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通过对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后弯曲产生裂纹或断裂的奥氏体不锈钢基体、双相不锈钢基体、不锈钢堆焊复层及不锈钢焊接接头试样进行金相、扫描或透射电镜微观分析,表明用GB4334-2008E法评定操作性存在问题,参照此法判断试验材料是否有晶间腐蚀倾向,判断结果存在争议;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标准(GB4334-2008E法)中结果评定方法应在现基础上细化、补充,评定方法中金相法如何操作和如何评定应详细说明,适当可以补充图片指导,结果有争议时,不只限于150~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根据需要,可在扫描电镜下、甚至是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在高倍显微镜下准确判断出晶间腐蚀所致裂纹和非晶间腐蚀所致裂纹试样,总结出其低倍形貌特征并补充于标准评定方法中,对于提高标准的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2519铝合金热轧板在530℃下保温2h后,分别于室温(20℃)水、机油和空气中淬火,经10%冷轧变形后,于180℃进行人工时效。通过显微硬度测试、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以及动电位极化曲线的测试,研究淬火介质对2519铝合金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空气淬火的合金晶界析出第二相,晶界析出相粒子粗大,呈不连续分布,无沉淀析出带宽度为130nm,晶间腐蚀深度为300μm;经室温水淬和机油淬火并时效后,晶界上的析出相尺寸较小,呈链状分布,无沉淀析出带宽度分别为20nm和30nm。经室温(20℃)水淬火的合金未发生晶间腐蚀,经机油淬火的合金只发生局部点蚀,说明经室温水淬的合金比经空气和机油淬火的合金时效后具有更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简介:摘要:碳析出相是产生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晶间侵蚀并不在金属材料外表上产生损伤痕迹,但金属材料外表仍有光泽,而事实上,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还在不断地减小,在冷弯影响下,金属材料外表极易形成裂纹,甚至会对钢制的压力容器产生损伤。晶间侵蚀的遮蔽性和摧毁力都较强,所产生的影响也相当严重。对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侵蚀问题可采取相应的的防治和解决方法,如使用超低碳不锈钢板,在热技术完成后进行热固溶强化处理后,再进行热稳定性管理、均匀化处理后,在焊缝中减小热线能量注入,并进行焊缝控制。通过上述方法的使用,可大大降低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发生晶间腐蚀现象的概率。
简介:摘要针对高温再热器Super304H钢管焊接接头发生晶间腐蚀问题,通过晶间腐蚀试验、金相检验等方法探析不同焊接工艺对接头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焊接热输入量的增加,焊接接头晶间腐蚀敏感性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焊接工艺参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层间温度越高,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裂纹深度越深。
简介:研究Al-Mg-Si合金晶界组成相(Al-Mg2Si及Al-Mg2Si-Si)间的电化学行为和动态电化学耦合行为,提出Al-Mg-Si合金的晶间腐蚀机理。研究表明,晶界Si的电位比其边缘Al基体的正,在整个腐蚀过程中作为阴极导致其边缘Al基体的阳极溶解;晶界Mg2Si的电位比其边缘Al基体的负,在腐蚀初期作为阳极发生阳极溶解,然而由于Mg2Si中活性较高的元素Mg的优先溶解,不活泼元素Si的富集,致使Mg2Si电位正移,甚至与其边缘Al基体发生极性转换,导致其边缘Al基体的阳极溶解。当n(Mg)/n(Si)〈1.73时,随着腐蚀的进行,合金晶界同时会有Mg2Si析出相和Si粒子,腐蚀首先萌生于Mg2Si相和Si边缘的无沉淀带,而后,Si粒子一方面导致其边缘无沉淀带严重的阳极溶解,另一方面加速Mg2Si和晶界无沉淀带的极性转换,从而促使腐蚀沿晶界Si粒子及Mg2Si粒子边缘向无沉淀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