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习判断是元认知监测一种重要形式,指个体对已经学过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预见性判断.练习伴随低估效应(underconfidencewithpractice,UWPeffect)是学习判断中一个重要现象,指学习判断随着练习次数增加出现低估倾向.本研究利用重复学习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UWP效应产生机制,检验提取流畅性假说和记忆去偏差假说.实验一证实了UWP效应稳定性,但实验结果并不支持提取流畅性假说.实验二通过选取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作为实验材料,证实编码流畅性与提取流畅性共同作用导致了UWP效应,并支持记忆去偏差假说对UWP效应产生机制解释.

  • 标签: 学习判断 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提取流畅性
  • 简介:采用两个实验设计,在确保负相容效应(NCE)产生主要来自反应抑制贡献实验范式基础上加入引发显性注意转移目标刺激,探讨了注意转移在负相容效应产生作用。具体来说,实验一在经典NCE范式中加入中性目标刺激,并操纵启动与目标的关系。发现,不相容条件下反应时最短,无关条件次之,相容条件下最长。证明在该范式中反应抑制在NCE产生中占主导地位。实验二则在实验一范式基础上,加入左、中、右呈现加号目标刺激。发现,两种目标类型反应时结果模式均与实验一相似。结果表明,注意转移并非如Cole和Kuhn(2010)提出能够独立引发NCE,它只是伴随NCE抑制加工过程而出现,且其加工模式与抑制加工模式类似。

  • 标签: 负相容效应 注意转移 反应抑制
  • 简介: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问题是对古建筑遗产保护。浙江金义都市新区中大多是历史悠久古镇,有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古建筑。金义都市新区在对古建筑保护中应注重对建筑功能尤其是建筑结构保护与加固,力争尽量多地保存历史信息和建筑原貌。对于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应采取有力措施。

  • 标签: 金义都市新区 古建筑 开发保护 建议
  • 简介:毛泽东时期,我国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自觉贯彻群众路线、注重政策系统性和配套性、善于领导,是毛泽东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政策成功主要原因。毛泽东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政策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仍然存在村医缺乏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医疗卫生政策 赤脚医生
  • 简介:本案例求助者,夏雨,女,22岁,大学专科一年级学生,近一个月来感觉见到陌生人浑身紧绷,内心紧张,不敢到陌生人群中,经过收集资料,精神检查,发现求助者思维清晰,逻辑清楚,运用SCL-90测查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确立咨询目标。根据咨询目标采用空椅子技术和系统脱敏方法经过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历史情绪债务得以消除,恐惧人群心理得以缓解,达到预期咨询目标。

  • 标签: 一般心理问题 空椅子技术 系统脱敏方法
  • 简介:狗主人经常会感受到,狗狗和人类一样容易嫉妒。近日美国加州大学一名心理学家就对一只名为罗斯科小狗进行了研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哈里斯表示,如果你抚摸另一只狗,罗斯科就会产生某种特别表现。哈里斯博士认为,这种表现是嫉妒一种形式,尽管这种形式不像人类嫉妒形式那么复杂、扭曲。

  • 标签: 嫉妒心理 牧羊犬 美国加州大学 激发 反应 忽略
  • 简介:近年来美学研究,时有新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思潮与学派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重思与重构中。

  • 标签: 美学研究 国内 日常生活化 环境美学 身体美学 传统思想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本性是直面问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勇气。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受日本大正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大正中期社会思潮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间久雄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众艺术论",并强调艺术家创作对象,要将重点放在人数最多下层阶级和最底层工人阶级身上,要创作能够为工人阶级所接受,并能起到教化作用民众艺术。针对该主张,大杉荣提出了民众艺术要来自民众、为了民众、为民众所有的艺术理论,并强调其斗争精神。加藤一夫在赞同大杉荣主张基础上,提出民众艺术是觉醒民众新思想和真实感情具体表现,并且要具有为了自己思想、感情、生活而奋斗战斗性。通过民众艺术论争,在大正时期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萌芽,并对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诞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民众艺术 社会问题 艺术问题 本间久雄 大杉荣
  • 简介:詹姆逊对于叙事范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他研究证实,叙事范式并不仅仅是作家为了达到特殊审美效果做出选择和组合,其内还含有特定意识形态意图。詹姆逊通过对吉辛小说和康拉德小说叙事范式分析,分别揭示了其潜含意识形态内含和功能。詹姆逊关于叙事范式意识形态论析包含着丰富启示和过人洞见,但也存在重要问题。首先是他对叙事范式构成缺乏形式化概括,使用得比较随意;其次是他所使用主符码"意识形态"合适性存在问题。本文建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其它其更合适资源,用"社会意识结构"作为主符码替换"意识形态",将后者作为前者框架之下一个概念使用,以充分保留后者洞见并避免其问题

  • 标签: 詹姆逊 叙事范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结构 洞见 问题
  • 简介: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关系;以道义性“气”作为从知到行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若将价值定义为对象存在、作用及它们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它不应当包括负价值,二是人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且由于人精神需要与欲望、意志内在联通,因此需要不仅包括客观方面,也包括主观方面。价值间差异与矛盾常常由主体差异引起,因此研究人个体、群体、类这三重属性之间关系对于把握价值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价值 负价值 需要 人的三重属性
  • 简介: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态度。

  • 标签: 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 简介:“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是常常被讨论到重要概念,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原始意义皆值得梳理和关注。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和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转化。

  • 标签: 形而上学 情态动词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逻辑学 古代文献
  • 简介:“存在”和“应该”如何统一是西方伦理学一个重要问题,此问题所引发困境在中国哲学语境中亦存在。在《易传》中,道德上“应该”常常以自然中实存(尤其是“天”)为依据。这种模式使《易传》德性论陷入了“自然主义”伦理学困境,但道德命题并不是纯然分析命题,道德实践也不是简单逻辑演绎。不同于西方是,古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综合进了深刻忧患意识和道德自觉。这使其在道德起源论形式上更加丰富、更具人文色彩。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契入,使《易传》德性论模式反而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他律主义或自然主义独特内涵。

  • 标签: 《易传》 德性论 自然主义的谬误 道德综合命题
  • 简介: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线索、视野而展开。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中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感通之理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中感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随着梵本《唯识三十颂》被法国人列维(SylvainLevi)于尼泊尔发现以来,对古代译经大师如真谛、玄奘等汉译唯识学典籍可靠性和权威性怀疑.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引领这场论诤固然是一些欧洲学者.接着是二战之后日本学者。而国内一些学者加入到这场辩论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通过对梵、藏、

  • 标签: 《唯识三十颂》 翻译问题 日本学者 30年代 80年代 法国人
  • 简介:用团体实验考察大学生在生活与科学两个领域中问题发现过程思维特点。62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从问题数量、思维产品、思维层次、思维开放性和思维品质等维度对问题评分。结果显示:(1)不同年级与性别大学生发现问题整体思维水平相当,男生在思维层次与精致性上占优,态度对问题发现有影响;(2)问题思维评分领域差异显著;(3)依据问题发现思维差异可将大学生分为能力强与弱两个类别;(4)大学生发现大部分问题涉及中等偏下思维水平。

  • 标签: 问题发现 思维特点 大学生 团体实验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体现是主客之间“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时间观”,对“时间”讨论呈现出不同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