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仁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仁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仁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仁为用、仁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仁论之中。仁非全德,仁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语言问题和“实在”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把“实在”讲清楚必须运用到语言工具。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研究中,在远离经验的微观世界中要指称量子场的基本实体需要用到其他领域的帮助。理论预设可以作为指称理论的辅助理论运用于量子场论研究中,预设不同概念框架需要的指称理论是不同的,最终指称的基本实体也是不同的。在量子场论中,我们可以预设“特征”这一概念得到了“场量子”这样的基本实体,然后用指称的描述理论指称它;我们可以预设“此性”和“可能性”的概念得到了“定域场”这一基本实体,然后通过直接指称理论指称量子场中的定域场。

  • 标签: 直接指称理论 量子 场论 语义分析 概念框架 “可能性”
  • 简介:<正>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当代国际社会和中国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直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致力于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在我们看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应该包含"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互动的环节。所谓"请进来",就是对外开放,就是通过翻译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著作、参加国外学术会议、交流访谈等形式,了解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成就,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者 学术交流 中国发展问题 当代国际社会 学术会议 国外马克思主义
  • 简介:古典命题逻辑的函数完备性定理是说,每一个真值函数都可以用古典命题逻辑中标准的逻辑常项来定义。由此,我们可以说古典命题逻辑就是真值函数的逻辑。但是,对于作为现代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阶逻辑,我们却没有类似的结果。塔斯基在1966年为逻辑概念提出了一条标准,即“塔斯基论题”。塔斯基论题的精神来自于19世纪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关于几何的“厄兰根规划”,这个规划对几何理论提供了一个系统划分。在塔斯基论题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为一阶逻辑的函数完备性提出一个初步的研究结果。

  • 标签: 塔尔斯基 论题 命题逻辑 真值函数 一阶逻辑 逻辑常项
  • 简介:采用眼动方法,在图一图干扰范式中探讨了干扰图的频率和语义类型对语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语义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与目标图语义一致的干扰图获得的注视时间长于与目标图语义不一致的十扰图,证实了语义干扰效应的存在,与Dell的交互激活模型相吻合。(2)干扰图命名的词汇频率主效应不显著,未发现显著的频率效应,对词汇选择竞争假设提出质疑。

  • 标签: 图-图干扰范式 语义一致性 词频 眼动方法
  • 简介:博纳的绘画作品观照了时代和风格的演变,将许多复杂的思辨静静诉诸于笔端。色彩成为他精心选择的语言。他设色零碎、反复涂抹,效果却光怪陆离,把色彩的和谐性、对比性、音乐性、神秘性发挥到极致,由此构成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

  • 标签: 博纳尔 色彩 世界 静观 绘画作品 和谐性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的内涵和翻译问题,尤其是它与黑格逻辑学的本质论的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对“同一”、“差别”和“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的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的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是如何借助映现的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加以批判的。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采用重复启动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语义透明度和词素构词频率对动词多词素词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语义透明度影响多词素动词的识别,识别高语义透明度的动词快于识别低语义透明度的动词。(2)词素的构词频率影响低语义透明度动词的识别,不影响高语义透明度动词的识别。对低语义透明动词,词素的构词频率低的动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词素的构词频率高的动词。研究结果支持汉语多词素词的多层次双系统选择加工模型。

  • 标签: 动词多词素词 语义透明度 构词频率 多层次双系统选择加工模型
  • 简介:黑格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在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流行于伦理学时,黑将可普遍化规定为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与逻辑的角度重新解释和论证了可普遍化原则,恢复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伦理学奠定了客观基础。然而,黑的可普遍化原则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德现实。

  • 标签: 道德判断 可普遍化 黑尔
  • 简介:"自我"作为一个反身代词指的是每个独立的人类个体。现代自我具有什么特性?怎样理解现代自我?是当代哲学家、思想家讨论自我的一个基本方面。麦金太对现代自我的观点,是通过他对现代自我的批评中体现出来的。麦金太的这一批评,在其重要著作《德性之后》中有着集中的表述。一情感主义的自我麦金太是一个伦理史学家,他对现代自我的批评是从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野为出发点的。

