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重在训练对写作意图的揣摩。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意图是它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所在,抓住了写作意图,实质上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进而可以把握文章整体,因此,写作意图是解决阅读的钥匙和最佳切入点。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和做法。1、抓住文章首尾,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一篇文章总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具有一个总意图,体现这个总意图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所谓“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即是文章的一般规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文结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又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道出了作者痛悼烈士、勖勉国民的写作意图。围绕“痛”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何还要“勖”国民等问题,就可切入文章中腹,把握全文内容。“我在青年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呐喊>自序》的开头话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读了下文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大段叙述,我们会悟到,这许多“梦”不正是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么!这种爱国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呐喊》创作的思想基础的(由来)么!
简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和紧张关系。《社会契约论》以"社会"为取向,否定人的"自然状态";《爱弥儿》以"个人"为取向,强调"自然教育"。然而根据卢梭本人的教育意图,二者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面上是对"自然状态"的否定,其实是对"自然状态"的模仿:以"道法自然"的方式建立公民社会。并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着重阐述了对一般公民的教育(大众教育)。《爱弥儿》并非《社会契约论》的对立面,它阐述的是对公民社会的立法家的教育(精英教育)。正因为立法家对于社会的作用高于一般公民,所以《爱弥儿》的重要性高于《社会契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