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的多层螺旋CT(MSCT)与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12例行MSCT及超声检查确诊为IPSVS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2~8个月)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超声随访,回顾性分析本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83.33%(10/12),2例误诊为多发血管瘤。超声诊断准确率66.67%(8/12),2例误诊为肝囊肿,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扩张,1例误诊为肝内动-静脉畸形;IPSVS影像表现为门脉分支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间的低密度影/无回声,增强门脉期肝内低密度影强化程度与沟通血管相仿,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及由门脉流至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红蓝相间血流信号;5例患者口服普萘洛尔,随访超声显示3例囊状扩张缩小,分流血管逐渐闭合,2例病变缩小,静脉端分流口流速减小。2例未行临床干预仅定期随访,超声显示病变大小及肝静脉端分流口流速无明显变化。结论IPSVS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肝性脑病风险者病情多进展缓慢。MSCT对IPSVS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但后者对血流方向及流速的判断更精确,且检查费用低,可作为本病随访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亚扩张能否降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介入科行TIPS治疗的19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7例,年龄25~79(54±11)岁。所有患者术中均置入直径8 mm裸支架+覆膜支架,并采用直径6 mm或8 mm球囊扩张。根据球囊直径大小,患者分为亚扩张组(6 mm,105例)与对照组(8 mm,92例)。术后累积肝性脑病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TIPS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9(12~54)个月,亚扩张组患者16例(15.2%)出现肝性脑病,显著低于对照组27例(29.3%)(P=0.014),但两组患者消化道再出血率、支架功能障碍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P=0.659,P=0.968)。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分组(亚扩张组 比 对照组)(HR=0.291,95%CI 0.125~0.674,P=0.004)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架亚扩张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且不增加消化道再出血率、支架功能障碍率及死亡风险,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失代偿时常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等并发症,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将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等),尤其是TIPS 专用可扩展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Viatorr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使得其成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门静脉通畅率显著升高。尽管如此,肝性脑病、肝衰竭等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仍是阻碍TIPS发展的主要原因,甚至多数学者认为TIPS是肝硬化或门脉高压尤其是伴有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患者的禁忌。因此在TIPS手术中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合适的支架植入方式至关重要。将对TIPS支架的种类、植入方式、优缺点以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级图像显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A)的TIPS术后患者29例。通过重建获得混合迭代图像(常规组)及单能级图像(40 keV组、50 keV组、60 keV组和70 keV组)。在横断面重建图像的支架内和同层面竖脊肌内分别放置圆形感兴趣区,获得相应的平均CT值、噪声,通过计算得到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由2名医师以4分制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组间整体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或Dunn-Bonforoni检验。结果5组间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图像的CNR、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8、56.45,P<0.001)。40 keV组图像的CNR、SNR最高,分别为50.4±15.7、59.3±18.4,与其他组图像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组间整体主观评分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01.61,P<0.001),40 keV组主观评分高于60 keV组、70 keV组及常规组(P<0.001),与50 keV组的主观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40 keV单能级图像是观察TIPS术后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最佳单能级图像。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共48例,给予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满意度,故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INCPH)消化道大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3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13例INCPH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TIPS治疗,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其一般资料、术后病死率、再出血率、分流道失功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13例INCPH患者全部完成TIPS,年龄33~59(45±8)岁,TIPS术前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由20.0~26.0(22.6±1.9)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的8.0~14.0(9.4±3.2)mmHg。随访时间为31~53(44±7)个月,1例患者术后27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肝性脑病累积出现1例(1/13)、1例(1/13)、1例(1/13),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支架再狭窄累积出现2例(2/13)、3例(3/13)、3例(3/13),发现门静脉血栓2例(2/13),无原发性肝癌发生。结论TIPS治疗INCPH消化道大出血是安全有效的,中远期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5例肝内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需要行TIPS治疗的患者,在TIPS术的同时植入125I粒子链。通过125I粒子链的近程放疗作用控制癌栓来保持TIPS通路通畅,降低门静脉压力,观察患者死亡原因的变化。以同期30例没有行TIPS及125I粒子链植入的患者作对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Chi-Squre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对合并Ⅲ/Ⅳ型门静脉癌栓的弥漫性肝癌患者进行TIPS联合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安全,有92.0%(23/25)患者TIPS通路保持通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种类减少,大多数患者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84.0%与56.7%,χ2=4.771,P=0.0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减少(12.0%与46.7%,χ2=7.674,P=0.006);腹水严重程度显著改善(轻度40.0%与16.7%、中度52.0%与20.0%、重度8.0%与46.7%,χ2=13.246,P=0.001)。结论对肝内存在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行TIPS联合植入125I粒子链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地保持分流道通畅,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改善腹水程度的目的。联合125I粒子链植入可能作为需要行TIPS治疗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模式。