  • 标签: 现代社会 麦金太尔 批评 自我观 反身代词 情感主义
  • 简介:的美德学说有其实质内涵,又有其政治意蕴。前者是说,美德与智力、审美一样,都是我们运用和发展自己的高级官能而获得的,所以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同时,美德又有伦理维度,即是一种能关注社会利益,具备公众情感的道德品质;后者是说,美德既然是获得幸福的基础,所以培育和促进人们的智力和美德就是优良政治的最主要任务。

  • 标签: 密尔 美德 政治意蕴
  • 简介:在福柯看来,康德真正天才的地方在于,他通过将有限性奠基于先验的层次而翻转了先前在有限性中所包含的否定性的意义。但福柯却将先验主体置于生活、语言和劳动这一经验背景中。跟福柯一样,海德格也将康德通过转移到先验层面来克服经验有限性的尝试看作是康德之批判的(失败的)核心。他们都认为,康德在《人类学》中将对人的有限性问题的三个批判性考察重新置于中心,这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失败的原因何在这一点上却大相径庭:福柯认为基于人的解决办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海德格则认为是康德在人的此在面前的退缩。于是他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补救策略:或者寻找一个对先验有限性进行重新诠释并使其相对化的非人类学方式,同时保留其基础性的视角,这是作为历史先验性研究的考古学的目标;抑或重新定义人的有限性自身,从而避免那种困扰着后康德哲学的经验一先验的混乱,并因而提出一种对生存的全新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有限性?福柯认为,康德的人类学的有限性是一种经验性的限制,但是也可以放到先验的立场上来了解,但这就与起源概念相矛盾,导致先验的有限性反过来取决于人的种种经验的限制。这就是理性的“盲点”,它能够使认知成为可能,但是无法从本质上被认识。关于起源的人类学悖论就是由于人自身的矛盾:起源只能通过经验时间来发生,但是时间自身的存在又必须被归因于先验主体。生命、语言和劳动不只是知识的对象,它们在人的先验有限性这一基础性的背景下被如此这般地给予,哥白尼式的逻辑被人类学转向所击败。是否可以认为福柯对海德格是一个暗示,即基础存在论能够在有限性分解之外提供给我们一个选择?通过基础存在论克服胡塞尔的先验现�

  • 标签: 福柯 海德格尔 康德 先验的有限性 哥白尼转向 人类学悖论
  • 简介:6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涌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慎、李鹏程、周晓亮、杨深、尚杰、王齐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发言。丹麦文化中心麦瑟施密特(ErieMesserschmidt)先生,“文集”主要译者之一、丹麦籍华人京不特先生也先后发言。

  • 标签: 克尔凯郭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座谈会 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书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道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简介:马丁·海德格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的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的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敏感而富有判断力的关注。然而,常被忽视的是,海德格对教学问题上的一种不可教的教义的根本的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的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思想的根基。笔者将论证,海德格的成问题的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与奥维德式的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的爱欲取向的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的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一系列相关于能动性和真理的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所贡献的那种转化的实践可行性和可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最后,笔者探究了《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的结果,揭示了海德格对现代性和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的在世存在本身的挑战的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虽然麦金太被视为当代社群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但他本人却极力否认自己是社群主义者。这种否认源于他与其他社群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为了标示这种区别,我们不妨把麦金太的政治哲学称为“小社群主义”。这种“小社群主义”建立在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而小共同体(邻里、村镇或农场)区别于大共同体(现代的都市和国家);这种小共同体既是实践共同体,也是道德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

  • 标签: 社群主义 麦金太尔 实践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 政治哲学
  • 简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少追问何谓时间及其存在方式,对于与人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的关系来说,时间只是一个衡量人的历史延续的工具。但究竟什么是本真的时间?考察它的维度应是什么?它归属谁以及以何种方式归属?这是海德格沉思“时间”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

  • 标签: 生活意义 海德格尔 时间观 四维 存在方式 “时间”
  • 简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马赫的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的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正是在柏林浪漫派的深刻影响下,施莱马赫完成了早期的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的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的相遇是初次的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以下简称弗·施莱格)的亲密交往则是施莱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的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的柏林浪漫派精神的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的发表则标志着施莱马赫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大蜕变。

  • 标签: 浪漫主义 施莱尔马赫 柏林浪漫派 弗·施莱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