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江苏沿海地区10所小学6000名学生的学习困难调查中,筛检出714名具有焦虑情绪的学习困难儿童,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其焦虑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伴随较多的焦虑情绪与行为问题,其中焦虑情绪以“社交恐惧”最为突出,而行为问题以“学习问题”最为明显。(2)不同背景因素的学习困难儿童其焦虑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类型因背景因素不同存在差异。(4)父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期望能够预测学习困难儿童焦虑情绪。(5)焦虑情绪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影响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
简介:儿童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为:1.3岁左右的孩子更易发生行为问题;2.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比女生高;3.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并不明显。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教养方式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基本都呈显著负相关;2.抚养信念因子中管教、自主、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不显著负相关;知耻维度在冲动、多动、焦虑、胆怯两个行为问题呈不显著正相关;在其余五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且和身心障碍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1.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对幼儿行为问题有正性的预测作用,宜人性维度对行为问题有负性的预测作用;2.母亲抚养信念中自主维度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负性预测作用。
简介: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主要探讨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问的亲合水平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偏差行为越高;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的亲合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越低。(2)流动养育者一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压力抵抗效应:在低亲合条件下,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亲合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3)留守养育者一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单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稳定性,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的扩大化。这表明,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