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重建髋关节周围三维图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取1例新鲜成年男性标本,灌注后用CT扫描装置对尸体骨盆进行横断面扫描,将扫描所得数据传入PC机,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关节血管及韧带的三维图像并处理。结果重建的髋关节三维图像血管显示清晰,小血管可见,管壁光滑;髋关节韧带轮廓清晰。三维图像空间立体感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和D组(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20.3%)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807、3.530,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127.7+0.8X-0.1X2+1.4e-3X3,R2=0.705; =84.6 - 2.5logX,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37.2+2.3X-0.2X2+2.8e-3X3,R2=0.701; =19.3-2.8X+9.5e-2X2-9.1e-4X3,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结论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3D胸腔镜手术联合三维肺血管支气管重建教学在胸外科实习学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胸外科实习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实习生60人,分为实验组(30人)与对照组(30人),授课内容为肺癌诊断和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三维肺血管支气管重建与3D胸腔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结合三维重建的肺血管支气管模型讲解肺解剖和诊断,参观3D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照组采用普通胸腔镜肺癌手术。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理论和临床考核,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实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临床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教学方法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理解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3D胸腔镜手术联合三维肺血管支气管重建教学在胸外科临床实习中具有较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3D-CTBA)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可靠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3D-CTBA辅助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207例。其中男78例、女129例,年龄27~93(57.4±11.7)岁,肺结节最大径0.2~4.3(1.1±0.6)cm。依据术前3D-CTBA影像解剖的定位和设计进行手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2)评价3D-CTBA无创定位肺结节的可靠性。结果(1)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R0切除,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31.4±59.7)min,术中出血量(92.6±76.6)mL。引流管留置时间(4.5±2.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12/207),其中持续肺漏气(>7 d)6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乳糜胸2例、迟发性胸腔积液2例。术后30 d无二次手术。患者均获随访2~34(16.1±7.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死亡。(2)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3D-CTBA对比,切除的肺结节所在肺段或肺亚段的血管、支气管及其分支均与影像所示的解剖结构匹配。所有靶区肺结节完整切除且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与影像定位相符。结论3D-CTBA用于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亚段切除术的手术前定位精准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三维CT成像技术对小儿支气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在某医院诊治的13例小儿支气管狭窄,行支气管三维CT成像技术扫描检查。结果13例胸部平片显示5例正常,4例肺纹理增粗,3例单纯肺炎。而支气管三维CT扫描检查显2例示气管中上段狭窄,4例气管中段狭窄,4例气管中下段狭窄,1例气管中上段与中段均狭窄,2例左支气管狭窄。其中2例发生管壁虫蚀状破坏;2例发生气管结构畸形,1例气管右上支气管开口,下缘至气管分叉处狭窄,气管狭窄长度1~3.8cm,平均2.3cm。结论通过支气管三维CT成像技术诊断小儿支气管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明确病灶的位置、程度与范围等信息,有助于后期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三维重建模拟的价值。方法选择福州肺科医院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依照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基础措施)、研究组(三维重建模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用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73.33%比96.67%,χ2=4.706,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115.48±4.39) min比(101.33±2.14) min,t=15.869,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98.69±12.37) ml比(66.68±10.34) ml,t=10.875,P<0.05];对照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少于研究组[(7.25±1.10)个比(4.22±1.21)个,t=10.149,P<0.05];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短于研究组[(3.91±0.15) d比(2.87±0.71) d,t=7.850,P<0.05];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研究组[(660.48±35.14) ml比(387.44±22.35) ml,t=35.910,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6.39±1.37) d比(5.31±1.02) d,t=3.463,P<0.05]。