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循中肝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平面法(肝静脉组),23例采用阻断入右肝血流后按缺血线法(缺血线组)。肝静脉组在手术时间[(234.21±50.59)min比(276.52±76.19)min]、术中出血量[(388.42±125.05)ml比(479.13±149.15)ml]、术后住院时间[(7.53±2.86)d比(9.48±3.15)d]较缺血线组有显著优势(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围手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肝静脉组复发8例,死亡3例,缺血线组复发10例,死亡4例。本研究显示腹腔镜循中肝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平面右半肝切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切除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大肝癌经开腹肝切除术、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开腹组(n=39)与腔镜组(n=39),开腹组患者予以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腔镜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77%、10.26%,腔镜组较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相比,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肝静脉造影,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HVVC)检出率的影响,评价HVVC对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131例患者,按造影剂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 ml)和高剂量组(10 ml)碘对比剂对同一患者进行3支肝静脉造影,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HVPG与PPG的一致性。结果经肝右静脉测量发现门静脉压力(PVP)与肝静脉楔压(WHVP)之间呈正相关(r=0.241,P=0.001),肝中、肝左静脉测量的PVP与WHVP之间则无相关性(均P>0.05)。注射10 ml碘对比剂发现更多的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存在HVVC患者的PPG均值显著高于HVPG均值,HVPG与PPG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无HVVC患者的HVPG与PPG之间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肝静脉测压应首选肝右静脉;应用10 ml碘对比剂可以更好地发现HVVC;HVVC可能影响HVPG与PPG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269例tSAH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并发SDHC 51例,未并发SDHC 218例。比较并发SDHC组和未并发SDH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SAH患者并发SDHC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SAH患者并发SDHC的列线图模型,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符合度。结果与未并发SDHC组比较,并发SDHC组患者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低,合并脑疝、tSAH范围弥散、tSAH厚度≥5 mm、脑室内积血、中线偏移>12 mm、行去骨瓣减压术及出院时有硬膜外积液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13~15分(OR=0.134,95%CI:0.024~0.740,P=0.021)、tSAH范围弥散(OR=4.391,95%CI:1.680~11.475,P=0.003)、tSAH厚度≥5 mm(OR=4.114,95%CI:1.689~10.018,P=0.002)、去骨瓣减压术(OR=3.283,95%CI:1.278~8.433,P=0.014)及出现硬膜外积液(OR=3.302,95%CI:1.137~9.593,P=0.028)为tSAH并发SDH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tSAH并发SDHC风险的列线图模型,C-index(0.877)和校准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符合度好。结论入院GCS评分低、tSAH范围弥散、tSAH厚度≥5 mm、行骨瓣减压术及合并硬膜外积液的tSAH患者易并发SDHC,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tSAH并发SDHC风险的效能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体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行单一体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58(46~74)岁。平均体质指数24.6 (20.6~28.2) kg/m2。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4例;肿瘤直径平均9.6(7~13)cm。癌栓Mayo分级Ⅱ级4例,Ⅲ级2例。手术按"先切开取栓再切除肾脏"的策略以减少癌栓脱落,术中遵循"肾动脉离断后静脉优先"的技术路线,在单一体位下完成翻肝右叶,阻断第一肝门血管、下腔静脉两端及左肾静脉,将癌栓取出后缝合重建下腔静脉。分析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肿瘤控制情况。结果本组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10 (130~320) min,平均失血量800 (300~2 100) ml,3例术中输血。术中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1 (15~43) min。术中出现1例下腔静脉近心端阻断不全,1例第一肝门阻断不全,均在出血状态下完成取栓术;1例术中发现侵犯下腔静脉,取出癌栓上段后将下腔静脉离断。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平均2.1 (1~4)d,引流时间平均5 (4~9)d。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3例,肝功能异常2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5例,肾肉瘤1例,术后5例口服靶向药物辅助治疗。6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7 (3~54)个月,3例无复发或转移,1例带瘤存活,2例因肿瘤转移死亡。结论单一体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具有操作简便、术中无需更改体位、节省手术时间、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肝后下腔静脉癌栓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SEHS)的临床资料,为术后随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患儿共102例,其中发生SEHS 16例。16例患儿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2.5岁;总结这些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SEHS出现时间、治疗方式(单纯调压或联合钻孔引流)、预后情况等。调压治疗为每次调高10~20 mmH2O(1 mmH2O=0.009 8 kPa),间隔2~4周复查,如复查SEHS未减少,则建议调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结果16例患儿中,>3岁3例,≤3岁13例。11例为单纯调高压力治疗,5例需调高压力联合钻孔引流,且年龄均≤3岁。2例出现症状:1例为呕吐,另1例为头及肢体抖动;14例无症状。出现SEHS的时间距离分流手术时间:≤1个月者5例,均通过单纯调高压力治愈;>1~3个月者5例,2例需联合钻孔引流;>3~6个月者3例,1例需联合钻孔引流;>6个月者3例,2例需联合钻孔引流;5例需联合钻孔引流的病例SEHS出现时间距离分流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21 d、2个月7 d、4.5个月、7.5个月、25.0个月。出现SEHS的时间距离最近1次复查未出现SEHS的时间:≤1个月者7例,均通过单纯调高压力治愈;>1~3个月者5例,3例需钻孔联合调高压力治愈;>3个月4例,2例需钻孔引流联合调高压力治疗;需联合钻孔引流的病例SEHS出现的时间距离最近1次复查未出现SEHS时间分别为1个月14 d、2.0个月、3.0个月、7.0个月及8.0个月。16例患儿中因调压阀故障2例,其余病例均治愈。6例为单侧SEHS,SEHS量为11~75 mL,平均39.0 mL,均调高压力治愈;10例为双侧,双侧SEHS量共23~380 mL,平均158.2 mL。6例单侧SEHS中,5例为引流管置入侧。结论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出现SEHS大多无症状,较少引起临床症状;SEHS大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尤以3个月内为多,发生在1个月以内的SEHS均通过单独调高分流阀压力治愈。因此,在分流术后早期只需适当缩短随访时间,尽早发现SEHS,即可通过调压治愈SEHS,降低钻孔引流术的概率。
简介:摘要报道1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因肝静脉-门静脉瘘出现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的诊断过程及经皮经肝门静脉-肝静脉瘘栓塞术的疗效,通过回顾加深了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血管介入治疗在该领域的作用。