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2002-2009年,厦门市伤害死亡率为4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40/10万,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yearsoflifelost,PYLL)为149531年,PYLL率为11.85‰,平均PYLL为0.012人年/人。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率15.72/10万,居第1位,其他依次是自杀(11.04/10万)、意外跌落(7.45/10万)、溺水(2.24/10万)、意外中毒(1.32/10万)。少年儿童组首位伤害死因是溺水,中青年组为交通事故,老年组为意外跌落。结论伤害已成为厦门市居民第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主要死因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简介:目的探讨温岭市急诊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意外伤害的急救与预防提供客观依据,降低意外伤害致死致残率。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急诊室意外伤害死亡525例,对意外伤害原因、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对本地人组及外地人组死因构成以及酒驾新规实行前后车祸致死进行比较。结果急诊室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车祸、高处坠落伤以及工厂内意外事故,致死年龄段有两个高峰:40~50岁、70岁以上,本地人组与外地人组的意外伤害致死的首要因素都是车祸,外地人组在工厂内意外事故的致死比例明显高于本地人组。结论车祸是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工厂内事故的意外伤害是外来民工致死致残的重要杀手;意外伤害是青壮年男性的致命威胁,降低急诊意外伤害,对促进温岭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持续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天津市全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库,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公安局。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计算不同性别和地区的构成比、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和过早死亡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不同人群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26 919例,城市男性占比从21.28%下降到18.38%,城市女性从7.01%下降到6.28%;农村男性从59.16%下降到55.59%,农村女性由12.55%上升到19.75%。2000-2019年全市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为14.08/10万~7.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28/10万~5.51/10万,过早死亡概率为0.70%~0.38%。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在研究期间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进入快速下降期。2000-2019年男性标化死亡率为20.97/10万~8.01/10万,女性为5.10/10万~2.85/10万。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下降速度快于女性。2000-2019年城市标化死亡率为6.99/10万~2.46/10万,农村为19.85/10万~8.75/10万。农村死亡水平高于城市,近年来下降速度较快。农村男性是交通事故死亡水平最高的群体,从2016年起进入快速下降期,2016-2019年标化死亡率APC为-18.55%。结论全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已出现下降拐点,且近几年进入快速下降期,近年来对交通事故所开展的干预措施较为有效,未来交通事故防控的重点人群是男性、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群。
简介:目的了解温州市0—14岁儿童伤害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儿童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温州市卫生监测区2003—2007年死亡监测数据,采用ICD-10进行伤害死因分类统计,计算伤害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结果2003—2007年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5.97/10万,占儿童死亡的33.97%,是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其中伤害占婴儿的死亡的8.05%,为婴儿的第3位死因。男性儿童(19.32/10万)高于女性儿童(11.95/10万),儿童伤害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x^2=95.44,P〈0.05)。意外机械性窒息是婴儿的第一位死因,占婴儿伤害死亡的45.83%,淹溺、机动车交通事故是1—14岁儿童的主要死亡死因,占该年龄段儿童伤害死亡的71.10%。0~14岁儿童伤害潜在寿命死亡率(YPLLR)为10.17‰。结论伤害已成为温州市0-14岁儿童首位死因,尤其是淹溺、机动车交通事故对儿童生命健康危害更大,亟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2—2020年山东省人群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山东省死因登记报告系统2012—2020年全人群道路交通死亡数据,计算全省分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及不同类型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采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趋势检验。结果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15.58/10万,标化死亡率12.90/10万。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为-5.4%),鲁中南山地地区、男性、0~14岁青少年儿童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较大,AAPC分别为-6.8%、-6.1%和-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标化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但死亡例数上升明显,2020年(5 780例)较2012年(3 829例)增长了50.96%;行人和乘坐摩托车人员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AAPC分别为-7.5%和-6.7%;乘坐机动车、自行车人员标化死亡率变化不明显。结论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标化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未来仍需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作,有重点地开展综合预防措施,进一步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 2015年伤害死亡所致疾病负担和 城乡差异,为政府制定伤害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计算死亡损失生命年 (years of life lost, YLLs)和间接经济负担。结果 2015年我国伤害死亡所致疾病负担强度为 7.65YLLs/1000。疾病负担顺位前五位的伤害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伤害死亡所致间接经济负担为 2871.76亿元。结论 伤害给我国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异较大,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地区和性别间存在差异。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以降低各类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
简介:目的研究广州市荔湾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情况及对居民健康危害程度,为伤害的预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居民病伤死亡报告系统,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进行编码。用人口统计学对1988~2004年广州市荔湾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结果1988—2004年广州市荔湾区居民意外伤害平均死亡率为27、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9.82/10万,意外伤害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51%。意外死亡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另4比为1、65:1。意外伤害死亡在全死因中居第5位,但在YPLL顺位中居第2位。结论意外伤害已对该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伤害预防措施。
简介:目的了解宜昌市城区居民伤害死亡外部因素与减寿水平.方法统计分析居民死亡报告单.死因分类按WHO所规定的国际分类法ICD-9标准分类,减寿水平采用减寿人年数(PYLL)和减寿率(LIR)等指标对居民病伤死亡的主要死因作了对比减寿水平分析.结果5411例居民伤害死亡外部因素居前三位,依次是自杀(27.18%)、交通事故(23.15%)、淹死(15.91%).自杀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高于男性.交通事故以中青年人居多,男性高于女性.淹死以少年儿童居多,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死亡的减寿率(LLR)最高(17.80%).在死亡构成中排第一位.结论政府对重点人群的伤害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简介:目的分析2010—2012年河南省新安县居民伤害死亡状况,为制定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河南省新安县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住居民的伤害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国家推荐的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安县居民伤害死亡居全死因的第4位,死亡率62.53/10万,标化死亡率59.30/10万,占全死因的9.54%。伤害前5位死因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意外中毒、淹死,占伤害死亡的84.02%。婴儿主要死因为机械性窒息;幼儿主要死因为淹死;青少年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40.00%,第2位为淹死,占30.00%;青年人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52.94%,第2位为自杀,占9.66%;中年人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53.21%,第2位为意外跌落,占14.44%;老年人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46.67%,第2位为自杀,占16.92%,第3位为意外跌落,占14.87%。结论伤害严重威胁新安县居民的生命健康,特别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伤害的发生和死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中国人群主要伤害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主要伤害死亡数据,通过计算4种主要伤害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主要伤害死亡状况,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9年伤害标化死亡率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AAPC=-3.5%,P<0.001),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0%,P=0.104)。主要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波动上升趋势,50~79岁人群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0~岁组AAPC=3.9%,60~岁组AAPC=5.6%,70~岁组AAPC=4.6%,均P<0.001)。男性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道路交通事故和溺水下降速度较女性更快(男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5.3%,女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3.8%;男性溺水组AAPC=-4.0%,女性溺水组AAPC=-3.5%,均P<0.001),女性自杀及后遗症下降速度较男性更快(女性AAPC=-6.4%,男性AAPC=-4.7%,均P<0.001)。农村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高于城市且降速超过城市。中部地区自杀及后遗症标化死亡率最高,西部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溺水标化死亡率最高,道路交通事故和溺水下降速度最快(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5.3%,溺水组AAPC=-5.3%,均P<0.001)。结论2010-2019年中国人群主要伤害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有回升趋势,老年人、男性、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地区是未来防控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