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sgealreflux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可伴食管轴膜的损伤和(或)其他并发症状,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本文就近年来GERD相关诊断及其内下表作一综述,有助于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物性肝病的下表。方法:2018年3月到2022年8月,选取224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内检查,观察并统计患者的下表。结果:肝细胞型患者的炎症样病变大于混合型患者、肝淤积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型患者、混合型患者、肝淤积型患者的溃疡样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病患者应用检查,可明确病变具体类型,指导临床展开针对性治疗。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内镜 肝细胞型 混合型 肝内淤积型 炎症样病变 溃疡样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0例急性酒精中毒引起患者的下表,增强医生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胃部疾患的干预治疗意识。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9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下表分析,结果急性酒精性中毒患者的下表为炎症、糜烂、溃疡,贲门粘膜撕裂。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下可有多种表现,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同时,应注意到对胃部疾患的干预和预防治疗。

  • 标签: 急性酒精中毒 内镜下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慢性炎症为表现的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以胃痛、反酸、嗳气等。通常以内检查作为最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其下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萎缩及伴增生性萎缩。通过对胃镜下不同的表现以及临床症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分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以及研究。其中单纯性萎缩主要以黏膜颜色改变、血管暴露明显,胃皱襞变浅、消失。而伴增生性萎缩则能观察到黏膜出现颗粒及结节状突起,常常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相关。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等。轻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而中度常常出现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表现。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贫血、消瘦等。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为癌前病变,其癌变发生率极高,因此提高该疾病早期的诊断以及鉴别的准确性并采取早期治疗是改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患者治疗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与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相关性对提升对患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单纯性萎缩 伴增生性萎缩 内镜下表现 胃镜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三级预防 早期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例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该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结肠检查结果。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弥漫性水肿、增厚,邻近肠系膜和肠壁周围血管广泛钙化等典型征象。结肠下可见以右半结肠为主的肠黏膜呈淤青色改变,黏膜充血、水肿,并有糜烂、溃疡形成,肠壁增厚、僵硬,结肠袋消失,同时可见迂曲静脉。熟悉和掌握该病的临床特征和下表可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 临床特征 内镜表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下表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病理结果。结果本组病例中,45例出现中上腹痛,表现中以溃疡型多见,全部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部位以胃体及胃窦部多见,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 标签: 原发性 胃恶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内镜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下表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前后下出血、血管纹理、糜烂和溃疡程度分别分为进展[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和未进展(治疗后UCEIS评分不高于治疗前)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UC治疗后下表的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按治疗前后下出血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2例)和未进展组(56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均高于未进展组[(375.58±154.30)×109/L比(288.22±103.76)×109/L、(9.29±1.13) fL比(8.52±1.29) 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2.08,P=0.019、0.049)。按治疗前后下血管纹理改变分为进展组(9例)和未进展组(59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体积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未进展组[(9.58±1.18) fL比(8.54±1.26) fL、(41.49±5.08) g/L比(36.63±6.14) g/L],基线CRP低于未进展组[2.26 mg/L(0.95 mg/L)比8.64 mg/L(26.0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32, z=-2.27;P=0.022、0.047、0.045)。按治疗前后下糜烂和溃疡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6例)和未进展组(52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CRP和ESR均低于未进展组[2.21 mg/L(5.26 mg/L)比10.63 mg/L(29.97 mg/L)、14.50 mm/1 h(15.25 mm/1 h)比17.00 mm/1 h(11.00 mm/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4、-2.42,P=0.001、0.020)。基线血小板计数评估UC治疗后下出血进展的最佳临界值为336×109/L(灵敏度=0.636,特异度=0.852,曲线下面积=0.698);基线CRP评估UC治疗后下糜烂和溃疡进展的最佳临界值为3.44 mg/L(灵敏度=0.750,特异度=0.727,曲线下面积=0.727)。结论UC患者基线血小板体积、血清白蛋白和ESR对UC患者治疗后下黏膜变化有提示意义,基线血小板计数和CRP可预测UC患者的疗效。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体积 血清白蛋白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下表,分析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178例经结肠诊断的UC患者的病历资料,查阅并记录UC患者在结肠检查下的表现及临床特征,记录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与UC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经结肠检查发现,178例患者病变均呈连续性分布,其中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145例;有浅表、多发密集糜烂及溃疡形成124例;伴假性息肉形成35例。178例UC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食欲减退,共10例发生肠外表现。重度组结肠型占比、黏膜活检病变分级为Ⅲ级占比、血清白蛋白(ALB)下降率均高于轻度组(P均<0.05);而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年龄、病程等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P<0.05)。结论UC结肠下以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等表现为主,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病情以轻中度多见,轻度以直肠型为主,重度以结肠型为主,且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 病情程度 黏膜活检病变分级 白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等形态学数据及MRI分期,并根据关节下表进行分级,分析MRI分期与关节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35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及MRI检查,分别根据Berdnt&Harty标准及Hepple's标准进行分期,在PACS系统上应用测量软件工具分析MRI图像,确定病灶位置、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及深度。所有患病的踝关节均进行关节探查,并进行病灶分级。分析MRI分期与关节下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9.1岁(16~44岁),其中男30例,女5例。通过X线发现13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根据Berdnt&Harty分期:6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为Ⅲ期,1例为Ⅳ期;6例病灶位于外侧,7例位于内侧。MRI检查共发现38处距骨骨软骨损伤(3例患者均有两处病灶),根据Hepple分期:Ⅰ期1例,Ⅱ期17例,Ⅲ期7例,Ⅳ期2例,Ⅴ期11例。14例病灶位于外侧,24例位于内侧;按照9宫格分区法,55.3%的病灶位于4区(内侧中部),23.7%位于6区(外侧中部)。内侧组病灶大小为:前后径(9.0±2.5)mm、左右径(11.2±2.9)mm、深度(8.4±4.0)mm;外侧组病灶大小为:前后径(7.8±3.2)mm、左右径(10.9±3.2)mm、深度(7.9±4.2)mm。两组病灶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探查共发现38处距骨骨软骨损伤(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27例、E级3例、F级2例)。MRI分期与关节下分级之间无相关性(r=0.12,P=0.474)。结论距骨骨软骨损伤主要位于距骨内侧中部及外侧中部,内侧病损以Hepple'sⅡ期和Ⅴ期为主,外侧病变以Ⅲ期为主;内外侧病灶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外侧病变的关节下表均以D级为主。Hepple'sMRI影像学分期与关节下分级无对应关系。

