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进行24h姿势管理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70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传统的康复技术,对照组则是在常规的基础上接受24h姿势管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两组病人的FMS、FIM 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S、FIM 量表及Barthel指数得分明显都比干预前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进行24h姿势管理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有助于病人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独立性的逐渐提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QualityControl Circle,QCC)在提高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正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运用QCC前,2019年2月-2020年2月为运用QCC后,比较运用QCC前以及运用QCC后SLE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正确率。结果:运用QCC前后SLE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正确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运用QCC可有效提高SLE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正确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采用24h内进流质饮食干预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范围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将常规护理干预实施于对照组患者中,流质饮食干预实施于观察组患者中。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对肠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 不同护理干预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以及首次排便指标对比,为观察组患者耗时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采用24h内进流质饮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区间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以诊断方法差异性分组,40例采取静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比组)、40例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研究组),比较诊断准确性。结果:研究组ST-T改变阳性率87.50%较对比组65.00%更高(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科学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因此,当高血压患者出现胸痛、心慌等相关症状时,建议及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便于尽早发现患者是否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作为推荐诊断方法,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及对24h出血量影响。方法:以2019年3月~2021年7月期间于本院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者75例为研究对象,行随机分组后,对照组(n=37)行缩宫素治疗,实验组(n=38)行缩宫素+米索前列醇治疗。比较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止血治疗指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后2h出血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产后12h、24h出血量、止血起效时间、院内治疗时间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可实现临床快速止血,且可提升患者临床康复质量,规避临床不良预后风险。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应用价值。方法:起搏器植入患者60例为研究资料,采样时间2019.01~2021.07,密封信封抽选分组,比较检测方法,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均对60例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分析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结果: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有明显提升价值,(P<0.05)。结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当中,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检查率明显增高,诊断有效率较好,检查过程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妊高症患者实施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的价值,及对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压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接受治疗的妊高症患者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2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单一的硫酸镁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The low accuracy of equations predicting 24-h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using a single spot urine sample contributed to the mis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 sodium intake levels. 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spot urine sample is limited by a lack of representativity of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possibly due to the circadian rhythm in urinary excre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ircadian rhythm,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in a healthy young adult Chinese population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new approaches.Methods:Eighty-five participants (mean age 32.4 years) completed the 24-h urine collection by successively collecting each of the single-voided specimens within 24 h.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urinary sodium, potassium, and creatinine for each voided specimen were measured. Cosino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the urinary sodium, potassium, and creatinine excretion. The excretion per hour was computed for analyzing the change over time with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a cubic spline model.Results:The metabolism of urinary sodium, potassium, and creatinine showed different patterns of circadian rhythm, although the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showed non-significant parameters in the cosinor model. A significant circadian rhythm of urinary creatinine excretion was observed, while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sodium was less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potassium.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urinary sodium and creatinine excretion showed synchronization to some extent, which had a nocturnal peak and fell to the lowest around noon to afternoon. In contrast, the peak of potassium was observed in the morning and dropped to the lowest point in the evening. The hourly urinary excretion followed a similar circadian rhythm.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urinary sodium, potassium, and creatinine excretion in adults while exploring the estimation model for 24-h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using spot urine.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肌酐校正方法估计健康成人24 h尿碘排出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名唐山市辖内的18 ~ 59周岁健康成人(男女各半)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对象的1 d内随意尿、连续5 d的晨尿和24 h尿,检测尿碘和肌酐浓度。采用肌酐校正公式[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μg/d)=尿碘/肌酐浓度比值(μg/g Cr)× 24 h尿肌酐排出量(g Cr/d)]估计24 h尿碘排出量;对由1 d内随意尿及连续5 d晨尿经肌酐校正得到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进行变异系数研究,并将其与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 d内随意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变异系数范围为8.8% ~ 20.2%,均值为13.1%;连续5 d晨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和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4.7% ~ 17.2%和4.0% ~ 10.4%,均值分别为10.1%和6.4%。