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上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危害严重,现已入侵泰国。【方法】在收集、整理椰子织蛾原产地或已知入侵地的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椰子织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及后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椰子织蛾幼虫通常为5龄,大多在棕榈植物叶背面为害。卵期约为5d,幼虫期约为42d,蛹期约为12d,成虫产卵约为137粒。从适生性风险角度看,目前椰子织蛾在南亚和东南亚棕榈植物分布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棕榈植物产区具有相似的生物气候,是椰子织蛾潜在的地理分布区;从传入扩散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成虫能够飞翔,且我国与该害虫发生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贸易日益频繁,加大了该害虫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从经济与生态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入侵我国后将危害椰子等棕榈植物,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同时影响本地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害。【结论与意义】椰子织蛾有入侵我国的可能,有效的检疫管理措施是防范其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害虫的重要措施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及网织红细胞(Ret)参数的变化,以确定肿瘤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在放化疗过程中受抑制情况及化疗后的早期恢复指标。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0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网织红细胞未成熟分数(IRF)进行动态检测。结果IRF于化疗后第5天出现明显下降,而WBC和NEU从化疗后第9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和Ret从化疗后第19天出现回升,而IRF从化疗后13天开始回升,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F可作为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和恢复的早期较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