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康德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分配正义为根本内容。他的"人应从自然状态走入法权状态"的理论,突出了分配正义,并将其作为持有的正义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他的以权力的分配为中心、以人民对人民的义务为特征的正义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的理论以及新教小宗派思想加以吸收融合后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标签: 自然状态 法权状态 分配正义
  • 简介:完善的分配正义应该是充分的分配正义,它包含了以经济标准来进行分配的经济的分配正义和以社会标准来进行分配的社会的分配正义。充分的分配正义包含的两种分配标准及其相应的两种分配正义之间存在着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内在冲突,这种内在冲突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完善的分配正义只能是把“做蛋糕”和“分蛋糕”有机结合起来的充分的分配正义,也给充分的分配正义的实现设置了巨大的困难。我们认为,把伦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采用一种建立在“历史原则”之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的方式应该是实现充分的分配正义的有效路径。

  • 标签: 经济的分配正义 社会的分配正义 充分的分配正义 实现
  • 简介: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从观念层面对社会正义进行理论研究对扎实推进社会公正、界定政府职责有极强的价值意义。自由主义正义观从自我所有权出发,将绝对财产权、自由交换描绘为社会公正的理想图景,进而推崇最小化政府角色定位,而平等主义正义观则反对固化自由任意的交换结果,强调人的平等发展图景,寄望于发挥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促进人的公平发展等职能。在二者的理论辩难中,自我所有权是争论的基础和核心议题。从税收的自愿性维度出发,强调结果平等的正义性和政府超越"守夜人"的积极性定位,不仅能从平等主义正义观中推导出,而且能够从自由主义的自我所有权观念推导而来。

  • 标签: 社会正义 自我所有权 财产权 政府功能
  • 简介:分配正义的旨趣是在社会成员的相互交往中,建立一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合理配置机制,以实现公平和公正的经济秩序,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实现程序上来看,分配正义主要包括"事前"和"事后"两个维度: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人对资源的使用机会是平等的;在经济活动之后,每个人分享的收益和承担的责任是公平的。然而,现代经济已被金融所统摄,金融颠覆了分配领域中的"责、权、利"配置原则,使分配正义面临新的困境。金融在资源配置上存在"马太效应",难以保证经济活动之初的平等;在经济活动之后,来自金融领域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成本的社会共担,存在收益与责任分担的不公平。

  • 标签: 金融化 分配正义 经济哲学追问
  • 简介: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宝库,但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类借助于"环境正义"这一伦理概念将其追求分配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环境领域,并在追求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的名义下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 标签: 分配正义 自然资源 代内环境正义 代际环境正义
  • 简介:朱春晖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把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比较正确地阐释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工人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但是,他追求带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的共同富裕模式。其根源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理解不全面;受战争年代的平均主义经验的影响;片面追求结果平等的理想;其知识结构不合理。

  • 标签: 分配正义理论 马克思 毛泽东 共同富裕模式 创新 承传
  • 简介: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如何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能不损代际公正,美国学者Lamm、Daniels、Callahan和Churchill分别提出了功利主义、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出自同情的正义这四种分配正义观。这四种分配正义观各有其理论得失,它们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应秉持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立场、保持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协同、诉诸相关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个人的道德理性。

  • 标签: 美国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卫生资源 分配正义
  • 简介:卢梭的契约正义观与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在形式上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正义观的价值内核、论证方式及其实现途径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从卢梭的契约正义观到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的嬗变代表了西方正义论从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变,把握这一转变的趋向及其内在精神实质,对于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 卢梭 罗尔斯 契约正义观 比较
  • 简介: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 标签: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 简介:历史读下来,发现王朝离我们不远。"正义"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易经·坤卦·文言》里。《坤卦》讲"直方大",什么是方?什么是大?《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但是,中国古代讲得多的是一个单独的"义"字,义其实就是正义,难道还有非正义的"义"吗?中华文化一个核心观念是义。什么是义?《中庸》说:"义者,宜也。"《墨子·天志》讲:"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这里,义就是正。

  • 标签: “正义” “公平” 《文言》 核心观念 中华文化 《中庸》
  • 简介:<正>英国政治哲学家威廉·葛德文(WilliamGodwin,1756——1836年)著《政治正义论》,全名为《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读书共三卷八篇,约54万字。于1793年、1796年、1798年先后出版过三版,对当时英国激进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代表了从启蒙思想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过渡阶段。葛德文认为,实现政治正义的前提是人类生而平等,人的天赋才能和知识有差别,但在彼此关系

  • 标签: 政治正义 葛德文 道德 幸福 平等权利 快乐
  • 简介:谈到作为德性的正义,我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即使我们所设想的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某些(根本的)关涉,但罗尔斯和其他一些人则直接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第一德性",因而"作为德性的正义"是适用于个人还是适用于社会,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本文将反思和探讨这种歧义性(ambiguity),尽管本文主要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正义

  • 标签: 社会正义 德性 个人品质 个人正义 社会制度 罗尔斯
  • 简介: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 标签: 生态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全球化
  • 简介:谷继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全书295页,属“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之一种。作者认为,孔颖达《周易正义》乃是易学史上继郑康成与王辅嗣《周易》注疏之后不可忽视的一本重要著作。孔颖达“宗主辅嗣,博取康成”而成《周易正义》,上推天道,下明人事,可谓“有功于先圣,先驱于程朱”,在汉魏易学与宋明易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 标签: 《周易正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介 易学史 中国思想 《周易》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是理论界充分探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年代,而希伯来大学学者马格利特《正派社会》的发表及"不羞辱"理论的提出,却给人们探讨正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当下看来,"不羞辱"的确应该引起重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何种正义不羞辱。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马格利特的正义论进行探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标签: 正义 马克思 马格利特 不羞辱
  • 简介: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的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的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的表达.

  • 标签: 战争伦理 正义 权利 行为 责任
  • 简介:在政治哲学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正义作为证成理想政治体的存在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统摄着平等、自由、民主等其他政治范畴的价值导向,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政治正义的价值导向是对平等和自由两大基本价值原则的道德诉求,也是对当代政治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和回应。同时,政治正义作为最高价值理念,也在以其价值导向和功用丰富着当代政治文明的内涵。

  • 标签: 政治正义 道德理想 价值导向 价值功用
  • 简介:《理想国》第1卷提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整体来看,苏格拉底将正义把握为一种圆满的思,因此,他能针对不同的正义表述,提出自己的论证。从人与人的交往来看,正义是个人生活的基础;从城邦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看,正义是城邦和谐的尺度。正义抵达整体的善,又不侵害个体的善。正义的本质性思考为立法提供了根基,并保障了公民城邦生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 标签: 正义 建构 本质 圆满的思 尺度
  • 简介: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一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一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一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经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重要范畴,可以被具体化为分配正义与交换正义。理解经济正义的科学内涵必须根植于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立足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性。通过观察经济正义概念的历史兴衰,能够确定决定其产生、形成、繁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发生的经济变革。因为经济正义概念始终代表了传统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对市场价值追求的批判,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正义概念之间是无法共存的。而经济正义概念之所以在20世纪出现了'复兴'的迹象,是由于它的基础、对象与内容被资本主义逻辑侵蚀而泛化了。面向未来,经济正义概念的衰败似乎不可避免,它要么将不再是民主国家的优先性价值,要么将会被某个人类自我实现的新概念取代。

  • 标签: 经济正义 分配正义 交换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