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75岁女性因“咳嗽、气短”行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网格影,小叶间隔明显增厚,双侧胸腔积液。住院后发现患者贫血、血癌胚抗原明显升高和低氧血症,进一步行胃镜证实为胃印戒细胞癌。综合临床、影像和病理,考虑肺内病变为胃癌伴肺淋巴管癌病。小叶间隔增厚是一个有特征性的HRCT征象,肺淋巴管癌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掌握其特征,有助于缩小弥漫性肺病的鉴别诊断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中使用亚甲蓝单示踪剂和亚甲蓝联合核素双示踪剂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92例,SLNB均使用亚甲兰联合核素双示踪剂;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患者92例,SLNB均使用亚甲兰单示踪剂。比较两组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数量、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分析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分型、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SLN检出率的影响。结果单示踪剂组的检出数量、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分别为(3.20±1.10)枚、90.22%、93.48%、95.24%和4.76%,双示踪剂组分别为(3.37±1.02)枚、92.39%、95.65%、95.65%和4.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部位、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分层后,单示踪剂组和双示踪剂组的SLN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按照肿瘤长径和DCE-MRI检查分层后,在肿瘤长径为2~5 cm或未行DCE-MRI检查的情况下,单示踪剂组的SLN检出率明显低于双示踪剂组(均P<0.05)。结论在乳腺癌SLNB中使用亚甲蓝单示踪剂和亚甲蓝联合核素双示踪剂SLN活检的效果相当,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乳腺癌亚甲蓝单示踪剂SLNB。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中使用亚甲蓝单示踪剂和亚甲蓝联合核素双示踪剂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92例,SLNB均使用亚甲兰联合核素双示踪剂;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患者92例,SLNB均使用亚甲兰单示踪剂。比较两组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数量、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分析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分型、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SLN检出率的影响。结果单示踪剂组的检出数量、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分别为(3.20±1.10)枚、90.22%、93.48%、95.24%和4.76%,双示踪剂组分别为(3.37±1.02)枚、92.39%、95.65%、95.65%和4.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部位、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分层后,单示踪剂组和双示踪剂组的SLN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按照肿瘤长径和DCE-MRI检查分层后,在肿瘤长径为2~5 cm或未行DCE-MRI检查的情况下,单示踪剂组的SLN检出率明显低于双示踪剂组(均P<0.05)。结论在乳腺癌SLNB中使用亚甲蓝单示踪剂和亚甲蓝联合核素双示踪剂SLN活检的效果相当,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乳腺癌亚甲蓝单示踪剂SLNB。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随年龄变化的人体免疫功能评价指标变化特点,为建立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并收集2019年1—12月北京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478例健康人的血液标本,建立临床信息库,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257例)和老年组(≥70岁,221例),比较两组健康人外周血中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血浆中的细胞因子、T细胞增殖能力和T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能力等细胞功能的差异。结果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肿瘤免疫相关基因: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补体C3(C3)、补体C4(C4)、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核转录因子(NF-κB)、促进红细胞存活的长链基因间非编码性RNA(lincRNA-EPS)、髓样调节Bim诱导死亡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orrbid)、环氧合酶2的长链基因间非编码性RNA(lincRNA-Cox2)、树突状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DC)和环状RNA-7(ciRS-7)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免疫相关基因C4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青年组(1.01±0.18)比老年组(0.64±0.13),P=0.047],其他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免疫相关的蛋白:其中IL-6[青年组(249.30±100.02)ng/L比老年组(283.00±94.98)ng/L,P=0.021]、HsCRP[青年组(2543.00±1111.89)ng/L比老年组(3056.00±1056.61)ng/L,P=0.002]、INF-γ[青年组(362.40±383.67)ng/L比老年组(500.40±502.27)ng/L,P=0.0470]和TNF-α[青年组(20.74±29.47)ng/L比老年组(33.09±48.91)ng/L,P=0.0416]在老年组表达水平升高,C4[青年组(449.50±51.17)ng/L比老年组(407.10±59.78)ng/L,P<0.0001]在老年组表达水平低于青年组。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同等条件下老年组CD3+ T淋巴细胞可增殖4代,而青年组的T细胞可增殖5代。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实验显示老年组的NK细胞促使对应的靶细胞A549释放LDH的水平低于青年组(P<0.05),而不同年龄段之间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外周血IL-6、HsCRP、INF-γ和TNF-α水平升高,C4水平明显降低,T细胞增殖能力减弱,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减弱。
简介:[摘要]目的:对胎儿侧脑室增宽的超声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3月我院检查出的39例侧脑室增宽胎儿的超声影像图特征。结果:①结合首次超声诊断情况,轻度侧脑室增宽15例,占38.5%,中度侧脑室增宽10例,占25.6%,重度侧脑室增宽分级14例,占35.9%。②39例侧脑室增宽胎儿,合并其他颅内结构异常或畸形27例,占69.2%。轻度侧脑室增宽合并其他颅内结构异常或畸形率
