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患有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儿童无法到普通小学就读,有这样一所学校叫“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这些儿童可以接受多方面针对性的学习。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让这一类儿童更快的适应学习生活呢,这就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指引学生学习。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文化知识学习方法 康复训练方法 教师的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感觉异常作为ASD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儿自身技能的习得,还给照顾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感觉异常的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早期干预依赖临床医师对感觉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基于此,现就近年来ASD患儿感觉异常的临床特征、评估工具、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疗中准确、高效地识别ASD患儿的感觉异常,及时提供干预指导。

  • 标签: 干预 感觉异常 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具有严重临床和病因异质性的儿童发育障碍。近年来,ASD的流行迅速增加,并且其被划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ASD疾病的原因仍然未知。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环境因素,如产妇在产期压力以及各种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据报道,有毒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感染和免疫代谢与ASD的爆发有关。 ASD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或感觉异常等。这两大主征是诊断ASD的的必备条件。 ASD的治疗应基于个体化,并考虑早期干预和终生治疗。

  • 标签: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孤独谱系障碍(ASD)为一类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及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与重复行为为主要特点。目前ASD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早期合理的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由于ASD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对ASD的伴发症状,如易激惹、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问题等,合理应用一些药物,可改善ASD患儿的行为干预效果。随着A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布美他尼、催产素、维生素D及高压氧治疗,可有望改善ASD核心症状。该文对目前针对ASD的行为与发展干预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行为与发展干预 药物治疗 高压氧治疗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在临床中又被称为自闭孤独,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发育障碍孤独发病群体以儿童为主,病发后典型临床症状包括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对于患儿身心健康十分不利。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多样性儿童ASD康复干预措施,帮助患儿改善症状,让其提高生活能力。近年来关于ASD康复干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帮助孤独患儿的康复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交障碍 刻板行为 言语障碍 康复干预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具有严重临床和病因异质性的儿童发育障碍。近年来,ASD的流行迅速增加,并且其被划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ASD疾病的原因仍然未知。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环境因素,如产妇在产期压力以及各种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据报道,有毒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感染和免疫代谢与ASD的爆发有关。 ASD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或感觉异常等。这两大主征是诊断ASD的的必备条件。 ASD的治疗应基于个体化,并考虑早期干预和终生治疗。

