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单侧前循环脑梗死人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特征与脑梗死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并完成头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首发急性单侧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最终纳入58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脑梗死亚型,患者被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32例)及非动脉-动脉栓塞组(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高信号斑块、重塑类型及斑块表面不规则的存在及象限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斑块易损特征与脑梗死亚型之间的关系,而高信号斑块与重塑类型之间对梗死机制的交互影响被进一步用桑基图来可视化呈现。结果在多因素分析中,高信号斑块(OR=3.90,95%CI 1.21~12.59,P=0.023)和动脉重塑类型(与无重塑比较,正性重塑的OR=4.32,95%CI 0.86~21.49,趋势检验P=0.027)是动脉-动脉栓塞机制的两个强独立预测因素。重要的是,高信号斑块与正性重塑共存时,可以进一步协同促进动脉-动脉栓塞事件的发生(Wald=10.04,P交互=0.007)。此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正性重塑的高信号斑块对于动脉-动脉栓塞的事件发生有着最强的分辨力(曲线下面积:0.710,95%CI 0.576~0.845,P=0.006)。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颅内高信号斑块与正性重塑共存时,可以协同促进动脉-动脉栓塞事件发生。这对于理解不同梗死机制发生以及二级预防策略制定和治疗靶点选择,都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在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并分析斑块内部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价值参考。方法抽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AS患者(30块斑块)作为本次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行MRI影像检测,再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为参照标准,在对斑块的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占比和斑块病变的危险系数上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和病理检查诊断AS的一致性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诊断AS的具有前途性的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血管高信号(FvH)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见的颅脑核磁表现。这一征象被称为慢血流。虽然FvH代表大的缺血半暗带和侧支循环,但FvH的临床意义尚未确定。在这篇综述文章中,我们描述了FvH的机制,以及它与功能结局,大动脉狭窄的关系,并讨论了未来的前景。
简介: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PPAR-α)信号转导通路在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乳鼠心肌细胞培养,以细胞表面积、蛋白含量和心房利钠因子(atrialnatriureticfactor,ANF)mRNA表达为心肌肥大反应指标,观察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及其相应阻断剂MK886对高糖高胰岛素致心肌肥大作用的影响。利用Realtime—PCR方法和westemblot方法分别检测PPAR—α及其下游因子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高糖高胰岛素模型组(25.5mmol/L葡萄糖与0.1gmol/L胰岛素),心肌细胞表面积、总蛋白含量和ANF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但PPA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同时,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PPAR-α的选择性激动剂非诺贝特(10^-6、3×10^-6和10^-5mol/L)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P〈0.01)。非诺贝特3×10^-6mol/L明显上调高糖高胰岛素模型组PPA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并阻遏其下游损伤性炎性因子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MK886可完全阻断非诺贝特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的上述改善作用(P〈0.05)。结论:PPAR-α及其下游炎症因子Cox-2参与了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简介:摘要目的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HIZ)是在磁共振成像(MRI)上经常观察到的一种脊柱疾病的影像学指征。HIZ首次提出时被定义为T2加权成像(T2WI)上的高信号表现,至今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丰富临床研究证据的同时衍生出多种HIZ征象的相关研究(颈椎HIZ、纤维环前方HIZ、双HIZ等)。此外,针对HIZ的物质基础(如炎性肉芽组织和钙化组织)及其所代表临床意义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且正以更为多元化的角度分析HIZ所代表的意义,揭露HIZ现象的本质,进而用于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训练等。但研究的证据等级不高,相当一部分可能存在较大偏倚,后期仍需行更多高证据等级的诊断研究试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的484例健康受试者,排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胆红素异常和其他导致脑白质高信号的疾病,进行一项横断面研究,比较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与胆红素的相关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其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评分中,分析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Fazekas视觉评分测量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结果轻度组患者年龄为(63.66±12.21)岁,重度组年龄为(78.37±10.36)岁,两组间比较[比值比(OR)=1.100,95%可信区间(CI):1.076~1.125,t=1.748, P<0.01];轻度组高血压患者183例(56.83%),重度组高血压患者为130例(80.25%),两组间比较(OR=1.907,95%CI:1.119~3.249,P<0.05)为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胆红素水平是脑白质高信号的危险因素,校正其他相关因素影响后,以最低四分位数胆红素水平Q1为参照,Q1中轻度组为88例(56.45%),重度组为34例(43.55%),Q2轻度组86例(70.97%),重度组34例(29.03%),两组间比较(OR=0.418,95%CI:0.220~0.792,P<0.01),Q3轻度组81例(71.77%),重度组40例(28.23%),两组间比较结果为(OR=0.504,95%CI:0.265~0.9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胆红素水平为脑白质高信号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患者27例,共计33个斑块;对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造影及H-CEUS检查并留存图像资料,再由2位观察者(A和B)分别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进行分析,给出评价结果和分级,观察指标包括斑块的厚度、回声、表面纤维帽是否完整,造影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的结构。