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主因双耳廓丘疹2年余,于2011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患儿双耳廓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粟粒大白色丘疹,偶有轻度瘙痒感。此后皮损逐渐增多融合成斑块状。追询病史,患儿无冻疮史及外伤史,无局部用药史,无家族史,但有经常性自行揪扯双耳的嗜好,发病后未诊治。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耳廓内侧及外侧皮肤均可见浸润性淡红色斑块,其上散在分布

  • 标签: 粟丘疹 斑块状 耳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中8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30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达到(85.0%),10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11人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9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11.0%);脑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较高,颈动脉斑块是导致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早期检测颈动脉斑块对预防和控制脑梗塞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易损斑块表面破裂前,磁共振斑块成像能够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②颈动脉斑块磁共振特征可能有助于制订临床治疗策略;③磁共振斑块成像是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易损性能有效地预测高危人群,减低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易损性,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功能学检查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 血管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生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在冠心病预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超声表现分型、IMT、斑块积分及超声病理学分型。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超声表现分型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P<0.01),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于冠心病具有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冠心病诊断技术。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粥样斑块 冠心病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方法把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及对照组(37例)。治疗组每晚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每晚服辛伐他汀20mg,均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压、IMT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显著性降低IMT(p<0.05),但降低血压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且阿托伐他汀疗效优于辛伐他汀。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辛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对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GELightSpeedVCT扫描仪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扫描并在AW4?3工作站上对68例患者共89支病变血管的225枚斑块进行断面重建、测量斑块平均CT值并根据结果将斑块进行分类。由两名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冠状动脉CTA显示病变血管斑块的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DSA显示对应的病变血管及ECT显示异常灌注区所对应供血血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CTA与DSA二者符合率87.1%,Kappa值为0.823,Kappa值>0.75两者一致性较好。冠状动脉CTA与ECT灌注缺损对应的血管二者符合率87.6%,Kappa值0.927,Kappa值>0.75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不仅能够明确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而且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和预防有极其重要意义。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断面重建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50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塞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对照组为16%,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老年人 动脉硬化 颈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把82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和综合性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取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阿托伐他汀钙应用在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临床治疗中,可使动脉斑块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且斑块也可得到有效消退,此外,还可使血管所出现的炎症反应得到一定缓解,从而可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 阿托伐他汀钙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应激事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机制及其药物防治。方法采用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干预组(E组),脂应激组(G组),设立脂非应激对照组(D组),应激非脂对照(H组)。用混合应激法对E、G、H组家兔致应激并监测血清ET-1、hsCRP、IL-6水平。13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染色分析斑块面积比。结果应激后,应激各组(E、G、H组)ET-1、hsCRP及IL-6水平较应激前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非应激对照组(D组),P<0.05。脂应激组斑块面积百分比高于脂非应激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干预组斑块面积百分比低于脂应激组(P<0.05);而与脂非应激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心理应激可致血清ET-1、hsCRP、IL-6水平升高,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内皮细胞损害和功能障碍,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加速加剧;辛伐他汀可能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保护性作用,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延缓或者使其程度减轻。

  • 标签: 应激 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ET-1 hsCRP IL-6 辛伐他汀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3岁,因“间断性头晕1年,晕厥发作2次”于201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间断头晕1年多,自以为是感冒症状,未予以重视。曾出现无任何诱因晕厥2次,伴短暂意识障碍,10min后意识恢复,发作时未跌倒,不伴有肢体障碍、麻木、抽搐、两便失禁情况,无肢体乏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入选在解放军总医院成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于5个月后回院复查的冠心病患者,共纳入3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7±11.37)岁。采用QAngioXA‘7.2分析软件行冠状动脉定量分析,非靶血管的狭窄程度较前加重20%以上定义为斑块进展。发生斑块进展者60例,无进展者240例。患者于两次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脂、尿酸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结果60例斑块进展患者中非靶血管狭窄程度由(24.15±11.89)%加重至(53.75±12.91)%。斑块进展组和无进展组首次造影时总胆红素(11.00±6.67)μmol/L/)8(13.88±5.95)μmol/L,复查造影时总胆固醇(4.29±0.94)mmol/Lvs(3.80±0.86)mmol/L、三酰甘油水平(1_97±1.18)mmol/LUS(1.59±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45±0.62)mmol/L口s(2.09±O.74)mmol/L、高尿酸血症40.0%口s2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总胆红素是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低水平总胆红素是PCI术后非靶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进展 总胆红素 高尿酸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银屑病皮损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ionfactor,MIF)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并比较他克莫司对银屑病皮损中MIF的影响,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染色评分半定量法对50例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皮损标本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对照组)中的MIF的表达量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同时,选取30例对他克莫司治疗有效的银屑病消退期皮损中MIF的表达量与曲安奈德治疗组、安慰剂治疗组各30例及未用药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斑块状银屑病皮损中MI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和曲安奈德药物治疗组MIF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减低(P<0.05),安慰剂组与未用药组的MIF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块状银屑病皮损中MIF的表达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他克莫司可以明显抑制MIF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达到与糖皮质激素相当的治疗效果,他克莫司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MIF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银屑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他克莫司
  • 简介: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宽块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选取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伴血尿酸升高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的14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的情况。结果研究组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Ⅲ级、Ⅳ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尿酸水平也不断升高(P〈0.05)。内中膜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中膜厚度小于110mm的患者(t=11.414,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斑块、狭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尿酸血症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血尿酸的水平能够反映出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缺血性脑卒中 颈部动脉斑块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多普勒超声(DUS)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期)、MEDLINE、CNKI和WANFANGDATA,并手工检索相关中文杂志,查找有关应用DUS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为近十年)。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0.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共664例受试者。在各Meta分析中,观察组的颈内动脉舒张期末流速(ICAEDV)、颈总动脉内-中膜(CCAIMT)、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CARI)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SMD=16.84;95%CI13.53-20.14;SMD=0.55;95%CI0.48-0.63;SMD=0.12;95%CI0.08-0.15)。结论DUS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但应注意超声指标的应用条件,注意各个参数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位于颅内外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 简介:宝宝营养状况不良往往在疾病出现之前就已有种种信号了。父母若能及时发现这些早期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将营养不良扼杀在“萌芽”状态。

  • 标签: 早期信号 营养不良 营养状况
  • 简介:骨骼是一组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器官,其代谢的动态平衡依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的相互调节。成骨细胞是骨组织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还参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的调节,因此,成骨细胞的调节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骨细胞的调节包括全身性调节和局部调节,其中局部调节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多个环节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骨细胞的局部调节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许多局部调节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细胞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BMP)信号传导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成骨细胞局部调节关系密切。

  • 标签: WNT信号传导通路 成骨细胞分化 局部调节 PROTEIN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骨形态发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