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九七六年冬,我省在新干县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周青铜器,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南方水酸土湿,致使这些青铜器大都已被氧化,而且体形较大,又多砸成碎块。为了抢救这批古代文物,给科研提供资料,我们接受了修复这批青铜器的艰巨任务。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叶付主席关于科学工作要有“攻关”精神的指示,坚定了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在工具少、材料缺、条件差的情况下,我们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土法上马,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就修复了大部分青铜器。修复这批青铜器的简单过程是:(一)先将器物的许多碎片洗刷干净,摊放在地面凉干,然后根据这许多碎片的大小、胎质的厚薄、颜色的深浅,铜质的好坏,花纹的不同等等,
简介: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及实验方法,对青铜器腐蚀过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1)青铜器腐蚀产物所含元素与腐蚀环境——土壤和大气内微物质组分具有对应关系,这说明青铜器腐蚀与外界腐蚀环境存在物质交换。(2)有害粉状锈具有物理吸附与扩散性能,因而具有物理活性,腐蚀反应是通过锈层的空穴和缺陷,借助于腐蚀产物的物理活性而进行交换的。(3)有害氯元素在腐蚀产物内层有较高分布,在与最内层锈相邻之基体金属一定深度内,存在纵横交错的腐蚀沟槽,在这些沟槽内氯元素有较高分布。这揭示了对青铜器有害的C1离子难以彻底脱除的原因。进而提示对腐蚀青铜器的保护应从控制腐蚀环境入手。
简介:<正>青铜器为什么生了很多锈?为什么有的青铜器光滑无锈;有的青铜器却锈成了一堆,看不出器形?为什么青铜器表皮具有不同颜色的“地子”?铜器的锈又有不同的形状?为什么有的铜器非常坚固;有的铜器却又腐朽不堪,一碰就坏?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青铜器的腐蚀”来解释和回答。因此,青铜器腐蚀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应该认识、应该了解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博物馆收藏品中,对青铜器保管、保养、修复、复制等技术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应该了解它,认识它,并进而掌握它。这里,我仅将个人多年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一点经验、体会介绍出来,作为工作中的参考。
简介:2008年10月18日,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的第三展厅开幕,该展览展示了著名美籍华裔收藏家范季融先生的青铜器藏品70余件。展览是以范季融、胡盈莹伉俪的斋号"首阳斋"为名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在展览图录的后记中提到,范季融先生认为"文物藏品应该和庋藏环境互相配合互补,国宝级文物不宜私人拥有",因而一向将最重要和最好的青铜器首先照顾上博入藏,这也是他的斋名——首阳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