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8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发生1例死亡。其中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1例,胆瘘1例。4例患者均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3年随访,其中16例患者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其中以肺多见(共4例肺转移)。28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9.29%(25/28),2年生存率为75.00%(21/28),3年生存率为42.86%(12/28)。结论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如无手术禁忌症,均应采取手术治疗,且在手术治疗同时可进行药物化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肠癌肝转移的中医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11月份—2022年9月份收治结肠癌肝转移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每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搭配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6.67%)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肿瘤标志物199(CA199)水平,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结肠癌肝效果显著,不仅缓解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还能抑制肿瘤转移,中西医相结合,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右季肋区疼痛3个月余,于2017年1月29日入院。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季肋区持续隐痛不适,伴右侧肩背部放射痛,逐渐加重,尚能忍受,伴恶心,无呕吐、发热、反酸、嗳气、咳嗽、咳痰、血便、柏油样粪便,偶有深褐色粪便;食欲略有下降,无乏力,睡眠尚可;既往无肝炎、血吸虫病史,无手术史;余病史无特殊。
简介:背景和目的肝切除术是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CLMs)的根本手段。近年报道对患者选择性实行肝切除术,5年生存率可高达58%。然而,在当前有效的化疗控制下,结肠癌肝转移手术切缘状态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确定肝转移癌切除手术切缘状态对经过术前化疗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OS)影响。方法该研究共纳入经过术前化疗后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37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确定阳性切缘在不同的病理及CT影像证实的化疗反应下对OS的影响。结果378例患者中,52例(14%)为R1切除(无瘤切缘<1mm)。R0切除(切缘≥1mm)及R1切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5%及26%(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1切除(P=0.03)及化疗病理缓解不显著(P=0.002)均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比阴性与阳性切缘,患者在影像学化疗缓解较佳的情况下(5年OS率:62%vs.11%,P=0.007),阴性切缘生存获益较化疗缓解优异的患者更显著(3年OS率:92%vs.88%,P=0.917)。同样,在获得较少病理缓解的患者中(5年OS率:46%vs.0%;P=0.002)较获得明显病理缓解的患者获益更显著(5年OS率:63%vs.67%,P=0.587)。结论在当今化疗效果显著进步的情况下,阴性切缘仍为患者生存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并应视为手术治疗的首要目标。此外,切缘阳性对预后的影响在化疗缓解较佳的患者人群中最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结肠癌肝转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1例,给予FOLFIRI化疗方案;研究组51例,给予FOLFOX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记录典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未有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4例、稳定20例,其临床有效率为86.2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0例、12例、22李及66.67%,(P<0.05)。研究组患者中,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57%,(P<0.05);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结论FOLFOX化疗方案应用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治疗中,临床疗效更好,但是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严重,耐受性差或骨髓储备功能欠佳者可酌情选用FOLFIRI化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对结肠癌肺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18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取对数生长期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分别接种于小鼠右侧背部(2×105/只)和脾(1×105/只),肿瘤细胞通过脾静脉血行转移至肝,构建CT26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HSV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9只;oHSV2组采用100 μl oHSV2(感染复数为1)进行皮下瘤内多点注射,PBS组采用100 μl PBS进行皮下瘤内多点注射;隔1 d注射1次,共6次;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小鼠存活情况,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荷瘤后第20天处死两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分离其脾淋巴细胞。摸索结肠癌肺转移瘤CT26细胞株最佳接种数量和最适观察时间点;选择9只正常的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4×107/只)和CT26细胞(2×105/只),阴性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相同周龄正常小鼠的脾淋巴细胞(4×107/只)和CT26细胞(2×10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只注射CT26细胞(2×105/只);荷瘤后第10天全部处死3组小鼠,观察肺转移瘤的生长,小鼠存活情况,观察小鼠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oHSV2组9只小鼠中7只未发现肝转移灶,2只出现1~2个长径<2 mm肝转移灶;PBS组9只小鼠均出现多发性肝转移灶,肿瘤长径1~10 mm。oHSV2组小鼠总生存优于PBS组小鼠(P<0.001)。结肠癌肺转移瘤小鼠模型中,小鼠尾静脉接种肿瘤细胞的最佳细胞数量为2×105/只,最佳观察时间点为尾静脉注射后第10天;荷瘤24 d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全部死亡,实验组小鼠在第60天仍全部存活,3组间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脏组织未见明确肿瘤细胞,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肺脏组织有广泛弥漫的肿瘤细胞。结论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能够有效抑制CT26小鼠结肠癌肺转移瘤的生长。