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前庭神经元炎眩晕患者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82例前庭神经元炎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分别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其组别依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病例数均为41例。统计对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结果:对各组别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眩晕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且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对于前庭神经元炎眩晕患者对症治疗并配合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该方案应用后,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眩晕病情的改善具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部分引入更多分子遗传学标准;新增了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征和核簇的弥漫性胶质神经元肿瘤、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多结节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废弃了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副神经节瘤归入颅神经及椎旁神经肿瘤。本文对以上变更作简要解读。
简介:目的从神经细胞群的水平研究甘氨酸是否对蜗核(cochlearnucleus,CN)与前庭核(vestibularnucleus,VN)神经元核团的兴奋起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方式.方法从新生小鼠(1-3天)制备活体(invitro)脑干组织切片,并用电压敏感染料(voltage-sensitivedye)进行染色,采用多位点光学记录系统(opticalimaging)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Ⅷth)后传入兴奋的传导.结果光学成像显示电刺激nⅧth后兴奋传导至脑干的CN核团和VN核团,并且光学方法可同步记录256个记录单元(elements)中神经兴奋传导的二维动态过程(n=35).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马钱子碱(50μM)浸泡组织切片后,在CN和VN中的光学信号与脑片在标准人工脑脊液中相比较有明显的增强(n=10).马钱子碱对峰样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的增强效应不同,在CN和VN的不同核团之间也有差异.在CN核团,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分别为154±34%(n=23,elements)和271±91%(n=23,elements),马钱子碱的增强效应与标准ACSF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VN核团,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为149±56%(n=17,elements),也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VN核团,快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仅为102±14%(n=17,elements),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马钱子碱增强神经核团的兴奋效应不仅发生在CN和VN核团的中心区域,同时也出现于核团的边缘区域.结论从神经核团的水平上证实甘氨酸是新生鼠CN与VN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不仅对CN和VN核团神经元兴奋起"侧抑制"作用,而且对神经元的兴奋强度也起抑制作用.
简介: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采用了一种采用单个神经元的自适应控制方案,此方案将克服传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缺陷,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动、静性能和强鲁棒性。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微处理单元,由神经元构成的控制器结构简单新颖、经济实用,并可实现系统无模型控制。控制器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和强鲁棒性,其品质优于常规控制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支持接触共培养模式,小鼠前庭支持细胞体外诱导人羊水干细胞向功能性神经元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人来源的羊水干细胞。从新生C57BL/6J小鼠获取内耳前庭组织,经酶解消化、细胞培养,选取其空心球体,制备单细胞饲养层。将标记慢病毒载体介导产生绿色荧光蛋白nGFP的羊水干细胞种植在饲养层表面,形成支持接触共培养,期间不添加任何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元信号诱导因子。检测分化后的羊水干细胞中神经元标记物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j1)、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表达;标记功能性突触小泡技术(FM1-43穿透)检测分化后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元离子通道。同时观察羊水干细胞单独分化、小鼠前庭支持细胞单独分化、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中羊水干细胞和饲养层细胞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细胞饲养层表达内耳支持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nGFP标记过的羊水干细胞接种于饲养层后,nGFP表达阳性的部位有(52.0±3.0)%的细胞表达Tuj1,并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突起长度平均(110.7±6.2) μm。饲养层细胞单独分化,仅有(1.1±0.6)%的细胞表达Tuj1阳性且形态典型的神经元;羊水干细胞单独分化,(92.0±1.0)%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Tuj1,但无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突起长度平均(16.0±4.1) μm。将羊水干细胞与饲养层在Transwell中共培养,虽然(92.0±1.0)%的羊水干细胞表达Tuj1,但仍无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突起长度平均(17.0±4.5)μm,饲养层仅有(1.2±0.9)%的细胞Tuj1表达阳性且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结论通过支持接触共培养模式,由小鼠前庭来源的内耳支持细胞制备的饲养层,可成功将人羊水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