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特征和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造影模式下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对2名观察者检查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2名观察者对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的评价结果,2种造影模式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EUS对于新生血管结构的显示均优于常规造影,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A:χ2=4.11,P=0.040,观察者B:χ2=4.20,P=0.040);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评价中,2种造影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造影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6716(95%可信区间:0.4737~0.8695);H-CEUS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7500(95%可信区间:0.5681~0.9319);与超声造影模式相比,采用H-CEUS观察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有明显提高。结论H-CEUS可以使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和血管结构的显示更加清楚,而且对不同观察者间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上有着明显提高,H-CEUS对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在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肿瘤受检者中,选取40例接受DW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DWI高信号肿瘤进行分析,并测定ADC值。结果胶质瘤ADC值为(0.90±0.15)×10-3mm2/s、转移瘤ADC值为(0.74±0.20)×10-3mm2/s、脑膜瘤ADC值为(0.87±0.14)×10-3mm2/s、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ADC值为(0.92±0.15)×10-3mm2/s,四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胶质瘤患者ADC值为(1.07±0.07)×10-3mm2/s,明显高于3~4级胶质瘤(0.73±0.23)×10-3mm2/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WI高信号颅脑肿瘤患者ADC值测量,帮助医师提供肿瘤组织成分信息,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ADC值可判断和鉴别高级和低级胶质瘤。
简介:摘要目的以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为实验对象,探讨绿原酸对高糖环境下hPDLCs凋亡及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PDLCs,分别用正常糖(5.5 mmol/L)、高糖(25.0 mmol/L)或高糖联合绿原酸(高糖,25.0 mg/ml;绿原酸,1 mg/ml)处理hPDLCs。细胞凋亡试验检测不同组hPDLCs凋亡情况,同时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泛AKT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正常糖组相比,高糖可显著促进hPDLCs的凋亡,凋亡率从(6.66±0.18)%提高至(16.7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9,P<0.001),同时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与高糖组相比,绿原酸能抑制高糖环境下hPDLCs的凋亡,凋亡率从(16.72±0.50)% 降低至(11.32±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10,P<0.001),同时回救高糖环境下下调的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绿原酸能抵抗高糖诱导的hPDLCs凋亡,可能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高信号血管征(HVS)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4月—2019年8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影像参数,所有患者发病24 h内完成头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查。根据FLAIR序列将HVS的分布范围分为4级(0、1、2、3级),进一步将患者分为HVS低级组(0和1级)与高级组(2和3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VS分布的相关因素。选取发病6 h内先于磁共振成像完成基线CT扫描的52例患者,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半定量评估脑梗死体积,计算CT-ASPECTS与DWI-ASPECTS的差值,以ASPECTS的差值≤1分为ASPECTS未变化(AN)组,ASPECTS的差值>1分为ASPECTS变化(AY)组,比较HVS的级别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将HVS分级与ASPECTS的差值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高脂血症、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或病因不明型(SOE或SUE)]、Willis环分型(Ⅰ/Ⅱ/Ⅲ/Ⅳ型)在HVS低级组与高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8.6%(34/58)比37.3%(19/51),χ²=4.959,P=0.026;23/5/23比43/1/14,P=0.004;3/14/12/22比7/29/14/8,χ²=13.124,P=0.004]。其他临床因素与血管闭塞位置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中LAA型(LAA型比SOE或SUE型,OR=3.054,95%CI 1.257~7.422,P=0.014)及Willis环Ⅰ型(Willis环Ⅰ型比Ⅳ型,OR=5.494,95%CI 1.074~28.091,P=0.041)、Ⅱ型(Willis环Ⅱ型比Ⅳ型,OR=5.571,95%CI 1.895~16.372,P=0.002)是促进HVS广泛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HVS的分级(低级/高级)在AN与AY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比18/18,χ²=9.114,P=0.00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VS分级与ASPECTS的差值呈负相关(r=-0.573,P<0.001)。结论TOSAT分型、Willis环分型是影响HVS分布的重要因素。HVS分级反映侧支代偿状态,认识HVS可能有助于评估脑梗死早期体积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