在1 d内随意尿的检测中,第1、2、3、4次随意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均值和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连续5 d晨尿的检测中,第1、2、3、4、5天晨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均值分别与同日的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在准确获知每日肌酐排出量的情况下,经肌酐校正方法得到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的24 h尿碘排出量。进一步研究适合中国人的肌酐排出量预测标准将有助于更好地检测对应个体的碘摄入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种类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荟萃分析。搜索有关SGLT2i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搜索的数据库有3个,即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搜索分为3个概念组,第1组包含用于描述SGLT2i的术语,第2组包含与血压相关的术语,第3组包含描述随机对照试验的术语。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12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研究的异质性是否显著,分别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及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分析不同种类SGLT2i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以及日间和夜间血压的影响。进一步对根据可能导致临床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收缩压降低4.36 mmHg(1 mmHg=0.133 kPa),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格列净分别可使其降低4.59、3.74、5.06和3.64 mmHg。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舒张压降低2.20 mmHg,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格列净可分别使其降低2.30、1.22、2.00和2.69 mmHg。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日间收缩压降低5.25 mmHg,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格列净可分别使其降低5.38、4.87、6.00和4.37 mmHg。同时,与安慰剂比较,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日间舒张压降低2.62 mmHg,卡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格列净可分别使其降低2.56、2.47 和2.80 mmHg。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降低3.62 mmHg,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格列净可分别使其降低2.09、2.06、3.92和2.45 mmHg。同时,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舒张压降低1.60 mmHg,卡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格列净可分别使其降低1.51、1.53和2.58 mmHg。结论SGLT2i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内给予降压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记录患者静脉溶栓前血压及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降幅。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化与临床转归的独立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20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25例(60.98%),女性80例(39.02%);年龄(63.30±9.63)岁,转归良好124例(60.49%),转归不良81例(39.51%)。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糖尿病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收缩压、溶栓前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较低,小血管闭塞患者的构成比以及溶栓治疗后24 h内收缩压降幅较大(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较高与静脉溶栓后90 d转归不良独立相关(优势比0.964,95%置信区间0.942~0.987;P=0.002),静脉溶栓后24 h收缩压降幅较大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优势比1.134,95%置信区间1.067~1.206;P<0.001)。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基线血压与转归不良相关,静脉溶栓后24 h内收缩压降幅与转归良好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胎龄及不同性别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所有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出生后住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吉林省内其他转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完成桡动脉采血,根据血常规结果,分析统计不同胎龄及不同性别早产儿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结果随胎龄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P均<0.05);34周≤胎龄<37周的早产儿部分红细胞参数具有性别差异,与男婴相比,女婴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较高(P均<0.05);23周≤胎龄<28周组早产儿红细胞数为2.58×1012~5.45×1012/L,28周≤胎龄<34周组早产儿红细胞数为2.97×1012~5.86×1012/L,34周≤胎龄<37周组中男婴红细胞数为3.38×1012~5.83×1012/L,女婴红细胞数为3.18×1012~5.89×1012/L。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红细胞分布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4.8~20.6%。结论本研究建立了23周≤胎龄<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部分红细胞参数具有差异性。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3H”护理对胫腓骨骨折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8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展开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内固定手术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采取“3H”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d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d、5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活动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 occlusion, LVO)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T)术后24 h血压变异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arl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EN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接受ET治疗的LVO患者。在ET术后最初24 h内每2 h记录一次血压,通过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和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 SV)评估血压变异性。在ET术后24 h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复评0分或较基线评分降低≥4分定义为ENI。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变异性与ENI的联系。结果共纳入接受ET治疗的LVO患者74例,其中39例(52.7%)出现ENI。单变量分析显示,ENI组术后血管再通良好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ENI组(P<0.05),而基线总胆固醇以及ET术后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SBPV)-SD和SBPV-SV均显著低于非ENI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V-SV较高是非ENI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223,95%置信区间1.038~1.440;P=0.016)。结论ET术后SBPV-SV较高与LVO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相关,有望作为ET术后患者血压管理的潜在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诺卡菌病的诊治水平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4例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治与转归。结果24例诺卡菌病患者中,男18例(75.0%),中位年龄为54.5岁。23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其中最多见的为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6.7%(4/24)]。共鉴定出9种诺卡菌属,最常见的为皮疽诺卡菌(7例)。受累部位主要为肺部[70.8%(17/24)]、皮肤软组织[42.0%(10/24)]、颅脑[25.0%(6/24)]和血液系统[17.0%(4/24)],有12例(50.0%)患者受累部位≥2处。2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经病原学检查后确诊。19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包含了复方磺胺甲噁唑,其中2例因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停用。经治疗后19例(79.2%)好转,5例(20.8%)死亡。结论诺卡菌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可累及多个器官,尽早、准确的识别和快速、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改善诺卡菌病患者总体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