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审美现代性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还很少有学者从中英比较的角度来探讨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当下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2011年4月23日至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上海联合主办的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以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围绕着论坛主题"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展开了深入讨论。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副校长出席并致辞,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主持论坛。
简介:农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后发优势,其发展状况是决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唯物主义史观审视,我国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具有重要性:发展农村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识,也符合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十三五”时期,农村发展面临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要准确定位农村在我国经济拉动中的战略意义:在改变我国消费力不足方面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凸显;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战略地;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的重要依托;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后发驱动力。
简介:以前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主导性文化,以敬天、怀土、追远、亲仁、顺命、勤俭、和乐等聚合性要素,从思想、制度、德行、技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维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以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的对象,也以改命、变通、为学、为政、作工、谋利、出游等离散性要素,参与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以后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反思现代化的力量,其中的敬畏、仁义、惠民、反哺、互补、怀乡、和乐等回向性要素,被用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以马克思主义的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和利用的资源,其中的去界、通同、平等、公业、爱国、和合、大同等统合性要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文化上体现了儒学自身的张力和活力,体现了儒学与西学的互动和交流,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滤透和支持。儒学与农村社会为中国人提供食粮和家园,需要在开放和流变中保持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