结论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个体化肺结节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具有高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2020年1月-2022年1月进行,入组观察对象50例,均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所有患者均以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并对确诊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与手术治疗,判断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结果与内镜检查结果或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3D)单孔胸腔镜下行支气管袖状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3D单孔胸腔镜支气管袖状切除术的3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3D单孔胸腔镜组)的临床资料,收集同期行常规胸腔镜支气管袖状切除术的63例患者(常规胸腔镜组)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和围手术期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本相似。与常规胸腔镜组相比,3D单孔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174.19±73.69)min对(212.46±50.02)min,P=0.004]、出血量显著减少[(73.13±42.70)ml对(130.48±133.72)ml,P=0.020]、清扫淋巴结组数显著增加[(7.63±1.59)组对(6.76±1.70)组,P=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清扫淋巴结数[(16.81±6.03)枚对(16.19±5.67)枚,P=0.623]和清扫阳性淋巴结数[(1.31±1.58)枚对(1.21±1.96)枚,P=0.803]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与常规胸腔镜组相比,3D单孔胸腔镜组中转开胸比例明显低(0对36.5%,P=0.000),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显著缩短[(4.88±1.15)天对(6.81±3.8)天,P=0.0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25.0%对47.6%,P=0.046)。另外,3D单孔胸腔镜组开展复杂疑难的袖状切除手术更多,包括肺动脉成形(25.0%对6.3%,P=0.024)、隆凸成形(12.5%对1.6%,P=0.043)等。结论3D单孔胸腔镜支气管袖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深入了解左上肺舌段动脉的解剖特点及规律。方法:从扬州洪泉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间的患者中,随机收集了120例肺小结节患者的CT资料(直径≤3 cm,高密度影像)。通过三维重建,分析左上肺舌段动脉的解剖特点。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将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舌段动脉构成进行比较。结果:在120例患者中,34例出现纵隔型舌段动脉(mediastinal lingual artery,MLA),占总例数的28.4%。其中,纵隔/叶间混合型为26例,单纯纵隔型为8例,纵隔/叶间混合型血管中92.3%(12/13)含有A4b。叶间型A4+5型为58例,占总例数的48.3%,其余为2支型,其中A4、A5为2支型最多,共22例,占2支型总数的78.6%(11/14)。单支型为93.1%(27/29),其中27例位于A6远心端,4例发自A6近心端,6例发自基底动脉。叶间2支型为50.0%(1/2),均位于A6远端。结论:本研究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对左上肺舌段动脉进行了深入的解剖特点分析。结果显示,在肺小结节患者中,纵隔型舌段动脉(MLA)的发生率为28.4%。纵隔/叶间混合型为主要类型,其中92.3%含有A4b。叶间型A4+5型为最常见的2支型,而单支型主要位于A6远心端。这些发现为左上肺舌段动脉的解剖特点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肺部手术和介入治疗等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重建分析右上肺叶肺段解剖模式,统计罕见变异类型。方法对我中心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101例拟行肺段切除术的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肺部结构三维重建,并将重建模型用于右上肺叶解剖结构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右上叶支气管以三分支型最常见(77/101),其次可见二分支型(16/101)和四分支型(7/101);右上叶肺动脉以二分支(70/101)最常见,其次可见单分支(19/101)和三分支(11/101),罕见情况下可见四分支型(1/101);右上叶肺静脉以二分支(63/101)最常见,其次为三分支(32/101)和单分支(6/101)。此外共统计到12种罕见变异:其中支气管出现2种变异,合计2例;肺动脉出现4种变异,累计13例;肺静脉出现6种变异,累计10例。结论肺部解剖结构复杂,变异众多,术者术前应充分掌握患者手术区域的肺段解剖结构,本研究对于开展右上叶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实景三维中国项目的逐步实施及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测绘的全面开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利用倾斜摄影仪获取地面高分辨率影像,再通过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软件生成三维模型,因其高分辨率、全覆盖性等优点,在大规模实景三维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对实景模型精细程度要求的提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建筑物三维模型的建设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利用激光测距原理,通过激光传感器对被测对象进行扫描,得到其三维点云数据,再通过数据处理和建模软件生成三维模型,具有高精度、无接触性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