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列奥·施特劳斯对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古典作家作品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苏格拉底问题"生成和演变的过程。"苏格拉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然哲人苏格拉底向政治哲人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向政治哲学转向的问题。基于这一分析,"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在于,应从教育对象上区分"精英"和"大众",从教育方式上区分"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从教育目的上区分"善人"和"好公民"。"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指向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一种传授整全知识的文化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的形式,既培养尊重政治和法律的"好公民",又培养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善人"。
简介:《随想曲》是理查·施特劳斯的第十五部,亦即最后一部歌剧。与施特劳斯合作过,曾为他撰写歌剧《沉默的女人》的台本的斯蒂凡·茨威格建议施特劳斯写一部告别歌剧,题材可取自18世纪的独幕剧《音乐先于歌词》。但茨威格本人不能为此设计台本,因为他是犹太人,被禁止与施特劳斯合作。于是施特劳斯自己拟了草稿,决定了剧中出场人物,与指挥克劳斯合作写成台本,其中用了法国诗人龙萨的一首十四行诗。歌剧是独幕“音乐谈话剧”,内容很简单,一些人在格鲁克歌剧改革时期在巴黎的一场谈话,讨论歌剧中究竟是歌词还是音乐重要。剧中歌词由诗人奥列维埃(男中音)体现,音乐由作曲家弗拉芒(男高音)体现。对此,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施特劳斯对封闭社会与普遍社会的理解,阐明了他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现代性思想抛弃理性与自然正确,故不再认识到自由民主在现当代的合理性、正当性与普遍性;从而,当国家的强大有力成为衡量的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当民族神话或习传性道德粉饰下的专制暂时“辉煌”,人们很容易在看似危急之时抛弃自由而拥抱专制。本文表明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不是要照搬美德政制,而是欲借助古典政治哲学来恢复对政治事物的常识性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并将古典之原则间接曲折地运用于自由民主;其意图是为自由民主提供健康、坚实的道德和智识之根基。本文反驳了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倾向的对施特劳斯思想的曲解和误用:以之为根据来反对自由、平等、人权的普世性。本文也揭示了施特劳斯所理解的文明之内涵以及政治自由在其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