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微小说是一种字数在“600字以内”并具备了小说各种要素的新形态小说品种。“微小说”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几乎成为每个手机用户“天天见面”的文学作品。广大网民以“游戏般狂欢”姿态参与创作与分享;并成为传统媒体、传统出版业青睐的文学新宠;也成为了大中小学校在母语教学改革中重要的读写课程资源。这种不经意间的互联网和校园内的母语文字、文学的“狂欢”活动,在研究社会和人性的变化、提高民族大众的文化素质上,微小说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开放、平等、免费、分享、跨界”的互联网思维直接影响着微小说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欣赏。
简介: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9月始,至1920年8月,共经历5年,陈独秀自始至终都是运动的领袖。他的贡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导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1915年9月至1916年底为初始阶段;1917年初至1918年底,新文化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1919年初至1920年8月,因与五四运动合流,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1920年夏,陈独秀成为共产主义者,改《新青年》为共产党机关刊物,而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遂告结束。另一方面,陈独秀又是新文化运动各项具体内容的引导者,除在思想、道德、科学方面外,其革命文学的主张奠定了他是白话文学运动主帅的地位。陈独秀得人和、地利、天时之利,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明显的空想性,个人色彩太浓,是新文化运动主要的不足之处。
简介:《小说月报》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背景下,其杂志的销量持续下降,同时读者主体由旧式文人转变为新式学生与城市大众,原有的杂志内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自1921年第12卷第1号开始,《小说月报》在主编沈雁冰的带领下大胆进行改革,放弃以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等栏目为主要内容的办报理念,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同时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新改版的《小说月报》以积极宣传治世救国之道的办报理念,通过开设专注、专栏、文学家研究、海外文坛消息、评论、创作批评等栏目,刊登大量翻译和白话文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提升销量,成为新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同时,《小说月报》也借助改革,建立起编辑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读者从传统的被动参与、被动启蒙转变为积极参与杂志构建的新生力量。
简介:《中国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月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新民主主义文化,探索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重要阵地。基于抗战建国的需要,面对文化保守主义派与全盘西化派文化的选择困境,延安文化界以《中国文化》为阵地,在反思现实文化运动和回击错误思潮的基础上,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与特征、对待古今中西文化的态度、“民族形式”的论争、文化大众化等四个方面公开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文化观。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简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最为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在历史活动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代以文化与社会双重使命自任,高擎'科学'与'民主'大旗的知识分子。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他们开始从思想改造进入社会改造,从高校阵地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此前只是偶然进行的社会调查成为有效认识、变革社会的方式。以北京高校教员、学生为代表的'新青年'们,仿效传教士的社会调查工作,通过学者主持研究、学生自主调查与组织社会调查团等形式,对社会风俗、劳工状况及农村经济问题等关系社会民情的领域展开实地调查。实践中的困境带来对社会调查理论方法的自觉反思与检讨。学者们倡导科学系统的社会调查,推动新兴的社会学科日臻完善,也促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简介:清末以降,在西学的冲击下,建立能够承载和表达现代知识和文化的新语言。成为语言改革运动的核心关切之一。深受无政府主义影响的《新世纪》作者群立足于工具论的语言观和科学主义的进化论思想,提出用世界语取代汉语的激进方案,而以章太炎为代表的语言民族主义论者则针锋相对地强调汉语作为本民族历史文化之结晶的意义。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等人重提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的主张,同时沿着章太炎思考的逻辑,给语言变革的论述自觉地增添了反传统的文化批判的维度。通过对清末民初围绕世界语的论争的分析和梳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语言改革运动始终是和输入新文明创造新文化这一时代命题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