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行为特点及防治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行为特点及防治对策

秦德川颜小荣王洪玲诸葛南山

秦德川颜小荣王洪玲诸葛南山(山东省泰安市口腔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治疗前填表,治疗后由经治医师对患儿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六级分类法。结果309例患者有牙科畏惧症者250例,发生率为80.91%,其中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85.29%,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72.38%。结论儿童牙科畏惧症与其口腔卫生状况、看牙经历、精神状态及家长的文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采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牙科畏惧症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儿童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13-02

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又称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是由于害怕疼痛,又把牙科与疼痛相联系,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烦躁不安、哭叫、挣扎,甚至逃避或拒绝治疗的现象。牙科畏惧症影响了患儿与牙科医师的合作,不但延误了病情,使诊疗质量也下降,而且对儿童牙病防治和口腔卫生保健极为不利。本文对309名儿童牙病患者进行了牙科畏惧症调查,并对其心理、行为特点,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近两年来儿童牙科就诊患儿309例,年龄3—12岁,男性164人,女性145人,其中3-6岁儿童204人,7-12岁儿童105人,均系独生子女。

1.2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治疗前填表,治疗后由经治医师对患儿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六级分类法。0级:表情自然,能准确迅速回答医生的提问,与医生配合良好;1级:面部表情不自然,手不自然放置,偶尔抬起表示不舒服,愿意并能准确回答医生的提问,有时屏住呼吸,胸部抬高,诊治过程紧张,但能配合治疗;2级:回答问题时尚准确,但声音有改变,手常悬空,但不影响医生操作;3级:想拒绝治疗,哭叫,手常抬起阻止操作,需用命令式语言方能顺服,诊治过程困难;4级:语气交流尚可,但持续哭闹,身体不断扭动,操作困难,偶需按压,诊治工作受到明显影响;5级:高声哭叫,完全不听话,用力挣扎,逃避治疗,需采用强制手段方能完成操作。

2结果

不同年龄儿童DF发生情况见表1,儿童DF相关因素比较见表2。

表1不同年龄儿童DF发生情况比较

表2儿童DF相关因素比较

从上述二表可知,309名儿童牙病患者DF发生率为80.91%,其中学龄前(3-6岁)儿童DF发生率为85.29%,学龄儿童DF发生率为72.3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证明年龄越小,DF发生率越高(P<0.01),调查中还发现男女患儿DF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无牙科创伤性经历以及口腔卫生状况好坏,其DF发生情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情绪精神状态及家长文化程度高低,对儿童DF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P<0.05)。

3讨论

3.1牙科畏惧症的成因

3.1.1牙科医源性创伤研究发现患有DF的儿童大都有过牙科创伤性经历,或耳闻目睹过牙科治疗时的痛苦。如有些儿童曾做过开髓治疗,开髓时产生的巨痛,使他们难以忍受。而有些儿童则是听了或者亲眼看到了其他小朋友牙科治疗时的情景,从而在潜意识里形成了牙科恐惧的概念。本调查结果显示,309名儿童牙病患者中有过创伤性看牙经历者达53.72%,国外学者报道观察了2000名牙科畏惧症患者,发现与以前牙和治疗中感受到的痛苦显著相关。

3.1.2情绪和精神状态研究发现情绪和精神状态与DF的发生紧密相关,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在痛知觉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较为脆弱或过于敏感的人对弱的痛刺激也能产生强烈的疼痛反应。相反一些意志坚强,情绪高亢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相对较强。而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更能忍受疼痛,情绪低落,精神状态差者,常引起疼阈降低。这意味着疼痛更易出现。相反,在兴奋、欢快和情绪状态良好的情况下疼痛会被抑制,甚至没有疼痛反应,也就很少发生牙科畏惧症。在本调查中发现从4级到5级DF患者中,不良情绪和精神状态差者占48%,说明情绪和精神状态对DF的发生有紧密关系。

3.1.3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和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中发现,家长文化程度高的儿童,大多数口腔卫生状况良好,这与其家长有一定的口腔卫生知识、良好的家教有关,使得儿童相对懂道理,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自制力,因而DF发生率较低。相反,口腔卫生状况差的儿童,其家长的文化程度大都较低,对口腔卫生知识懂得很少,家长自身的口腔卫生状况就很差,很难教育和影响孩子注意口腔卫生保健。儿童越不注意口腔卫生,就越容易出现口腔疾病,看病后越容易产生负性态度,加上儿童胆小娇气的特点,从而更易患上牙科畏惧症。恶性循环的结果只会损害儿童的口腔健康。

3.2牙科畏惧症的预防和治疗

3.2.1心理疏导和创造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诊疗环境不同年龄的儿童其适应力、表达力及自制力都存在个体差异,加上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资料显示,大部分儿童在治疗前都存在畏惧心理,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医师应主动与儿童进行语言交流,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所用牙科器械进行形象解释,热情、诚恳、耐心的听取患儿的倾诉,了解患儿的要求,并把治疗方案和有关治疗步骤、程序告诉患儿,尤其是要把高速牙钻发出的声音和钻牙的感觉信息持续告诉患儿,以帮助患儿适应应急环境。这样,可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使之感到医生的友好,并对治疗有所心理准备。这样可明显减轻患儿的畏惧感,并提高患儿的耐痛能力。另外,创造良好的、舒适的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诊疗环境,可给患儿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如诊室内可布置玩具、图书、播放动画片、放儿童音乐,用乐曲声掩盖刺耳的牙钻声,并以乐曲声刺激听觉,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3.2.2应用无痛治疗技术和娴熟轻巧的操作技能导致儿童DF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诊治过程中对疼痛的难以忍受,显然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高速牙钻切割牙体组织、制备洞形、开髓,以及局麻注射时的疼痛,使大多数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惧症。因此,尽量减轻诊治过程中的疼痛或无痛,是减少DF发生的最主要手段。尤其对儿童患者在用探针探查洞深、牙胶测牙髓活力、牙钻去腐质等都可诱发疼痛,而使其产生畏惧反应。因此,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初期治疗尽可能简单,不做或少做痛性操作,而无疼技术的应用,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如口腔局部麻醉中使用精确注射系统可极大增加局麻无痛注射的概率,这样在开髓、拔髓、拔牙、根管治疗时可先用局麻无痛注射,再行各种治疗,可有效降低DF的发生。

3.2.3综合治疗儿童DF成因中包含了医源性因素、心理方面的因素,以及儿童家庭方面的因素,因此他的解决需要牙科医师、心理医生、患儿及家长各方面共同努力协同解决。尤其是牙科医师,不仅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确保良好的麻醉效果,还应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观察、分析和处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而把儿童DF降到最低限度,使治疗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疗效。同时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尤其要引起儿童家长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儿童牙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而进一步维护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吴友农.概述牙科畏惧症.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7,7(3);199-201.

[2]DELCOMMUNER.Laphobieduchirurgiendentiste.RevOdontostomat01,1990,19(5)39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