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负面思想情绪就像外界的污染和身体的毒素一样,分割我们的心灵,而心灵的毒素又会不断把有害信息传送到我们的神经,细胞中,毒害我们的身体。

  • 标签: 思想情绪 信息传送 身体 心理压力 心理障碍
  • 简介:《周易·师·彖》中的“”字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字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字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字加以对照。

  • 标签: 周易
  • 简介:贪、嗔、痴,佛教称之为“三”。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三”,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教规教义 作风建设 宗教问题
  • 简介:对《周易·师·彖》“以此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字。王弼注云:“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朱熹曰:“,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

  • 标签: 训诂学家 孔颖达 周易 王弼 朱熹
  • 简介:《周易》可以为解读《恒先》提供重要参照。由此本文提出一些解读《恒先》的新见,如首句应读作“恒先无,有朴……”,“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亡思不天”与《周易》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相得益彰。

  • 标签: 恒先 周易 道家 先秦
  •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 标签: 周易 诗经 郑笺
  • 简介:《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人合天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古人喜取命名,这一现象一些学者曾加以注意,但未作深入研究.本文对采用穷尽式的数理统计,探求出、等16卦为常用卦,其卦彖辞、二五爻辞及等为常用爻,进而推索卦爻取舍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取向与哲理内涵,提出并考察援取名之宋前少宋后多这一现象.

  • 标签: 周易 命名 数理统计 文化透视
  • 简介:郭雍是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属于程门支流.郭雍秉承义理解之风,推崇二程、张载而又自成一家.郭雍反对象数派的衍生大的观点.他认为为圣人明道之书.到了春秋时期,大道不行,卜筮成为主流.为包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人所作.对"道、象、数"的关系,郭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雍还认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是程颐的学生,郭雍作的目的就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传统,阐明圣人之道也.

  • 标签: 郭雍 以《易》明“道” 易学史
  • 简介:<正>(一)《》学源流《》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的萌芽《》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吴帝伏羲,观天象,画八

  • 标签: 学源流 易学 易源
  • 简介:吴世彩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全书20万字,共276页。全书由引语“管理”研究之可能展开,分为六章。第一章《易经》与现代管理:一个“援以为说”的钩深论题。作者肯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叙述了人类历史上管理发展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管理”的出世。

  • 标签: 现代管理 中国文化史 《易经》 《周易》 中华文化 管理发展
  • 简介:阳明后学中的中坚人物“二溪”(王龙溪、罗近溪)论《》是他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以万物一体论《》,体现了《》心学派的共同特点。龙溪》证心,》证良知,承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而来;近溪论《》重生生之道,多得之于程明道。二溪论,体现了泰州、龙溪两大阳明支脉的学术特征。“二溪”与道有关的修养论对文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思想史的影响也同中有异。

  • 标签: 易学 王龙溪 罗近溪
  • 简介:北宋易学史上,司马光、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 标签: 王安石 司马光 扬雄 易学 以《玄》准《易》
  • 简介:《周易》古经展示了符号与文字一体的文本形式。《易传》从象数、义理合一的理路出发,开显出阴阳之道与性命之理相贯通的易学天人之学。秉持象数优位立场的汉一系家,承续《易传》理路诠《》,将《》象数学内涵的诠释与文字背后象数根据的揭示,视为了首务,这在《周易集解》所采诸家对《大有》卦经传的诠释中,就有典型表现。他们基于阴阳消息明象、诠《》,认为象构成了《》的基本世界,万象并非静态已然的存在,而是一直处在生生流转、隐显转化的鲜活敞开状态与历程中,而立足阴阳消息,促成有序和谐通泰的礼乐化的人文理想天下愿景的实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旨归与现实王道归趋。

  • 标签: 《周易》经传 象数优位 象世界 阴阳消息 天下愿景
  • 简介:一群孩子在公园放风筝,其中一个孩子却怎么也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放着、放着,风筝就掉了下来。一个大一点的孩子走过去,对这个孩子说:“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逆着风放,就不会这样了。”果然,这个孩子按照指点,很快就把风筝放飞起来。感悟: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我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 标签: 放风筝 顺风顺水 使人
  • 简介:一、“密云不雨”的天道启事在《周易》中,有两类积蓄,一类为财富的积蓄,一类为才能与道德的积蓄。与积德相比,积财只能算是小的积蓄。所以,阐述积财之道的卦,取名《小蓄》。现代人总结人类社会的生活经验,时常念叨: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积蓄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任何事情都能顺顺利利。

  • 标签: 《易》 随笔 《周易》 生活经验 人类社会 积蓄
  • 简介:侯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20.6万字,228页。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象尽意——无往而不适的意象。这部分对爻象、卦象、数象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阕发了《周易》所蕴含的深邃的象内涵,详细阐述了整个象体系、周易的取象方式,以及象中的简易、变易、不易的特征。

  • 标签: 易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易》 卦象 深邃 变易
  • 简介:“九年形”在魏晋至唐宋年间风行数百年,许多道教内修派别皆有所认同。到明清时,“九年形”的观点杳无踪迹,似乎毫无影响。这是因为“九年形”说与内丹学有着完全不同的人体观念。随着内丹学的大行其道,这一理论渐渐沉没。然而,这两种对立的观念在清末时期武术领域试图实现双方的圆融,并影响到了现代道教内修实践。

  • 标签: 九年易形 九易 内丹 武术 易筋经
  • 简介:《红楼梦》多有用卦、象而行的隐寓。林黛玉情节、细节中反复隐出井卦,妙玉法名隐出兑卦,"槛外人"、"铁槛寺"隐寓坎卦,"大观园"则隐出观卦。

  • 标签: 井卦 兑卦 坎卦 观卦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三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三难”更是如此。尽管研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三”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三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三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