.6cm(相当于29周+4),胎心率149次/min,胎盘厚度2.4cm,最大羊水深度7.0cm,羊水指数24.1cm,胎儿脐动脉S/D比值2:69,阻力指数RI值0.63.胎先露为臀,胎动可见,胎儿颅骨强回声环完整,脊柱排列整齐,因孕周大胎位影响,胎儿四肢无法清晰显示及逐一分辨,上唇显示清晰,心律齐,胃泡、膀胱、双肾可见,胎盘位于前壁,成熟度Ⅰ级.

  • 标签: 胎儿双顶径 半侧巨脑畸形 文献复习 超声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脐动脉S/D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颜面畸形新生儿父母的角色功能,为其父母角色功能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父母角色功能问卷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对17例颜面畸形新生儿父母34人实施角色功能指导。结论对颜面畸形新生儿父母的角色功能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实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效的协同性护理格局。

  • 标签: 颜面畸形 新生儿 角色功能 父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在产前胎儿颜面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000例孕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应用三维超声明确胎儿颜面部的诊断,存储图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产后或引产后结果相比较。结果3000例孕妇中检出18例胎儿有颜面畸形,其中孕妇产前三维超声准确诊断13例,漏诊5例。本组产前三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73%,漏诊率为27%。结论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形象直观,90%能满意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可从任何切面和任何方位显示胎儿畸形结构和病变部位,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提高对胎儿颜面畸形的产前诊断率,直观显示胎儿颜面部的结构,增强检查者的诊断信心,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在胎儿产前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三维超声 胎儿 颜面部成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二维和三维超声诊断胎儿颜面畸形符合率,探讨三维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产前二维超声检查中共发现18例产妇的胎儿存在(怀疑)颜面畸形,随后给予18例产妇三维超声成像检查,进一步确诊,待产妇引产或分娩后,比较三维、二维超声检查与胎儿实际情况的符合率,分析三维超声临床价值。结果二维与实际畸形比较,符合率72.22%(13/18),其中二维超声检出错误5例;三维超声与实际畸形比较,符合率为94.44%(17/18),其中三维超声检出错误1例。二维和三维超声实际符合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维超声虽然普及度较高,但是准确度远远低于三维超声,且三维超声具有直观、形态比例明显等优点,可显著提高胎儿颜面畸形的准确度和检出率。

  • 标签: 胎儿 颜面部畸形 产科 三维超声
  • 简介:半侧面部凹陷畸形可由多种原因所致。近年来,我科应用颞筋膜、颞肌岛状瓣修复,均获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手术方法1.切口设计:以颞浅动、静脉主干的走向为中轴设计"T"形切口。切口的垂直臂沿颞浅动、静脉的走向,为颞筋膜、颞肌瓣的中轴。"T"形的横臂接近顶部头颅矢状缝。2.手术步骤:沿"T"形切口切开皮肤,掀起头皮皮瓣仔细分离以显露颞浅动、静脉血管蒂。将颞筋膜、颞肌掀起形成颞筋膜,或颞筋膜、颞肌岛状瓣。然后转移充填面部凹陷,

  • 标签: 岛状瓣 颞肌 颞筋膜 面部凹陷畸形 血管蒂 静脉主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78例胎儿颜面畸形的分析,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颜面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26日~2011年7月20日于中晚孕期来我院行胎儿常规超声检查的孕妇43142例,行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孕妇12997例,对胎儿进行畸形检查,与产后及引产后结果对照。结果共检出胎儿颜面畸形78例,其中合并神经系统畸形7例,合并心脏畸形12例,合并骨骼肢体畸形5例。结论产前超声能准确诊断胎儿颜面畸形,对降低出生缺陷,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产前超声诊断 颜面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