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常熟地区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分离出593株阴沟肠杆菌。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产AmpCβ-内酰胺酶fAmpC),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及药物敏感(药敏1检测。结果:在593株阴沟肠杆菌中。痰液和尿液标本检出菌株构成比分别为51.1%、24.6%,ICU、呼吸内科检出菌株构成比分别为30.0%、33.7%;ESBLsf+)、AmpC(+1和ESBLs—AmpCf+1菌株构成比分别为30.0%、14.3%、8.4%。药敏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耐药菌株构成比较高(50%~100%),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逐年上升。结论:本地区阴沟肠杆菌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且耐药情况日益严重,并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应引起临床重视.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氏菌的临床分布和其对药敏性的变迁,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防治院内感染。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18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标本来源,药敏性的变迁。结果2013年与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率为23.64%,其中在肛肠科的脓性分泌物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40%。2013年大肠埃希氏菌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结论2013年与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药敏性基本无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行胆囊穿刺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引流的223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1例,女性82例,年龄67.3岁(范围:28~93岁)。每例患者抽取胆汁3~5 ml,送至检验科细菌培养室,对胆汁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前、后两组,前组(n=124)的收治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后组(n=99)的收治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变化趋势。采用WHO细菌监测网提供的WHONET软件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时间段耐药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结果本研究包括急性胆管炎患者14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6例,共培养出病原菌3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8株(26.1%),革兰阴性菌269株(71.5%),真菌9株(2.4%)。革兰阳性菌中前3位为屎肠球菌(49.0%,48/98)、粪肠球菌(20.4%,20/98)、铅黄肠球菌(7.1%,7/98);革兰阴性菌中前5位为大肠埃希菌(33.5%,90/269)、肺炎克雷伯菌(13.8%,37/269)、铜绿假单胞菌(13.0%,35/269)、鲍曼不动杆菌(12.6%,34/269)、阴沟肠杆菌(4.8%,13/269)。2009年至2019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革兰阳性菌(前组∶后组为25.3%∶28.2%)与革兰阴性菌(前组∶后组为74.7%∶71.8%)的比例无明显变化。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85.7%,84/98)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33.5%,90/269)为主。前组中鲍曼不动杆菌占革兰阴性菌比例为7.8%(11/142),后组为18.1%(23/127),比例较前5年上升10.3%;铜绿假单胞菌在前组中比例为16.9%(24/142),后组为8.7%(11/127),比例下降8.2%;其余菌株变化不显著。常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前组:0/15~4/13,后组:55.0%~70.0%;χ2=3.996~16.942,P=0.000~0.046);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总体较高,但在前、后两组中的耐药率无较大变化;铜绿单胞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升有降;大肠埃希菌的总体耐药率较平稳,呈轻度上升趋势。结论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09年至2019年各种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是最主要病原菌,感染比例无明显变化,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比例大幅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初始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155份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同时与2011年、2012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年来下呼吸道分离菌居前3位的一直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离率上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一直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除对米诺环素敏感率达60%以上,对其他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都不足40%,ICU较普通病房中敏感率更低,非ICU中敏感率有下降趋势;非ICU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率〉7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ICU中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在50%-70%,3年中敏感率无明显变化。然而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金葡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在100%,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吡圬敏感率在80%以上,但存在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在85%以上。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敏感率在80%-9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成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主要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开始出现,MRSA分离株数逐年增多,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增长是当务之急。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近3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变迁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分析2016至2018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变迁情况。结果 所分离的3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55.52%),其次是创口分泌物(15.19%)和尿液(11.33%);主要分布科室为呼吸内科(23.67%)、重症医学科(16.85%)整形烧伤科(14.09%)、老年病科(11.88%)和神经外科(9.39%)。药敏显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形势严峻,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95%以上,对头孢他啶、氨曲南的总耐药率分别达41.16%和43.37%,对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总耐药率分别为32.60%和39.23%,仅对妥布霉素(9.94%)、阿米卡星(12.15%)、亚胺培南(13.81%)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6.23%)较为敏感。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迁趋势基本平稳,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可能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用量有关。结论 近3年来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广泛且耐药形势严峻,耐药变迁趋势基本平稳,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对缓解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临床分离细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变迁,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所有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总体变化趋势。结果共分离细菌2 749株,革兰阴性菌1 912株,占69.6%;革兰阳性菌837株,占30.4 %。分离率前6位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749株,27.2%)、肺炎克雷伯菌(289株,10.5%)、金黄色葡萄球菌(214株,7.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7株,7.5%)、大肠埃希菌(204株,7.4%)和铜绿假单胞菌(189株,6.9%);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逐年增长显著,由2010年检出6株(2.8%)至2018检出39株(9.5%)。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至2018年耐美罗培南的检出率高达96.0%和71.4%;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检出率均>70.0%;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敏感率为1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逐年增长,由2010年检出率18.2%增高至2018年检出率50.0%,增长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19.38,P=0.013)。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革兰阴性菌是PICU主要临床分离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尤其是嗜麦芽假单胞菌增长趋势明显。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MRSA逐年增长,但仍保持对万古霉素的高度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