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许都曹魏文化是河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古韵汉风的曹魏建筑、文韬武略的三国人物形象、黍禾飘香的民间饮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许都曹魏文化的地域特征,视觉设计介入许都曹魏文化的地域资源整合。一方面探究许都曹魏文化与当代许昌人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创设计,加强设计与地方居民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探求城市文化建设与旅游产品文创设计、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相结合的途径,从而带动许都曹魏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创新。

  • 标签: 许都曹魏文化 地域文化 活化设计
  • 简介:在海南话中,'老爸'一般是指上了年纪的中老年男性,'老爸',顾名思义是上了年纪的'老爸'喝的,是指一种风靡全岛的平民佳饮。一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小吃,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穿着'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1),聊着天,构成了海南特别是海口最常见的市井画面,折射出了海南独特的地方文化——老爸茶文化。可以说,一壶老爸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海南社会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老爸'的'社会生活'与'象征生活'的考察,来探寻'老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探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与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以下简称'双创')的双重背景下,作为海南市井文化代表的'老爸'该何去何从。

  • 标签: 饮食文化 老爸茶 市井文化 文化认同
  • 简介: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别人的茶馆。有人问,我正阔论。她来了,悄然落座,安静地听。我突然有些羞涩。她说了什么,我听不见,眼睛却挪不开。无懈可击的行止,优雅,端严,落落大方。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有时我固执地认为,熬也是解读青海的密码。几百年中,熬浸透了整个青海大地,平川谷地、深山低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熬的影子。民族的发展史、民族的交流史、民族的交通史,甚至整个青海的近代史都与熬有关。善舞的藏族、好客的回族、英俊的撒拉族、忠厚的土族们都与熬相伴一生,熬的味道深深渗进各民族的骨头里。

  • 标签: 创作 各民族 青海 发展史 交流史
  • 简介:太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大多与晋商文化息息相关,后太谷诸多文化要素均围绕着晋商文化组成了文化有机体,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文化生态区域。以太谷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地方文化,承载它的载体是太谷的古城,是大宅院、古民居,是那些林立于乡间的寺庙建筑,丰富的文化与建筑空间相融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由于操作上的需要,将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生态人为地加以切割,分段、分区、分对象地施以"保护",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化和碎片化,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 标签: 太谷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晋商
  • 简介: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的问题”,即不但丧失了自由个性,而且由于片面发展而成为机器附属物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因而导致了失去了社会生活所应该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异化了的分工”。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消灭“异化了的分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综合技术教育”,促进的自由全面发展。综合技术教育的“多元”本质能够促进劳动者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进而恢复其自由个性;它的技术(工艺)内容则能够让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进而为恢复的意义提供社会基础。

  • 标签: 人的问题 分工 综合技术教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

  • 标签: 高校 仪典文化 教育功能
  • 简介:精品力作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优秀作品,能发挥普通文化产品无可比拟的社会功能。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意识地培育精品力作是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在邓小平看来,培育精品力作是一个需要文艺工作者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为出产、多产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应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元素,自觉地从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政府应尊重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培育精品力作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精品力作 文艺工作 文化建设
  • 简介: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标签: 吉狄马加 阿库乌雾 毕摩教 祖灵观
  • 简介: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素。在调研中发现诺克特药业公司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涉及公正平等、分级管理、程序正义、员工素质、员工归属感、长远发展战略等方面。针对于此,应当加强以下措施,即制度管理而不是以人情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严格用人制度并引进、起用高水平人才,大力提高员工(包括管理者)素质,鼓励创新支撑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关系,建立认可度高、健全完善的'一主多元,三级管控'的文化体系。

  • 标签: 企业文化 诺克特药业公司 核心价值
  • 简介:赣古桥颇多,承载许多古文化,古桥重建或修缮一般是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重点是营造法式。通过对唐代遗存铅山澄波桥桥基、桥墩数据按唐尺和清尺换算,可知该桥的设计运用了“压白尺”文化,也进而证明了江西铅山湖坊镇在唐代就开始使用“压白尺”文化