  • 标签: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为一类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交障碍、兴趣单一、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AS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尚无治愈的疗法,但是早期合理的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目前的治疗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可对其伴随症状辅以一些药物可有效的改善教育训练的效果。该文对目前针对ASD的教育训练及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教育训练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发育早期、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发展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规范诊断是个体化干预和康复的重要基础。本共识阐述了ASD病史采集、临床访谈、评估工具、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共患病诊断以及病因学检查等,重点为6岁以下低龄儿童ASD的诊断提供指导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感觉异常表现。方法使用自制儿童感觉异常调查问卷收集研究资料,以照顾者填写的方式,对269例孤独谱系障碍儿童(3岁以下为幼儿组,n=110;3~6岁为学龄前组,n=159)的感觉症状进行调查,与175例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ASD组感觉异常症状总发生率为95.17%,高于TD组的78.86%(χ2=28.224,P<0.001);ASD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4.77%),与TD组(63.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8,P<0.001);ASD幼儿组感觉症状发生率为98.18%,与TD幼儿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0,P=0.073);ASD幼儿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5.19%),与TD幼儿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06)。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听觉过度反应、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和触觉感觉寻求)严重程度调查中,前3项ASD组的中重度比例分别为66.67%、72.08%和61.54%,高于TD组的46.81%、56.36%和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652,P=0.002,χ2=7.822,P=0.005,χ2=4.631,P=0.031);而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严重程度调查中,ASD幼儿组与TD幼儿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感觉症状4个项目的功能损害调查中,ASD组的感觉症状导致的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8.55%,65.99%,63.25%和48.87%)均高于TD组(45.74%,28.18%,26.92%和27.12%)(χ2=12.814,P<0.001;χ2=40.456,P<0.001;χ2=11.429,P=0.001;χ2=7.930,P=0.005),ASD幼儿组在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两项中,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65%和55.56%)均高于TD幼儿组(分别为31.58%和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内的ASD幼儿组和ASD学龄前组在感觉症状发生率和多感觉域症状发生率比较,两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觉异常症状在孤独谱系障碍儿童中具有普遍性;其感觉症状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域;在幼儿期,ASD幼儿的感觉症状并不容易与典型发育幼儿区分,应全面关注ASD儿童的感觉症状的发生、数量、程度和功能损害等详细情况。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感觉异常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总结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行粪菌移植治疗的19例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的相关资料,根据患儿进行的61次粪菌移植总结一系列护理措施,记录患儿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追踪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表现。19例患儿出院随访的临床表现数据中,1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好转,2例无改变,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在ASD儿童行粪菌移植期间,根据患儿症状提供科学的护理措施,能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提高粪菌移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ASD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粪菌移植 保留灌肠 护理
  • 简介:摘要情绪失调是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出现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共同潜在因素,并与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结果有关。对ASD患者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能力进行客观测量并合理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ASD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ER技能差,较少使用各种适应性ER策略(如认知重评、接纳),更频繁地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抑制、重复行为)。ASD核心症状与ER损伤及其与功能结局、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ASD患者ER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发展。近些年研究表明,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基于正念的ER障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ASD的ER技能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文章强调了ER障碍在ASD中的作用及将ER纳入ASD患者的常规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调节 心理健康 干预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环路异常与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关系密切,目前对神经环路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探索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就近年来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的神经环路与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首先,结构连接研究显示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环路是重复行为的基础,其子通路和子通路中的动态分子调控异常是重复行为的原因;杏仁核内环路缺陷,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兴奋-抑制水平失衡及差异激活与社交行为障碍相关。其次,功能连接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孤独谱系障碍大脑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差异性,特别指出幼儿存在不同表型的神经环路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社交环路的功能连接减少和感觉运动环路的功能连接增加。这些为未来揭开特定神经环路是如何参与孤独特定行为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环路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孤独谱系障碍(ASD)与癫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SD患儿190例,采用自编问卷、儿童孤独评定量表和孤独行为量表对儿童ASD与癫癎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190例ASD患儿中,20例(10.5%)曾有癫癎发作,12例(6.3%)被诊断为癫癎。有癫癎发作的ASD儿童1岁前出现体格发育问题及听力问题的比例较无癫癎发作的ASD儿童显著增高(P〈0.05);被诊断为癫癎的患儿及正接受癫癎治疗的患儿1岁前出现体格发育问题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有癫癎发作的ASD儿童其感觉反应能力和行为能力较无癫癎发作的ASD儿童差(P〈0.05)。癫癎治疗对ASD儿童行为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儿童ASD与癫癎患病有显著关联,可根据儿童1岁前生长发育状况、感觉反应能力和行为能力及有无癫癎发作评估二者共患的可能性。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癫癎 生长发育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2022年4月-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康复干预的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干预,观察组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家庭-游戏”模式。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自闭行为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自闭行为倾向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游戏”模式的干预能够更好的帮助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康复。

  • 标签: “家庭-游戏”模式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康复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孤独谱系障碍与特发性语言障碍儿童发育情况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因语言迟缓就诊的24~48个月之间儿童,通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证实为 ASD儿童16例及 SLI儿童23例,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评估。结果:ASD组比 SLI组在语言、听觉、视觉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更低,且两组数据对比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SLI儿童比较, ASD儿童在各个能区发育水平上都存在着滞后,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评估,这样更有利于制定出个体化的康复方案,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特发性语言障碍 发育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漏误诊的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集的漏误诊的56例AS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1.5~7.3岁。结果漏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0例(38.2%)、精神发育迟滞17例(20.6%)、语言发育迟缓13例(29.4%)、“正常儿”6例(10.7%)。结论本病漏误诊为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评估量表灵敏度较低等多种因素所致。应加大ASD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认识、选择灵敏度高的评估量表,降低漏误诊率。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漏诊 误诊 儿童 早期干预 早期诊断
  • 简介:孤独谱系障碍者的隐喻加工缺陷阻碍其充分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是其社交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对该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和心理语言学两方面,包括该群体的心理理论缺损、弱中央统合、执行功能障碍等。近期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则进一步从脑功能、脑结构等方面指出,右脑缺陷、脑区之间信息沟通不良、白质发育异常等是该缺陷存在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研究可对年龄范围加以拓展,还可借助“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分子生物学等视角加深对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隐喻加工 理论解释 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