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脾切除术后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脾切除术后静脉曲张再出血而接受了TIPS治疗的患者33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33例患者TIPS手术成功31例(93.9%),失败2例。成功的患者其门体压力梯度(PPG)从分流前平均23.5±5.9 mmHg下降至分流后平均12.1±3.3 mmHg(P<0.05)。除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于围手术期死亡外,对手术成功的30例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2.5个月)。10例发生分流道失功,其中4例再发消化道出血伴1例死亡、1例再发大量腹水、1例并发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肠梗阻。10例出现显性肝性脑病,其中4例轻度发作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反复发生3期肝性脑病行分流道限流术、5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随访期间除上述6例死亡以外,另有2例因肺部疾病及1例因肝细胞癌死亡。余患者随访期间分流道通畅且未再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第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30例患者的平均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TIPS是治疗脾切除术后静脉曲张再出血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分流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伴PVT行TIPS术治疗患者4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记录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VPG),术后随访3、6、12、18、24个月时分流道支架通畅情况,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4例均成功建立肝内门腔分流道,术后PVPG均较术前下降(P值均< 0.01)。PVT行TIPS术后分流道狭窄率为18.2%(n = 8),术后3、6、12、18、24个月累积分流道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5.5%、90.7%、90.7%、86.8%、74.4%。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与术后分流道失功能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P = 0.007,OR = 28.606)是术后分流道失功能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肝硬化PVT行TIPS手术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糖尿病患者术后分流道失功能风险较高,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风险患者的防治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1例肝癌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纳入32例,单纯介入治疗组按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Child-Pugh分级等与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匹配后纳入29例。观察TIPS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12、24个月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和单纯介入治疗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Child-Pugh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巴塞罗那分期、介入治疗方式、肝硬化原因、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症状、伴门静脉癌栓、ALT、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TIPS手术成功率为100%(32/32),TIPS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症状均缓解,缓解率为100%(32/32)。与TIPS术前相比,TIPS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降低[(36.5±6.9) cmH2O比(25.5±5.6) cmH2O(1 cmH2O=0.098 kPa)],门静脉直径缩小[(15.9±3.5) mm比(13.7±2.7) mm],腹水量减少[腹围(105.6±13.9) cm比(88.0±9.8) cm],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分别为(2.6±0.8)×1012/L比(3.3±1.3)×1012/L、(78.9±15.5) g/L比(108.4±14.6)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3.105、10.769、-3.548、-3.869,P均<0.01)。TIPS术后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100%(32/32),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94%(30/32),术后24个月通畅率为84%(27/32)。治疗后6、12、24个月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患者的腹水发生率分别为0、3.1%(1/32)、9.4%(3/32),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1%(1/32)、9.4%(3/32)、15.6%(5/32),均低于单纯介入治疗组[分别为13.8%(4/29)、27.6%(8/29)、65.5%(19/29)和20.7%(6/29)、34.5%(10/29)、62.1%(1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2、7.24、20.80和4.62、5.72、13.97,P均<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4个月单纯介入治疗组肝性脑病发生率[48.3%(14/29)]高于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21.9%(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Kaplan-Mer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12、24个月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27/32)、53.1%(17/32)]均高于单纯介入治疗组[分别为41.4%(12/29)、13.8%(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5.06,P均<0.05)。联合介入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长于单纯介入治疗组的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1,P=0.001)。结论TIPS联合介入治疗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拟行TIPS手术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共23例,术前行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阻抗图法行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术后24 h、1个月、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IPS术后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特点和趋势。