简介:摘要:PBL结合蓝墨云平台,把临床儿科护理管理案例可以放在蓝墨云班课上,线上学习线下通过讨论的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技术效果。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鱼腥草芩蓝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芩蓝合剂,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炎症水平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00%,与对照组74.00%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结论:鱼腥草芩蓝合剂用于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中疗效满意,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样本量体检人群肾小球滤过率(eGFR)增龄变化,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成年患者,依据年龄分为7组(18~29、30~39、40~49、50~59、60~69、70~79、≥80岁)。使用基于血清肌酐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Scr)计算eGFR,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eGFR降低的影响因素,线性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eGFR<60 ml·min-1·1.73m-2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33 824例体检者纳入本研究,eGFR随增龄下降,平均年下降速度为0.83 ml·min-1·1.73m-2,在30~39岁及70~79岁组eGFR的年平均下降速度显著增快(F=9.51、5.37,均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非老年组或老年组,年龄均为eGFR降低的最主要因素(β=-0.604、-0.534,均P=0.000),其次为血尿酸(BUA)(β=-0.270、-0.280,均P=0.000)及空腹血糖(FBG)(β=-0.064、-0.046,均P=0.000)、收缩压(SBP)(β=-0.015、-0.028,均P<0.05)和舒张压(DBP)(β=-0.010、-0.026,均P<0.05)。非老年组中eGFR与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β=-0.028、-0.047,均P=0.000);在老年组中eGFR与ALB呈正相关(β=0.022,P=0.031),但与BMI、TC、LDL-C无明显相关性。体检人群eGFR<60 ml·min-1·1.73m-2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总发生率为1.55%(523/33 824),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73.80%;各年龄组发生率自18~29岁组的0.22%(14/6 453)升至≥80岁组的22.57%(214/948),上升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χ2=2433.71,P=0.000)。结论体检人群eGFR随增龄显著降低,老年人eGFR<60 ml·min-1·1.73m-2发生率高;除年龄外,BUA、FBG、SBP、DBP水平增高及ALB降低是老年人eGFR降低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 目的: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下,研究中药增液通便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一个全方面的判断和评价,为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增加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符合归入功能性便秘的脾胃病患者60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段,试验组给予中药增液通便汤治疗手段。每组治疗时间为6周,每3周诊断一次,作出评价,注意详细记录康复复查的时间、症状、不良反应、身体状况。6周后对比两组的数据,发现是否存在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定期对两组进行随访,探究长期影响。结果:治疗6周后,发现两种治疗方案皆对便秘患者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86.1%,试验组91.3%。两组皆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存在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皆无出现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并无不良反应,中药增液通便汤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进而调动肠胃蠕动,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治疗为6周时间,定期进行跟床访问,经试验表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功能性便秘手段,可长期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亚甲蓝在甲状腺手术过程中的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就诊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的90例择期甲状腺全切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A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2.43±6.54)岁,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保护甲状旁腺;B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3.54±6.62)岁,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低剂量亚甲蓝,甲状旁腺正显影定位保护甲状旁腺;C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42.55±6.42)岁,在B组的基础上甲状旁腺周围利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保护甲状旁腺血供来保护甲状旁腺。比较3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误切患者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PTH分别为(25.33±8.72)ng/L、(20.33±7.52)ng/L、(20.20±6.79)ng/L,较A组有所升高(均P<0.05);C组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PTH分别为(30.52±9.85)ng/L、(28.45±8.98)ng/L、(29.46±8.76)ng/L,均显著高于A、B两组(均P<0.001);B组患者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血磷指标分别为(1.66±0.23)mmol/L、(1.90±0.32)mmol/L、(1.78±0.20)mmol/L,均较A组有所下降,且血钙分别为(2.25±0.18)ng/L、(1.89±0.20)ng/L、(1.92±0.15)ng/L,均较A组有所升高(均P<0.05);C组患者血钙显著高于A、B两组,且血磷水平显著低于A、B两组(均P<0.001);C组患者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误切率分别为6.67%(2/30)、3.33%(1/30)、3.33%(1/30),各占比较A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联合低剂量亚甲蓝静脉滴注在甲状腺全切术中可有效上调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降低围术期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及甲状旁腺误切风险,对甲状旁腺功能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