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深圳市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硬化肝细胞癌(SHCC)和30例普通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SHCC组中男性和女性各5例,年龄(49.8±11.4)岁,年龄范围33~70岁。HCC组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55.6±11.9)岁,年龄范围27~7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背景、甲胎蛋白、部位、大小、信号、血管侵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强化方式、延迟包膜强化、肝包膜皱缩征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CC形态不规则、动脉期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持续或填充强化、包膜皱缩发生率高,延迟包膜强化发生率低。

  • 标签:
  • 简介:这些均提示TGFβ1在肝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中起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可达到保护肝细胞损伤的目的,体内及体外试验均发现它们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1)

  • 标签: 凋亡肝细胞 损伤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DNA阳性的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结果在6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B16例(24.62%),C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42例(58.33%),C30例(41.67%),肝细胞癌患者C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B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肝细胞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I-HCA患者28个病灶的CEUS表现,观察其动脉期增强方式、达峰时增强的均匀性、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及病灶内部灌注缺损区的显示情况。将所有病灶分为最大径>5 cm组(9个)和最大径≤5 cm组(19个),并比较两组病灶CEUS表现的差异。结果28个I-HCA病灶在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39.3%(11/28)呈整体增强,39.3%(11/28)呈向心性增强,21.4%(6/28)呈离心性增强,25.0%(7/28)的病灶呈不均匀增强,10.7%(3/28)的病灶内见灌注缺损区,64.3%(18/28)的病灶见包膜下增强血管影。最大径>5 cm组的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增强(P=0.020)和内部灌注缺损区(P=0.026)比例较高,但两组在增强方式、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42.9%(12/28)和57.1%(16/28)的病灶呈低增强。以CEUS"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为依据诊断良性病变,准确性为42.9%(12/28)。以CEUS"动脉期高增强、包膜下增强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中的任意一种征象为I-HCA的诊断依据,准确性提高至71.4%(20/28)。结论CEUS对炎症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炎症型肝细胞腺瘤 增强方式 包膜下增强血管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肝细胞-胆管细胞癌(cHCC-CC)的病理形态特征及病理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30例cHCC-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Goodman标准及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分别对组织形态学进行分,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其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50.4(31~72)岁。Goodman分:Ⅰ(即碰撞肿瘤)9例,HCC与CC相邻而生,随生长碰撞融合;Ⅱ(移行肿瘤)21例,HCC与CC混杂生长于同一瘤体内,两者间见移行过渡。依据2019年第5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cHCC-CC 25例,cHCC-CC-中间细胞癌5例。30例患者21例伴肝硬化,1例伴肝吸虫,2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9例免疫组化巢蛋白(Nestin)阳性,66.7%死亡(6/9),33.3(3/9)仅存活6个月。1年复发肝切除术率3.9%,原位肝移植术50%。复发后肝叶切除术比肝移植术总体生存期长(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为8.3%和66.6%,5年生存率33.3%(3/9)。复发率虽较低,但大多数患者(8/12)在移植术后半年到2年内,因肿瘤转移等脏器并发症而死亡。结论c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Nestin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肝切除术为更佳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肝肿瘤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 诊断 巢蛋白 预后 肝切除
  • 简介:从而引起自由基-线粒体-肝细胞的链式反应,肝硬化时有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线粒体改变,肝细胞线粒体还具有其他重要功能

  • 标签: 线粒体肝硬化 肝细胞线粒体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中心估计。2012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78.2万例.中国占50%。2015年我国肝癌的新发患者数估计为46万人.死亡人数为42万。二者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三位[2]。局部区域治疗失败是肝癌患者的常见死因。因此局部区域治疗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早期的肿瘤可以用可治愈的方法治疗,局部晚期肿瘤主要治疗目的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延长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放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肝癌患者 局部区域治疗 晚期肿瘤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21岁。因左上腹疼痛20余日于1998—03—20入院。病初伴有畏寒和发热,入院时腹部疼痛轻微。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查体:上腹略显饱满,肝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3cm。B超示肝被膜光滑,实质分布均匀。左膈下、脾内上方、胃前方、胰腺和横结肠前上方可见一密度与肝类似的巨大包

  • 标签: 肝细胞腺瘤 病例报告 肝左外叶 腹部疼痛 肝被膜 横结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分研究肝细胞癌(HCC)中组织学类型粗梁所占百分比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收集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4年至2016年间进行手术的HCC病例232例,对其进行组织学分,记录粗梁肝细胞癌(MT-HCC)所占百分比。并以10%~29%、30%~49%、≥50%界限值进行分组,排除所有公认的HCC亚型后,其余病例被认为是传统肝细胞癌(CV-HCC)。收集其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使用t检验、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MT-HCC和CV-HC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HCC复发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当HCC中粗梁组织学亚型比例≥10%时,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定义为MT-HCC。MT-HCC和CV-HCC分别有76例和156例。MT-HCC预后较差,其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CV-HCC患者(49.99岁比56.18岁,t=-4.039,P<0.05),具有较高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58.49%比29.41%,t=13.112,P<0.05),并且肿瘤最大径大于CV-HCC(8.12 cm比4.28 cm,t=6.768,P<0.05)。与CV-HCC比较,被膜侵犯较常见(27.63%比10.90%,t=10.448,P<0.05),多结节和巨块肿瘤较多(t=24.567,P<0.05),具有较高的组织学分级(t=17.407,P<0.01)和较高的AJCC分期(t=38.071,P<0.01)。同时,更易见坏死(85.53%比42.31%,t=38.831,P<0.01)、卫星子灶(47.37%比25.00%,t=11.688,P<0.01)及大血管侵犯(23.68%比7.05%,t=12.926,P<0.01)和微血管侵犯(t=39.077,P<0.0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组织学类型MT-HCC是影响HCC复发及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当HCC中MT-HCC所占百分比≥10%时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预后较差。

  • 标签: 肝细胞癌 组织学 组织亚型 粗梁型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典型的炎症相关性癌症,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在HCC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免疫治疗效果与TIME密切相关,因此,靶向免疫微环境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一项具有吸引力的策略。现阐述HCC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基于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方法,以及HCC对免疫疗法产生应答或抗性背后的免疫微环境信息。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又称原发性肝癌,多由乙型肝炎经肝硬化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黄疸。早期CT表现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以动脉期强化为主要特征。做好早期诊断对患者意义很大,可以尽早的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或动脉栓塞治疗。

  • 标签: 肝细胞癌早诊断早治疗
  • 简介:许多研究表明,肝细胞治疗已成为肝功能衰竭及先天性肝代谢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肝细胞获取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肝细胞永生化已成为可能。本文就肝细胞永生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 永生化 自发永生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影像诊断分析。方法对肝细胞癌患者40例CT诊断影像表现对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肝细胞癌Ⅰ15例,Ⅱ14例,Ⅲ11例。肿瘤病灶大小为2.20~24.5cm,I病灶为圆膨胀,轮廓较为光滑规整边缘清晰,外部包围致密增强带,Ⅱ病灶形状不规则,膨胀趋势。结论进展程度诊断在定位,定性诊断确定之后,要进一步对肝内病变全貌及肝外病变情况全面了解,从而,综合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肝细胞癌 CT 影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