结果与术前比,TIPS术后24 h,右心房面积[(17.2±4.0)cm2比(15.0±3.4)cm2,P<0.05]、右心室面积[(15.1±3.8)cm2比(13.7±3.5)cm2,P<0.05]和左心室容积[(97.4±21.5)ml比(91.1±22.7)ml,P<0.05]显著增加,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显著降低[(20.7±8.1)%比(28.6±11.3)%,P<0.01],肺动脉收缩压显著升高[(36.0±8.4)mmHg(1 mmHg=0.133 kPa)比(31.8±5.4)mmHg,P<0.01];血清NT-proBNP[(551.2±325.1)ng/L比(124.2±94.4)ng/L,P<0.01]、心输出量[(5.82±0.96)L/min比(5.12±1.28)L/min,P<0.01]、心指数[(3.47±0.64)L·min-1·m-2比(3.05±0.78)L·min-1·m-2,P<0.01]、舒张早期充盈率[(59.0±14.3)%比(54.5±11.0)%,P<0.05]均显著升高,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下降[(1 798.4±357.3)dyne·s·cm-5·m-2比(2 195.7±508.7)dyne·s·cm-5·m-2,P<0.01]。随访至术后6个月,除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其余指标均逐步恢复至术前水平。TIPS术后6个月,二尖瓣环侧壁组织舒张早期和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速度比值(E′/A′)较术前显著提高(1.06±0.32比0.90±0.45,P<0.05)。整个随访过程中,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心脏对TIPS术后容量负荷增加具有较好适应和代偿能力,以达到新的血流动力学稳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覆膜支架直径的选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TIPS术中使用支架直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10 mm组(n=59)和8 mm(n=67)组。10 mm组患者在TIPS术中采用直径为10 mm的覆膜支架,8 mm组患者在TIPS术中采用直径为8 mm的覆膜支架。评估10 mm组和8 mm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情况、腹水变化、肝功能改善、肝性脑病发病率、再出血发生率及分流道失功情况,明确TIPS术中覆膜支架直径的选取对术后疗效的影响。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0 mm组和8 mm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压力降低值、免于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术后3个月腹水缓解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29、0.007)。但是10 mm组和8 mm组患者的分流道通畅率、免于再出血事件、肝功能改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6、0.978、0.137)。结论对于肝功能储备较好合并大量腹水者,10 mm方案可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TIPS中8 mm覆膜支架的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保持与10 mm方案相同的分流道通畅率,而肝性脑病风险降低一半多,相比而言是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术(ugDIP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及门静脉穿刺靶点的选择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应用ugDIPS治疗门脉高压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门静脉穿刺靶点分为门静脉左支组(n=12)和门静脉右支组(n=17)。分别对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死亡率、术后症状缓解率、术前及术后的门脉压力进行统计学比较,并使用Kaplan-Meier曲线对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成功实施ugDIPS,手术成功率为96.6%(28/29,1例因术中门静脉右支破裂被迫放弃分流术),无术中死亡病例。两组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率、术中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门脉压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症状缓解率96.4%(27/28),1例术后仍有消化道出血。两组间术后症状缓解率、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27例患者获得随访,左支组11例,右支组16例。两组随访期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8.2%(2/11)、12.5%(2/16);再出血率分别为18.2%(2/11)、6.25%(1/16);疾病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8.2%(2/11)、18.8%(3/16)。结论ugDIPS在超声引导下由肝内门静脉向肝后段下腔静脉建立门腔分流为可视操作,安全、有效。在分流前可先完成曲张静脉栓塞等断流操作,利于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治疗。门脉穿刺靶点的选择对术后分流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本研究对象共 36 例,均为肝外胆道结石患者, 18 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者为常规组,另 18 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者为研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 2015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手术病例。对比分析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短于常规组;在术中出血量上,研究组明显少于常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腔镜技术在肝外胆道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平均住院日,加快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门静脉高压外科分流术后反复出现肝性脑病(H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外科术式,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法。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3例行脾肾分流道栓塞,1例行脾肺分流道栓塞加脾动脉栓塞,1例行限流支架置入。介入手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12.4±1.1)cmH2O(1 cmH2O=0.098 kPa)升高至(16.8±2.2)cmH2O(t=-4.27,P=0.01)。门静脉流速由术前的(10.0±5.8)cm/s升高至(17.6±4.0)cm/s(t=-2.86,P=0.04),血氨由(190.4±32.4)μmmol/L降低至(70.6±30.1)μmmol/L(t=7.33,P<0.01),Child评分由(9.0±1.2)分降低至(6.6±1.1)分(t=4.71,P=0.01)。随访期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腔积液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出现。本研究表明对于门静脉高压外科分流术后反复发作的HE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作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7月因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TIPS治疗(ePTFE覆膜支架)或首次接受胃镜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肝功能变化、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平均住院次数及费用、生存时间,以及TIPS组支架通畅情况。对数据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TIPS组74例,药物联合胃镜组66例,随访12~16(14.57±0.79)个月。