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终殷周二代,“中”观念内涵传承者有三:一是“中央——四方”的统治模式;二是“居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三是“中轴对称”的建筑原则。变革者亦有二:一是刑罚适中原则;二是治国以中正之道。从观念史的视角来看,“中”观念在殷周时期生成演变的轨迹并未表现为王国维所言的“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断裂式的变革,而是表现为传承与变革融为一体。传承使“中”观念源远流长,变革使“中”观念内涵日益丰富。先秦儒家“中道”观,正是在“中”观念传承与变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考察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不仅有助于厘清先秦儒家“中道”观的思想来源,还有利于从观念史的视角来探究殷周制度文化的沿革。
简介:现今互联网的普及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联网上发声的民众数量大幅度上升,其中青少年网民的数量不仅占中国网民总数的4成以上,占青少年总数的85.3%,而且他们的网络互动行为也较一般网民更多。因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互动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为明确网络不文明现象的严重程度和具体类型,本文采用实证方法,运用网络爬虫采集网络评论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网络讨论中存在30%的不文明现象,本文将这些不文明现象从语言、行为和情绪三个维度分为15类并进行了定义,计算出它们在不文明现象中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主观公共空间"的概念以统整线上和线下公共空间给个体带来的主观心理感受。
简介:文章以国内公开发表的三篇典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为例,对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篇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中术语误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现有译法”,而术语正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找译译法”。文中的“找译译法”指的是依据原语术语的含义,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从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现有译法”指的是在目前翻译专著、论文中经常提及的直译、意译、音译等术语翻译方法。原语术语,按其在译语中有无对应的译语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另一类是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在我国术语翻译文献中,虽未见到“找译译法”的字样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但不时会见到诸多译者以不同方式表达出的“找译译法”思想。“找译译法”是我国术语翻译宝库中的瑰宝,继承“找译译法”并将其付诸翻译实践对于降低术语误译率、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在当前全面推进“捕诉合一”的改革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审查逮捕证明机制,提升逮捕决定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是防止审查逮捕职能弱化进而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审查逮捕证明与司法证明具有相似性,属于“准司法证明”活动,应当参照司法证明的方法建立层次化的“准司法证明”机制。逮捕的证据与刑罚要件涉及实体性问题判断,故而应当采用“准严格证明”模式。其证据须具备法定证据能力与证明力,但查证程序与证明标准可以适当简化和降低。而逮捕必要性要件是对社会危险性事项之证明,具有未然性与可变更性,应当采取“自由证明”模式。其证据必须客观而明确,但不必不拘泥于法定的证据来源形式,达到优势证明标准即可。
简介:沈兼士(1887-1947)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清末民初传统小学向现代科学的语言文字学过渡的新时期,他继承传统小学和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成果,积极借鉴西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本着“努力以求真实”之独立、祛妄、实验的研究精神,博通中学而推新知,广引西学以寻出路;在重视传统微观考据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学术理论创新;焕发旧材料的学术活力,发掘新材料的研究价值;继承传统形音义兼治的训诂方法,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手段,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富有继承性、又反映沈兼士个人学术理念、倾向的特点。了解沈兼士语言文字学研究的特点,既有助于明确沈兼士在近现代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及章太炎学术传承史上的历史定位,又可以藉之管窥20世纪初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的趋势、走向,也为当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新环境和新形势下,探索再度面临西学强势冲击的中国语言文字学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