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空肠T架桥内引流术的方法,并评估其对晚期周围癌的疗效,推广空肠T架桥内引流术。方法对25例晚期周围癌患者采用空肠T架桥内引流术治疗。结果手术后高压腹痛都能缓解或减轻,消化道症状改善。结论本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作为晚期周围癌的姑息性治疗,还可作为重病患者根治前的第一期手术。

  • 标签: 治疗 胰高压 引流 壶腹周围肿瘤 T管
  • 简介:尽管头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只有不足20%的病人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大多数病人只能进行姑息性治疗。现将我们近年处理晚期头癌98例的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胰腺肿瘤 手术治疗 姑息性
  • 简介:摘要本人总结16年来采取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周围癌17例。其中切除15例,总切除率88.2%。切除组男10例,女5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2岁;45岁以上14例,占93%;治愈14例,占93%;死亡1例,占7%。瘘发生率为2.8%,并发症发生率12.5%,五年生存率5例,占33.3%。对周围癌的病人,应争取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操作轻柔、准确、细致,吻合层次准确,张力要小,残端胰腺游离充分,恰当的术后处理,努力减少并发症和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等,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壶腹周围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患者行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临床相关性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中心收治的93例因癌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临床相关性瘘分为瘘组和非瘘组。对围术期可能影响术后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癌患者PD后出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44例癌患者PD后出现瘘,瘘发生率为47.3%(44/93)。术后腹腔引流液培养中最多见的病原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25.8%)、粪肠球菌(19.4%)、阴沟肠杆菌(11.8%)、屎肠球菌(1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瘘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CRP水平及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与非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血CRP水平(OR1.029,95%CI1.003~1.055,P=0.026),术后腹腔引流液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OR8.671,95%CI2.366~31.772,P=0.001)、粪肠球菌(OR10.497,95%CI2.306~41.776,P=0.002)、屎肠球菌(OR22.580,95%CI2.303~221.403,P=0.007)是癌患者PD后发生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癌患者行PD后发生临床相关性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第1天血CRP水平及术后腹腔引流液培养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 标签: 壶腹癌 胰腺瘘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次螺旋CT在头癌以及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主要是对39例患者手术病例诊断头癌以及癌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患者为头癌为29例,癌患者为10例。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15例,患者的年龄是在39到81岁之间。主要是采用SiemensSensation16层CT,进行增强前后多期的扫描。在原始横断面图像基础上结合多层面重建以及其它的处理,对两组基本的多层螺旋CT表进行了总结、比较以及统计CT手术之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本组病例的CT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癌瘤体比较小,容易向十二指肠腔突出,中心位于十二指肠腔内。头癌的中心则通常是在胰腺内。第二是肿瘤和胆以及周血管的关系可以清晰的看出。第三是两靠近多见于癌,然而两分离多见于头癌。头癌以及癌的多层螺旋CT肿块显示率分别为百分之九十六点六以及百分之九十。手术之前诊断确诊率分别是在百分之九十三点一以及百分之九十。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头癌以及癌的影响特征,对手术之前诊断以及分期有着比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胰头癌 壶腹癌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部腺癌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1月我院5例部腺癌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全部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吻合口漏、无急性胰腺炎、无肝功能衰竭。术后8天胃肠吻合口出血1例,出血量约400ml,应用止血药止血治愈。结论选择合适病例,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的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部腺癌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胰肠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与开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周围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周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LPD组(22例)及OPD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TLPD组手术时间[(665±213)min]长于OPD组[(447±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56,P=0.001);TLPD组术中出血量[100 ml(50~325 ml)]少于OPD组[300 ml(100~5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0,P=0.026)。TLPD组与OPD组术中输血者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切除肿瘤长径、术后禁饮食时间、术后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LPD与OPD治疗周围肿瘤临床近期疗效相近,TLPD手术时间较OPD长,但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

  • 标签: 壶腹周围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近期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小鼠内耳超微结构,探讨其生理及病理意义。方法20只昆明小鼠,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内耳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下,嵴不同的毛细胞纤毛束之间可以观察到耳石结构的存在(嵴纤毛间耳石);嵴帽与外侧壁相黏贴,二者容易分离,分离后在嵴帽和外侧壁之间可以观察到纤细的晶体样颗粒物,在嵴两侧壁上也可以观察到该纤细的晶体样颗粒物(嵴表面耳石);在半规侧壁近嵴底处有较多颗粒物黏附,部分埋于壁内,而椭圆囊侧壁则很少有这种颗粒物。结论通过对小鼠超微结构的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半规的生理功能,有助于对相关眩晕疾病发病机制和转归的理解。

  • 标签: 壶腹 耳石 显微镜检查,电子,扫描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在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头和周围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LPD的85例头和周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27~84岁,中位年龄67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前1周内化验结果计算患者PN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NI预测总体生存时间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确定PNI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PN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术前PNI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关系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头和周围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PNI最佳界值为48.4,敏感度为0.61,特异度为0.80。PNI与肿瘤部位、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CA19-9和TB有关(χ2=6.834,10.530,5.818,10.530,5.265,8.056;P<0.05)。高PNI组生存明显优于低PNI组(χ2=8.27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TB和PNI是头和周围癌患者LPD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863,0.265;95%CI:1.197~12.465,0.073~0.968;P<0.05)。结论PNI可作为头和周围癌LPD术后预后判断的简便有效的临床指标。

  • 标签: 胰腺肿瘤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预后营养指数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张延龄教授:在评估各种切除范围的术式时,不能忽视综合治疗的意义.多年的实践提醒我们,胰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单靠手术切除仍不能提高其疗效,综合治疗极为重要.