  • 标签: 距骨 骨软骨损伤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踝关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腺瘤的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下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5例胆总管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EUS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胆总管腺瘤EUS下表为均质中等或中低回声软组织团块,边界清晰,动态观察可见腺瘤于胆管内漂浮,但不可移动。15例患者EUS与病理诊断符合14例,诊断符合率为93.3%。1例患者由于胆汁淤积误以为病变可移动而被EUS诊断为胆泥团。1例患者胆总管有2处孤立腺瘤,分别位于胆总管中段及下段,其余均为单发腺瘤。腺瘤位于胆总管下段9处,位于壶腹部4处,位于胆总管上段2处,位于胆总管中段1处;病理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瘤变7处,局部恶变4处;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瘤变6处,局部恶变3处;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瘤变2处;乳头状腺瘤1处。结论EUS有助于胆总管腺瘤的定性诊断,可作为提高胆总管腺瘤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技术方法。

  • 标签: 胆总管 腺瘤 腔内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左腹疼痛半年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体格检查示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腹部影像学和CT小肠造影检查均提示空肠炎性病变,给予IBD诊断性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行小肠检查后活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空肠血吸虫病。患者接受抗血吸虫、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

  • 标签: 血吸虫病 空肠溃疡 虫卵 腹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结肠息肉表现及病理结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8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活检钳除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所有患者下的表现、病理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80例患者中,共发现92枚息肉均全部摘除,摘除率为100%;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复发及残留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进食、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结肠息肉者经诊断,能对其内表现及病理结果清晰的观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且EMR治疗法具有诸多优势,其能提高结肠息肉治疗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结肠息肉 内镜表现 病理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与病理诊断。方法:择本院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分为腹痛与胃肠反应组,各30例。探究胃镜下表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后,两组患者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可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胃镜 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