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半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肝脏转移灶分布情况及其门静脉(PV)系统三维结构进行回归分析,获取一种可通过PV三维结构影像预测左半结肠癌患者肝脏转移灶分布情况的策略。方法收集2015—2020年间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且明确诊断为左半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资料,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90例。应用3D Slicer4.11对患者上腹部增强CT检查影像资料的DICOM文件进行肝脏PV系统的三维重建,获得PV系统的解剖结构。根据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建模组65例,验证组25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建模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测PV解剖结构与左半结肠癌肝转移灶分布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对左半结肠癌肝转移灶分布趋势的诊断能力。应用25例验证组验证该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90例患者中男61例、女29例。通过PV期增强CT三维重建共得到7种PV系统结构分型,其中PV主干在肝门处分出PV左支和PV右支,并且在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即A1B3分型占比最高60%(54/90)。结论PV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单纯使用IMV与SMV夹角、PV左右支夹角、PV右前支右后支夹角可以对左半结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趋势做出预测。联合IMV与SMV夹角、PV左右支夹角以及联合SMV夹角、PV左右支夹角、PV右前支右后支夹角对左半结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进行预测也有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挖掘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模块和分子靶点,并验证其对临床预后及结肠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GEO数据库结肠癌肝转移测序样本,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技术筛选转移相关基因模块。利用MCODE软件进一步挖掘结肠癌肝转移相关核心子模块并分析其功能。基于TCGA数据库,进行子模块基因对结肠癌预后影响的大临床样本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子模块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WGCNA分析筛选出5个基因模块,其中模块1与结肠癌肝转移关系密切。模块1共包含4个核心子模块,主要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节、表观遗传学调控、mRNA的剪接调节等功能。大临床样本验证发现子模块4中的FOXC1基因与结肠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敲减FOXC1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后,HCT116的迁移能力(t=3.123,P=0.035)和侵袭能力(t=2.936,P=0.043)受到显著抑制。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子模块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转移作用,子模块基因FOXC1与结肠癌患者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并具有促结肠癌转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肠癌肝转移(CLM)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术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肝部分切除的106例CL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42例;年龄33~70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原发灶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左半结肠癌组(56例)和右半结肠癌组(50例),观察两组临床病理学差异和生存预后,分析CLM预后因素。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左、右半结肠癌组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20、29例,右半结肠癌组淋巴分期更晚(χ2=5.278,P<0.05)。左、右半结肠癌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5、44个月,右半结肠癌组预后更差(χ2=4.376,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EA、原发灶位置、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时间间隔、转移瘤数目、再复发后治疗反应为CLM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χ2=3.941,6.194,4.376,4.355,7.106,6.550,7.25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200 μg/L、再复发后治疗非完全缓解是影响CLM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48,2.265;P<0.05)。结论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的CLM患者预后更差,CEA水平和再复发治疗反应是影响其远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简介:目的观察扶正抑癌方抗大肠癌肝转移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防治组、联合组,以5×106个/ml浓度的LoVo细胞悬液0.2ml接种于裸鼠脾脏,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后4组分别予扶正抑癌方治疗、5-Fu治疗、扶正抑癌方防治、扶正抑癌方+5-Fu治疗,分别从移植瘤和转移瘤的重量、形态学以及血清癌胚抗原浓度来观察扶正抑癌方的疗效.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防治组、联合组、化疗组脾脏接种瘤、肝脏转移瘤重量均减轻(P<0.05),其中联合组低于化疗组(P<0.05);而且联合组、化疗组CE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扶正抑癌方联合5-Fu可以降低模型动物的肝转移发生率,抑制脾脏接种瘤、肝脏转移瘤的生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laudin-7基因敲除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的致癌作用及其前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laudin-7基因敲除及基因重组质粒pcDNA6-Claudin-7基因敲除转染的HT29结肠癌细胞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2组,即Claudin-7敲除组和对照组。制模60天后比较两组间转移瘤形成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肝转移组织的Claudin-7表达程度。结果Claudin-7敲除组肝质量、肝转移评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血性腹水成率、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的组织病理学检测中,发现Claudin-7表达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表证实,Claudin-7敲除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laudin-7基因敲除可促进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况且Claudin-7表达可作为肿瘤转移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