  • 标签: 胰腺肿瘤 壶腹周围肿瘤 壶腹周围癌 切除手术 评价
  • 简介:周围癌为消化系统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5%。其发病率居第6、7位。周围癌指起源于腹部2cm以内,包括胆总管下端、开口、Vater、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十二指肠黏膜等处的恶性肿瘤。具体分为头癌、胰腺内胆总管癌、癌以及十二指肠癌,后三者又可统称为腹部癌。

  • 标签: 壶腹周围肿瘤 早期诊断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比较保留幽门的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标准十二指肠切除术(SPD)治疗周围癌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5例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行PPPD设为PPPD组,41例患者行SPD设为SPD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情况,分析瘘(B级及以上)、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和患者预后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3年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M(Qn)表示,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PP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95min(180min,240min),SPD组患者为210min(180min,30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0,P〈0.05)。PPPD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0mL(113mL,288mL)、0mL(0mL,0mL)和17d(12d,24d),SPD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0mL(150mL,325mL)、0mL(0mL,400mL)和16d(12d,30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85,-1.780,-0.533,P〉0.05)。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2.4%(36/85),以瘘、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多见。PPPD组患者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为20.5%(9/44),高于SPD组的4.9%(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PPPD组患者术后瘘、胆瘘、腹腔感染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和2个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5%(9/44)、2.3%(1/44)、15.9%(7/44)、4.5%(2/44)、25.0%(11/44),SPD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6%(6/41)、4.9%(2/41)、19.5%(8/41)、7.3%(3/41)、14.6%(6/4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0.423,0.295,0.190,1.425�

  • 标签: 壶腹周围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排空障碍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曲面重组图象分析扩张的肝胆管及的形态改变,结果20例均发现肿瘤,并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低位梗阻,动态增强扫描呈轻一中度强化要,20例均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7例有“双征管”。结论腹部肿块是诊断癌的CT直接征象,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曲面重组技术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并对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壶腹癌
  • 简介:区恶性肿瘤主要是指起源于头部、Vater、下段胆总管及十二指肠黏膜的肿瘤组织。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常见的是头癌。2008年约有37900例诊断为胰腺癌,其中34300例死于此疾病[1]。与其他区恶性肿瘤相比,头癌恶性程度较高,5年生存率较低,约有20%的患者可行潜在性根治性手术切除,但5年生存率均不超过5%[2]。Vater组织来源的肿瘤约占区恶性肿瘤的6%~20%,其愈后相对较好[3]。下段胆管癌为第三常见区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所得肿瘤标本切缘阴性率约为67%~90%,5年生存率能达到24%~28%。十二指肠癌与其他几种区恶性肿瘤相比,出现相对较少。总体而言,患者生存情况不乐观。

  • 标签: 恶性肿瘤 壶腹区 VATER壶腹 根治性手术切除 5年生存率 十二指肠黏膜
  • 简介:摘要异位胰腺是有独立血管及导管系统的一种不常见的胰腺组织,多因出现临床症状或术中、术后意外发现而诊断。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癌的异位胰腺病例。患者男性,53岁,术前出现黄疸及消化道梗阻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癌可能性大,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黏膜下异位胰腺。

  • 标签:
  • 简介:摘要乏特氏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在胆总管,在那里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墙而通过最后厘米。的Wirsung()和胆总管合并,由单程进入十二指肠。在这些领域的导管上皮细胞和柱状相似。腹部腺癌是比较少见,约占0.2%,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会计和大约7%的周围癌,常见的男性。通过今天随访病例了解癌发病,治疗,恶化转移过程,以便今后更全面诊治该种病患。

  • 标签: 壶腹 腹部血管CTA PET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腹部周围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以提高MSCT对周围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31例周围癌患者的CT表现,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1例头部钩突癌表现少供血不规则轻度强化及易侵犯毗邻组织肿块;9例胆总管下段癌截断性结节肿块或管壁不规则增厚、变形;6例癌胆开口乳头部肿大或结节状软组织肿块;5例十二指肠乳头部周围癌呈降部肠壁不规则环形或偏心性软组织肿块。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后期图像处理对腹部周围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壶腹部 CT增强 MSCT及图像后期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周围病变患者(肿瘤性病变44例,非肿瘤性病变12例)施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与体外超声(US),CT检查比较。结果对照手术结果,EUS对肿瘤性病变正确诊断率为88.6%(39/44),漏诊3例,误诊2你;非肿瘤性病变正确诊断率83.4%(10/12),误诊2例。EUS对全部病例的诊断符合率为87.5%(49/56)。US与CT分别为53.6%(30/56)与46.4%(26/56)。有显著差异(P=0.011)。结论EUS是诊断周围病变的良好手段,特别是对小病变有显著的优越性。

  • 标签: 超声内镜 壶腹周围疾病 诊断 EUS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