术后1年,TIPS组腹水缓解率为57.1%(32/56),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0(χ2 = 36.73,P < 0.01)。术后1、3、6、12个月,TIPS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4%(24/74)、37.8%(28/74)、40.5%(30/74)、40.5%(30/74),药物联合胃镜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2/66)、3.0%(2/66)、3.0%(2/66)、6.1%(4/66);Kaplan-Meier分析显示,TIPS组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χ2 = 11.29,P < 0.01)。术后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TIPS组重度肝性脑病(Ⅲ至Ⅳ度)的发生率分别为2.7%(2/74)、0、0、0,药物联合胃镜组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均为0,两组重度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IPS组和药物联合胃镜组术后12个月再发出血率分别为0和27.3%(1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42,P < 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TIPS组住院次数为(1.45±0.80)次,少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3.24±1.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4.52,P < 0.01)。结论在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方面,TIPS(ePTFE覆膜支架)治疗具有再出血率低、腹水缓解率高、住院次数少等优点;TIPS治疗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药物联合胃镜的高,但TIPS并不增加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的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ELRA)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AE)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肝AE受者。根据术中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A组(自体血管重建组,50例);B组(肝后下腔静脉替换组,31例);C组(肝后下腔静脉切除不重建组,7例),分析比较各组受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P>0.05),无肝期时间分别是(398.48±104.12)min、(389.41±135.25)min和(337.43±108.65)min(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d、(25.94±16.37)d和(51.29±29.43)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受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A、C组。A、B两组中术后下腔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 %和9.7 %。9例受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狭窄,4例形成血栓,B组受者中均未见下腔静脉狭窄情况。结论ELRA中肝后下腔静脉的重建方式应根据切除病灶后血管壁的缺损程度而适当选择。
简介:摘要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泡型和囊型肝包虫病。泡型肝包虫病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常以浸润或出芽方式增殖,可以直接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转移到脑、肺等其他器官,对患者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故有"虫癌"之称。肝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是病变晚期,终末期肝包虫病灶侵犯重要管道,致使根治性切除困难,手术风险高。本研究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行右半肝和部分下腔静脉同时切除,同种异体血管修补缺损下腔静脉,术后顺利康复。
简介:摘要左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狭窄胆管炎是肝胆科常见病。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了一种在腔镜下小范围切肝联合胆道扩张支撑术处理左肝胆管结石伴狭窄胆管炎的新方案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有限的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方案既能有效支撑狭窄胆道,又能减少患者的切肝范围,符合现国内外推荐的控制损伤原则,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的临床经验和文献分析。方法女性患者,61岁,临床诊断:右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术前全面评估手术风险,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详尽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方案,拟行腹腔镜下右侧肾癌根治性切除+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取出+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医护密切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围手术期观察处理与护理。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90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完全游离右侧和左侧肾静脉、肝后下腔静脉直达第二肝门水平远端,近右肾静脉处下腔静脉内侧壁剪开静脉壁,癌栓下部小灶性侵犯静脉壁,切除部分腔静脉壁完整取出癌栓,恢复左侧肾静脉、腔静脉血流回流无障碍。术后病理提示符合透明细胞癌,癌组织侵犯肾窦脂肪,腹膜后淋巴结(-)。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安全可行,多学科协助模式为疑难复杂病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泵的调压频次及特点,探讨分流泵的调压频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101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调压频次高低分为未调压组、低频调压组(1~2次)和高频调压组(2次以上)。比较高压性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与调压频次的关系,调压原因与调压频次的关系,以及不同调压频次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101例植入可调压分流管患者中,未调压组34例,低频调压组52例,高频调压组15例。高压性脑积水患者术后低频调压、高频调压比例均高于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调压组患者调压原因中分流不足、分流过度以及磁场干扰所占比例均高于高频调压组,而高频调压组患者因分流异常而调压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术后低频调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患者中疗效不佳者共7例,其中低频调压组4例,高频调压组3例。不同调压频次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调压组、低频调压组及高频调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依次降低。结论66.3%的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需要再次调压治疗,并且高频调压患者疗效不佳比例明显高于低频调压患者,临床需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