  • 标签: 压白尺 澄波桥 文化保护 桥基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尪公信仰在台湾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地域性和宗族性上的发展脉络,并对台北木栅忠顺庙的祭祀活动进行概述,以及探讨地方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记忆传承。尪公是先民在台北地区屯垦时最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早期台北地区的屯垦移民多数以务农为主,因此每当农作物受到虫害造成大量损失,先民无计可施时,便会举办尪公绕境仪式来驱除虫害。除驱除虫害外,尪公也是一位武神,早期先民与原住民作战都会先祭拜尪公,祈求带来胜利。本研究通过考察台北木栅忠顺庙后发现,尪公信仰在台北地区有地方传统文化上的记忆,但随着台北的都市化、居住群体改变,以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形态后,让原本具有驱逐虫害功能的神祇信仰文化逐渐消失殆尽于台北地区。对此笔者尝试探讨具传统与地方特色的尪公信仰文化如何延续地方共同宗教的信仰及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

  • 标签: 台湾民间信仰 木栅忠顺庙 尪公信仰 双忠信仰
  • 简介: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

  • 标签: 教育论 理论与实践 文化 哲学 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 简介: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的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的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的功能。

  • 标签: 民族传统文化 建筑表达 伦理叙事 教化
  • 简介:本文中国的神学函授教育发展为线索,回顾神学函授教育的历史。从函授科的创办到停办再到开办,几经波折的神学函授教育,依托神学院来开展办学,这使神学函授教育和神学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的神学函授教育成为一种办学和培养的方式,使神学教育达到更大范围的推动;近代的神学函授教育,为中国神学教育和神学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回顾从神学函授教育开办以来的时间、相关的人员、课程的安排等信息,从函授教育的历史脉络来看神学函授教育,思考神学函授教育的发展途径。1989年为一个时间点,进行中国神学函授教育的前后叙述。因为,1989年是中国神学函授教育新开启的一年,'正规'神学函授教育正式文件的形式,报请国家来审批,经过各方的努力和筹备,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函授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通过对神学函授教育的历史脉络把握,可以带来我们今天对神学函授教育的思考和对未来神学函授教育的憧憬。

  • 标签: 神学函授教育 函授科 金陵协和神学院
  • 简介:"边疆"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象征的概念。边疆社会文化则是中国边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是美国边疆学派,还是早期中国边政学派,抑或是后来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关于边疆社会的研究,都表明边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民族、族群文化互相交往、渗透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也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的面向,即文化杂糅(culturalhybridity)。以往表现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片更多地关注单一民族文化类型,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一面。本文民族志影片《游走的呗玛》为例,提出边疆社会文化的影像呈现和表述都不应忽视边疆社会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即文化的复合性、杂糅性以及文化的链接(articulation)。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关系到在摄制边疆社会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片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文化杂糅 边疆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 民族志影片
  • 简介:2018年7月3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与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届高层论坛在南京顺利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近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层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功
  • 简介:《杨弼臣阿衡纪念碑》,1917年由“镇江回教同人公立”。据其后人回忆,纪念碑采用地产青石雕琢而成,阴刻,厚重而精致。碑文由近代民族教育先驱童琮撰写,上海著名书画家金吉石书丹,碑文手稿原件一直由杨弼臣阿訇之子杨德培保存。20世纪90年代,杨德培阿訇的后人举意把德培阿訇的部分书法作品连同这幅珍贵手稿捐赠给上海市伊协,作为永久纪念和保存。

  • 标签: 纪念碑 镇江 20世纪90年代 氏族 回族 考释
  • 简介:家庭伦理指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人格塑造和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中亚东干来源于分"三波"由中国境内迁居中亚的回族,(1)目前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16万

  • 标签: 东干人 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